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构建

时间:2022-06-07 07:51:51

基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构建

摘要:信用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痛疾正是社会信用的缺失。本文首先从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信用,然后分析了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对信用制度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文化传统与国情的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的策略,这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信用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曲(1982-),女,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与企业理论等微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B82-053;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44-04

收稿日期:2007-01-11

信用机制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方式的约束而使之守信用,因而研究信用机制就应该将人的特定偏好纳入到分析框架当中,而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其特定的经过多年历史的积累而演化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这使得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规范下的人有着一些相似的偏好。人们拥有的这种特定偏好决定了要使其在交易中守信用,需要有一套与之特定的偏好特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也就是说文化传统通过影响人的偏好将间接影响信用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一、信用机制概述

信用机制指的是通过约束与激励促使人们守信的制度系统或体系。在现实中,人不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地守信用。关键是要有一套制度,如果制度的安排使得当事人守信用比不守信用更有利可图,使人们有积极性为了交易带来的长远利益而抵制短期机会主义的诱惑,人们之间的信任就可以建立起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信用是一个制度问题。

(一)信用机制的实施原理

交易人守信用,是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自由行动的结果。而效用由效用函数中的自变量决定。所以,经济人总会选择一个行动以最大化其效用(杨春学,1998)。

以个人面临的选择为出发点,个人的行动可以表示为下面的链条形式:

在下面的行动链条中,行动包括守信用和不守信用。信用机制的功能就在于通过增加人们行动链条中守信行为的支付,减少人们不守信行为的支付,而使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成为守信用。设想一个两人进行交易的博弈过程。博弈中,参与人A和参与人B都生产x和Y商品,在交易活动中,他们的策略空间不仅包括交易与否,而且还包括在交易中是否诚实守信。为简化起见,我们只考虑双方的策略空间只有守信和不守信,并且博弈方同时决策,所有博弈双方对博弈中的各种情况下的得益都完全了解,因而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这时交易双方的支付(payoff)矩阵如下。

在这一博弈中,博弈的结果是双方都不守信用,这对双方都是占优战略,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结果是(8,8)。在没有制度干预的情况下,从(不守信,不守信)到(守信,守信)的帕累托改进不可能发生。但考虑到新的制度安排的介入,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反转。比如由于制度的干预,博弈方的不守信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和社会伦理道德的谴责乃至违约方的自责,而博弈的守信行为则会受到社会的褒奖。制度干预改变的博弈支付矩阵如下。如果双方在交易中都守信,则交易双方都会得到11单位的支付;如果交易中一方不守信,违信人会得到6单位的支付,同时交易对方遭到损失,只得到9单位的支付;如果交易双方都不守信则分别得到8单位的支付,该博弈的结果是双方交易人都守信。到此为止,信用制度通过对行为链条中支付的改变实现了对信用的维护(孙智英,2002)。

(二)信用机制的分类――从不同的实施方角度的分类

总体来说效用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从物质产品中所获得的物质效用;另一方面是人们从“自我完善产品”中所获得的“标签效用”。在这里,自我完善产品指的是一种精神产品,它能够提供“标签”价值,以满足人们对尊重、赞美、荣誉的需要,例如自我超越、人格完善等等。所以相应地,我们把众多的效用函数中的变量分为两个大类:一是物质产品,二是自我完善(精神)产品。这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将信用纳入人们的效用函数U(W,Z),其中W为物质产品,Z为自我完善产品。

1.第一方实施的信用机制――自律机制

所谓第一方实施的信用机制,也就是自律机制,是当事人通过自身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来守信用的机制,其是第一方实施的。通常由“自赏”来实现守信用时所获效用的增加,通过“自责”来实现不守信时所获效用的减少。因此,一般来说自律机制是“自我完善”产品引起的作用于精神效用的信用机制来实现其功能的。自律机制不是通过明确规定的,它是一种非正式规则。自律机制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1)对自我完善产品的敏感度U2。个人越重视其效用函数中的自我完善产品,那么不守信行为给他带来的效用损失就越大,也就是减少了其支付链条上不守信行为的效用水平,这将使得当事人选择守信行为。

(2)不守信行为带来的自我完善产品方面的损失在下一期的贴现值δ。该贴现值越大,在支付链条中下一期交易的自我完善产品的量就会减少,这将导致交易人效用减少,因而其会选择守信行为。

2.第二方实施的信用机制――对方惩罚机制

所谓对方惩罚机制,是通过交易对方对交易人不守信行为的惩罚来实现对交易人的约束并使之守信的机制,它是第二方实施的信用机制。严格来说,这种他人实施的惩罚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物质上的惩罚包括对失信行为进行罚款、长期不与失信人进行交易而使其得不到交易的好处等方式;非物质性的惩罚则有诸如个人声誉的损失、企业信誉的丧失等等。不过,物质性的惩罚与非物质性的惩罚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这表现在失信人声誉的损失会导致更少的人与其进行交易,使其遭受物质上的惩罚。总的来说,对方惩罚机制就是通过交易对方对不守信一方的物质惩罚所产生的效用损失超过其不守信得到的额外收益来发挥作用的信用机制。在交易的当期要表现为合同约束,它可以看作是正式规则;在长期则表现为不再与之继续交易的约束,并可以看作是非正式规则。对方惩罚机制发挥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

