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清初个旧矿业发展的原因

时间:2022-06-07 11:58:39

试述清初个旧矿业发展的原因

摘要:个旧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中国的”锡都“。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产锡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锡工业基地。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开矿、冶炼历史,本文从国家政策导向的角度来分析清初个旧矿业发展、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锡矿;铸钱;矿税

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75-02

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说,锡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之一。我国”青铜时代“就是以锡铜合金(青铜)为标志的。据考证,远在商朝(前1562-前1066年)初期,就有制作青铜器的技术,说明锡的开始利用,还应早于公元前十六世纪。个旧锡矿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锡矿床之一,它同样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个旧从有史料记载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开矿历史。虽然其开矿的历史久远但是在清代以前记录其开矿情况的古籍却很稀少,主要由于个旧地区矿业的兴盛程度和国家对其需求量不多造成的。

进入清代,个旧迎来了矿业的急速发展,这与国家政策导向有着内在的重要联系。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首先,早在清政府建都北京以后不久,就建立了隶属户部的宝泉局和隶属工部的宝源局从事铸钱。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全国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相对安定和国内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生产得到不断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活跃。在商品交换更加频繁的情况下,对 ”制钱“产生更大的需要,所以清政府下令各省恢复鼓铸铜钱。顺治十七年(1660),复开各省镇鼓铸,增置云南省局,定钱幕兼铸地名。[1]康熙二十年(1681),云贵总督蔡毓荣请开鼓铸于云南蒙自、禄丰、云南(今祥云)、大理设局铸钱。 [2]雍正元年(1723),设宝云局于云南、临安(今建水)、大理、沾益四处,建炉四十七座。[3]雍正九年(1731),云南另设局铸钱十万串运往陕西使用。[4]雍正十二年(1734),清政府命令建设铸局,鼓铸钱文解京[5]。铸钱的增加,对铜、铅、锌、锡的需要量自然增大。乾隆五年(1740),为了铸造青钱,需要大量板锡配合,从广东采办不易,云南省蒙自县个旧厂产有板锡,允许其就近收买配搭鼓铸。同年,清政府批准滇、黔、川三省收购个旧锡配铸青钱[6],锡矿开采很快迅速便发展起来。后来举世著名的锡都个旧在这时已初露头角,这是个旧清初矿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清初清统治者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清运动,在全国各地驻扎大批军队和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军费和行政费用的支出为数甚巨,这种情况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为了维持统治,清政府不得不多方寻求财源。所以在云南允许民众私自开采除铜之外的金属矿征收矿税成为云南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开个旧厂,属蒙自县知县管,银厂额课为两千三百六两余。[7]民国《续蒙自县志》也记载康熙四十六年(1707)总督贝和诺具题开采个旧银厂,额课银三万六千六百十三两七钱八分,遇闰加银三十八两;铜厂每铜百斤抽银一钱,每锡百斤抽课十斤。《续蒙自县志》上面所记的银课数额,估计是银、锡两项课额的总和。光绪《云南通志・食货志》矿厂记载“个旧厂,《旧云南通志》:个旧锡厂坐落蒙自县地方,康熙四十六年总督贝和诺题开,每锡百斤抽课十斤,该课银四千两。”[8]光绪《云南通志》中引旧志,认为个旧银厂也开于康熙四十六年,由总督贝和诺题开,但没有记述银课额是多少,而后引的《会典事例》中却记载“临安府属个旧银厂额课银三万六千六百十三两七钱八分,遇闰加银三十八两”。[9]我认为是《会典事例》的著者不熟悉个旧开矿的相关情况,把锡、银两项矿税当作一种记载了。后编撰的《续蒙自县志》经过多次补充修订,估计是转引前人弄混的数据。但是不管怎样它都向我们证实了,在清康熙年间个旧厂是允许私人开采银、锡矿的,并征收课税。康熙五十七年(1718)题准,云南临安府个旧等厂,征收不足,照地丁杂银例题参。[10]乾隆四十二年奏准,云南蒙自县个旧厂,照例抽课,尽收尽解,每年课银六万二千五百八十九两。[11]由于开矿量的增加带来了课税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人口向矿区的富聚。但是这种人口的富聚缺乏稳定性,它随矿业的兴衰、开闭而增减。

再次,当时中国的铜钱受到外国人民的欢迎,据说“蒙自迤南二百里即交江之蛮(蔓)耗,设有关口,又水路二百里至地名坝洒,立市卖钱。交人(按:即越南人)喜于得钱,蒙局因以为利”[12]。于是云南地方当局向清政府建议:“或请敕部行文安南国王,将每岁需钱若干,纳价若干,豫行报部。准令一年两次委官赴蔓耗,纳价领钱,随到随即发回”[13]。每年输出的数字不得而知,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对云南铜钱铸造和金属矿藏的开采毕竟是个不小的刺激,尤其是离安南较近的个旧就更是刺激不小了。在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清政府对云南的矿业采取鼓励开采的政策。由于有了政府的鼓励和鼓铸的需要,所以个旧矿业在这个大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清)高宗敕撰.清文献通考[O].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卷十三,钱币,第970页。

[2](清)倪蜕辑,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O].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卷十二,第571页。

[3](清)倪蜕辑,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O].卷十二,第570页。

[4](清)倪蜕辑,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O].卷十二,第615页。

[5](清)倪蜕辑,李埏点校.滇云历年传[O].卷十二,第624页。

[6](清)岑毓英修,陈灿纂.(光绪)云南通志[O].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残存一百五十三册,卷七十七,食货八・矿厂五,第三十八册。

[7]周岳等纂,龙云等修,李春龙、江燕点校.新纂云南通志[O].卷145,矿业考1,第七册,第119页。

[8](清)岑毓英修,陈灿纂.(光绪)云南通志[O].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残存一百五十三册,卷七十四,矿厂二,第三十七册。

[9](清)岑毓英修,陈灿纂.(光绪)云南通志[O].卷七十三,矿厂一,第三十六册。

[10]佚名撰.续蒙自县志・物产[O].卷2,矿物,第二册,第50页。

[11]佚名撰.续蒙自县志・物产[O].卷2,矿物,第二册,第50页。

[12][13]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G]卷二十六,蔡毓荣.筹滇十疏之第四疏[O]:议理财,收于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G].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10月,第七十四辑,第981册,第970页。

上一篇:《我的名字叫红》:由绘画引起的文化冲突及其启... 下一篇:浅析大学生“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原则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