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作业充满生命力

时间:2022-06-08 07:40:58

让数学作业充满生命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那种一天抄几遍概念,做几道计算题,甚至还错一罚十的机械、单调、枯燥的作业不但让学生对学科产生了厌倦情绪,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愿做、想做,从而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领会的水平,必须使它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并能应用这些技能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为了追求高分,学生的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机械、被动应付等诸多问题。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根本性转变,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我对家庭作业的布置做了如下改革,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布置趣味性作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有了兴趣,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作业布置也是一样,老师应该布置一些让同学们感兴趣的作业,这样孩子们就会愿意去做,并且认真完成。

在学习了周长这一内容后,我让同学们搜集一些树叶,在练习本上描出它们的周长;用一根铁丝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第二天拿到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面对这样的数学作业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完成,这些活动也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理解了周长的意义。

趣味性的数学作业,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趣味性就是枯燥作业的调味剂,它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数学作业,让他们在数学乐园中全面发展。

二、布置实践型作业

作业布置并不一定都是在练习本上写几个生字做几道计算题,我们可以布置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拓展提升,在作业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小数乘、除法时,我布置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帮家长购物,利用所购物品的单价、总价等信息编写成应用题,小组内交换解答。这样就将原本僵硬的小数乘除知识,放入现实的情景中变成了有生命力的活的知识,面对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不但做题的积极性大增,而且正确率也有了明显提高。让同学们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同时,巩固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三、布置操作型作业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正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后,我请同学们回到家每人做几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并找出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的平面,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总结出:1平方厘米手指甲盖,1平方分米手掌面,1平方米黑板块。一句顺口溜形象直观的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呈现出面积单位的大小。学习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后,我请同学们为自己的水杯制作一个长方体包装盒,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出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大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观念。这样一来就连平时那些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同学也做的很出色。像这些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作业,让同学们在乐中求知,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这些操作性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布置探究型作业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会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同时老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

学习了比的知识后,经常会遇到根据三角形各角的度数比判断三角形形状的问题,例如:在ABC中∠1、∠2、∠3的度数比为3:4:5,求此三角形的形状?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各角的度数比计算出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判定。过程如下:∠1=180× =45(度),∠2=180× =60(度),∠3=180× =75(度),根据计算出的各角度数我们可以判定此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但是逐个计算有时比较麻烦且易出错,有的同学就提出解决这种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我就请同学们共同探究,最后大家得出以下结论,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半比法”。

所谓“半比法”就是先求出三角形中三个角度数比的和,然后取它的一半与最大角所占的比进行比较,再根据结果判定。

这种探究型的作业为同学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真正提高了大家的能力。

总之,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使课内与课外得到有效的结合,既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大家的能力,提高了大家的综合素质。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真正变苦学为乐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作者单位:德州市石家园街小学 山东】

上一篇:毛利部落访问记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