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06-07 10:58:58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毫无疑问,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教育任命。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当代青年科学家卡尔·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他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寻找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问题促使我们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新的假说。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课文中的已知与未知和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并不尽相同,如果所提问题是学生熟知的或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没有探究心理,何谈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当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求知,不只满足于课堂质疑、解疑,还会根据自己的疑问,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国历代教育家也曾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历史教学中,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2. 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

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我在讲“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时,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谈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同学都能从刘备求贤爱才的角度去认识思考,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有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老师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并诱导说:“这种看法有道理。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孔明岂不是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我们面临许多成才和发展的机遇,理应抓住机遇,推销自己,施展才能,千万不能坐失良机,误了前程!”这样一段发问与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如果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提升。

二、个性化民主化的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老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为此,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的、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在历史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则,这里仅就个性化原则和民主性原则作浅显的论述。

1. 开拓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历史学习个性化主要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创新的精神。

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环境,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使其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一个人的个性自然就会收敛,甚至被消失。旧的教学模式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师生关系为管和被管的关系,气氛紧张、沉闷与压抑。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也就失去了个人思维活跃与舒展的空间,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就无法逆射。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开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这样做不仅能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在一致中有特色,在统一中有个性。教师应该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敢想敢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接受性与服从性,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管不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如果师生之间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那么不要说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连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其次,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萌发创新动机,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与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尚有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达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时常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智慧,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创新学习的极好动力。

总之,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思维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绝对不可轻忽。

上一篇: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下一篇:浅谈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