物理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分析

时间:2022-10-13 12:01:10

物理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分析

摘要:全面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心智品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程突出了德育教育在物理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物理教师的德育渗透提供了理论平台。文章主要探讨德育教育与物理科学的融合与渗透,剖析物理教学中德育教学思想与教法。

关键词:教法研究;德育教育;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111-02

物理科学的发展进程,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其发展过程中,蕴含了人类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善良、科学、真诚等大量人文思想,是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宝贵素材。高中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步成熟时期,物理学科所体现的人类品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观、坚持严谨求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真善美品质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作用。这些资源在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方面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一、物理科学的实践思想

人类所处的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物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科,面对奥妙无穷的世界,它将揭示其内在结构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物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实践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科学的任何一项真理的发现,都来源于反复的实践检验。物理科学,是科学家注重实践、坚持真理的反映。物理教学中展示科学家为揭示真理的求真品质、实践理念,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近代科学之父”、意大利著名实践科学创始人、物理学家伽利略,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其坚持真理、注重实践的精神就可成为反对盲从的典范,在自由落体、惯性定律教学中,要把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强调他勇于抵制宗教强权、反对盲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观。

天体运动蕴藏有无限的奥妙。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为此也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布鲁诺。其不畏神教而被烧死在罗马广场的不屈的精神至今仍是感人肺腑的佳话。在物理教学中,充分挖掘与宣教这些精神财富,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坚持真理的最好素材。教师要积极宣扬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精神,就是坚持真理、反对盲从的精神,就是百折不挠、实践第一的精神。

二、物理科学的辩证思想

物理科学深刻的揭示世界的客观性以及运动变化规律。唯物辩证的认识世界是物理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物理科学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武器。物理科学中的许多原理,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课堂上,基于物理科学的方法论,应充分展开对世界的辩证认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比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该规律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界的统一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体现。

课堂上,多数学生怀疑爆炸就是质量的亏损。爆炸前后的原子弹其质量的灭失就是从有到无的消灭。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分析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帮助学生分析出:爆炸后的原子弹产生的巨大能量,如:光、热辐射、辐射等,他们本身就是物质,也有质量,只不过是物质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反应的变化、原子弹的爆炸,所导致的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的变化,其质量仍然守恒,只是方式不一样。这不叫物质亏损,这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物质既是稳定的,又是多变的。教师的比较明确的讲解,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的怀疑,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科学的辩证思想。课堂上,充分揭示其内在原理,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资料,更重要的在于上升到哲学角度,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

三、科学强国思想。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史占主流:诸如儒家思想、四书五经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相反,自然科学的成就往往记载较少。物理教科书中,更多讲述的是西方物理学家的科学成就,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觉,自然科学我们从来就落后。因此,客观地评价我们古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反映先驱者的物理造诣,弘扬民族的伟大创造,就成为我们物理教师的一个责任。

为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素材,介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物理科学成就,特别是近现代史上物理科学的重大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激情。比如“天平”的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吸铁石的发现和最早记载在中国;我国的“司南”,最早的指南针;特别是在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是对世界科学事业的重要贡献;作为精密测量仪器,游标卡尺在我国汉代就已经出现,同现代的游标卡尺相比较,其原理和构造基本相同;“赵州桥”是我国力的科学的实践典范。在我国,这些古代物理科学发现和发明举不胜举,可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历史,是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奋发图强的历史。期间,科学救国的精神成为救国强民的号角。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科学家。如李四光,苏步青、钱三强等,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爱国壮志,在国外饱经艰辛,学成之后又纷纷回国,献身国家。解放初期,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冲破万难险阻,回国参加建设等事例,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教师,不仅是物理科学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物理科学品质等人文精神的传递者。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应努力开发物理科学中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既教书又育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进而提升物理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学生完美的心智。

参考文献:

[1]张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2]吴宗汉.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用新课改观念指导中职语文教学 下一篇:课堂因有效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