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校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前景的关系

时间:2022-06-08 01:51:22

浅谈职校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前景的关系

摘要:就目前中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有针对性的调研,查找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的问题,进而分析课程设置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职校课程设置;中职学生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15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职业教育是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为适应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及时改变办学思路,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使职业学校在新形势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目前招生困难成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发展“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应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改革。培养目标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包括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影响到学校招生工作,影响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培养目标的基础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所以,课程设置工作非常重要。

2010年,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前景的研究》课题小组。我们走进企业,贴近岗位,对用人单位现在及未来用工需求及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为今后完善课程设置和开展就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调研目的

一方面,了解毕业生工作现状、工作环境、收入水平、就业观念和专业对口性,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后的工作稳定率;另一方面,了解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要求,了解企业近期和中长期用工特点和需求,掌握企业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向,提出课程设置方案。

调查内容

(一)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

在对青海华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平煤中鑫太阳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海西北铝合金材料集团、青海庆华集团、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调查和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的许多企业用工需求量很大,本应是“产销”两旺的局面,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专业不对口,难以达到学以致用 在我们走访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种现象。一面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一面是企业招不到人,即使招到了,也不能立即上岗,还要重新培训,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时企业培训好了,因为各种原因却留不住毕业生。从学生的角度看,有近百分之九十的毕业生做不到学以致用,在一线从事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为此,这些毕业生难以安心工作,感到前途渺茫,没有发展潜力和空间,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导致他们最终离开企业。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及时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固守陈旧的思想和体制,不能与时俱进。简单地说,就是课改步伐缓慢。

毕业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 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怕苦、怕累、怕脏,又不愿意出力,还想拿高薪,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离开了企业。学生不知责任、贡献与回报的关系,盲目攀高,当然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职。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与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例如,在青海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就业的我校12名毕业生中,9人在就业后很短的时间内私自离职,缺乏责任感,没有真正把企业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不能很快适应企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环境,纪律性差,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随意旷工,给企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在个人修养方面,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犯了错误,不能勇敢面对,不会正确处理,而是溜之大吉;集体观念差,没有团队意识,难以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法律意识淡薄 绝大部分毕业生不主动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未来留下了很大的隐患。此外,他们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目光短浅,看不清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更看不清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的希望和要求

在和企业的人事负责人谈到对我校毕业生有什么要求和对学校课程设置有什么建议时,许多企业负责人都提到:(1)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训练,使技能训练向着更专业化、岗位化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更加贴近岗位。(2)加强校企合作,设置岗前培训,必要时可以由企业派出专业人员去学校进行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3)做好毕业生上岗前后的心理辅导工作。许多毕业生来到企业后,对陌生的工厂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和陌生感,从而会引发安全、未来不确定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导致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毕业生对职校课程的要求

在接受调查的近百名毕业生中,90%的学生表示:(1)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少可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学专业很难与工作对口,有较大的失落感。(2)必须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应增加技能训练课。“上理论课没意思,有近一半的时间听不懂。还是上实训课有意思,就是在校实训期间,设备太少,动手操作机会很少。”(3)就业前,对企业知之甚少,同时又对企业工作充满了好奇和渴望。然而,到了企业,什么都是陌生的。对企业的制度、环境等有极强的不适应感,感到陌生、恐惧,一不小心就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又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干脆溜之大吉。所以,希望在就业之前,就对企业有大致的了解。

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综合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等几个问题基本都与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有关。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然而,我们近几年培养的毕业生却没有达到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来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也有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问题。从教学角度看,后者是主要原因,是我们必须改革的重要方面。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长期以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实习课都是分段进行教学,各自独立。教师会教的不会做,会做的不会教,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不相衔接,甚至严重脱节,造成教学效果不好,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目的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都不强,弄不清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关系,学习理论时对实践根本不了解,没有实践背景和经验,在实训实习时,找不到有效的理论作支持和指导,很难有拓展和发挥的空间,成绩难以提高。这种两层皮式的课程设置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比例严重失调。文化课所占比例大,在课程安排上,过多考虑了教师的工作安排,却忽略了我们是职业学校,忽略了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和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的好坏,都会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没有了生源,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制定出合理的、能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

整改措施和方法

理论课与实训课两层皮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在我国沿用几十年,根深蒂固,成为顽疾。(1)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2)抛弃两层皮式的教育模式,整合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资源,实施理论课、实训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中做”、“做中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目前,我们的教学条件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日趋成熟和完善,也为我们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3)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形式上,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应该迈开步子,科学地整合资源,让学生走进企业,让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学校。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许多企业负责人都表示,愿意让他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和教学。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合理地安排好各课程的授课顺序,避免实训课在前、专业课滞后的现象发生。建议在第一学年不安排实训课,安排语文、数学、英语、机械制图、电工基础、机械基础、体育等课程。在第二学期安排在第一学期没有完成的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CAD、工程力学等,为第二学年专业课和实训课打好基础。其次,在第一学期适量增设心理学课、礼仪课、法律课等。再次,在第二学年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突出职业学校的特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应在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些企业文化教学,包括企业的人员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及生产方式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企业能有初步的认识。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由学校派遣一名熟悉实习学生情况的教师,陪同学生一起下厂,进驻企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解决学生刚进入企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问题。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这样做,就效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项目课程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06(8).

[3]王蔚.中职专业设置与就业方向已“无缝”衔接[N].新民晚报,2010-05-14.

作者简介:

刘成海(1966—),男,江苏盐城人,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

上一篇:CDIO模式与高职素质教育的关联性研究 下一篇:以规范和创新的思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