(1)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p,也可以说是信息完全程度。被发现的概率越大,惩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交易人会选择守信用。

(2)重复交易的可能性σ。重复交易的可能性越大,由于不守信行为而失去以后与他人的交易机会所带来的损失就会越大,因而交易人将选择守信用。

3.第三方实施的信用机制――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一种正式规则,它通过对不守信行为进行惩罚的强制手段以实现约束人的行为并使之守信。在这里,对不守信行为人的惩罚的主体不是交易人双方,而是第三方的强制性的法律机构,因此,它是第三方实施的制度安排。法律

制度发挥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

(1)不守信行为被识别的概率p,解释同上。

(2)法律惩罚的力度F。惩罚力度越大,不守信行为人的损失就越大,信用制度就越有效。

二、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是由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两种形式有机组成的。正式的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信用制度主要是以合同约束、法律约束为中心的各种交易规则,是外在的、公开的、有规可循的层面。但现实经济生活中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正式规则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它无法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多样性等等。而且,仅靠正式规则难以形成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力和聚合力。因此,非正式规则是不可或缺的。非正式的规则,例如习俗、交易习惯、意识价值等非正式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信用制度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是内在的、隐性的,但又是人们自然遵守的。市场经济的确立,离不开完备的规则,也离不开有效的非正式规则(钱颖一,2003),它们共同规范着交易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社会秩序和为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准则。只有二者的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完备的信用机制,才能保障市场交易的正常有序运行。

生活在同样文化传统下的人们的特定的偏好决定了要使之在交易中守信用需要与之特定的偏好特点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这里,我们将信用机制中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分开来进行讨论,其中正式规则包括合同约束(一次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和法律制度,非正式规则包括自律机制和多次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其中,从激励和约束人的行为的正式规则来说,相对而言是无差异的(如可以把合同法等由一个国家照搬到另一国家),所不同之处更多地是表现在非正式规则中,它更是与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紧密相联。

(一)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选择

1.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

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社会集团成员通常持有一种共同的信仰和理念,如共同信奉某种宗教或推崇一种全体成员部认同的价值观,并且会从中衍生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与生活准则。在社会集团中,每个成员都是以某一宗教、种族或家族集团一分子的身份在社会上进行交往并从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因此,每个成员的活动和行为都被认为与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团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社会集团所具有的这种内在的“向心力”,使得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处于一种相对的“封闭”或“割裂”的状态,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则是以非合作为特征的。

2.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安排

(1)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非正式规则

a.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自律机制。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人的偏好有一定的特殊性,人们比较重视其效用函数中的“自我完善”产品。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具有内在“向心力”的社会集团内,如果做出不守信用的选择,产生的自责感会较之于生活在互不认识的人群中间做出不守信行为而招致的自责感更强,且将其带到下一期博弈中的贴现值也更大。总之,人们更加重视“自我完善”产品Z这一自变量。同时由于人们长期与集团内部的人进行交易,而与外部社会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所在集团内部交易重复的次数也更多。所以,生活在同一个集团的人们非常重视自身的信用,因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自律机制的作用是很强的,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自律机制的约束。

b.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对方惩罚机制。对方惩罚机制是通过“他人的惩罚”来实施的信用机制。根据实施惩罚的主体不同,我们可以将他律机制分为集体主义惩罚机制和个人主义惩罚机制。集体惩罚机制是指:当某个交易者在一次交易中不守信用,那么在以后的各期,社会中的其他所有人都将不再与之进行交易。而个人惩罚机制的主体仅限于交易的另一方参与人,该参与人在发现交易人不守信时,当期即对其采取某种形式的惩罚措施或选择以后不再与之进行交易。可以看出,对方惩罚机制中的集体惩罚机制要比个人惩罚机制更为有效,因为如果一个人的不守信的行为只遭到个人惩罚,那么他可以在下一期的交易中选择其他的交易对象,重复第一期的博弈。只要市场上的交易者足够多,他的不守信行为就可以继续下去,因而个人惩罚机制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如果不守信的行为遭到的是集体惩罚,那么这一参与人在以后的交易中将不会找到任何交易伙伴,也就永远不会得到交易收益。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由于社会内部成员的“整体性”特征,人们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在有人被观察到不守信用后,社会中所有其他成员将集体对之进行惩罚,不与之进行交易。

(2)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正式规则的需求

由上可知,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的综合作用很强,社会中作为非正式规则的信用机制比较完善,基本上可以满足对信用的保障。交易者习惯于非正式地履行契约和解决争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有效的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能够对潜在的不守信用参与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并对现实的违约者实施有效的惩罚,所以对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与合同约束并没有很强的需求。在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社会主要靠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等非正式规则的共同作用来维护信用。

(二)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选择

1.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

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中,由于特定的宗教或文化信仰的作用,社会集团形成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规范。自立、独立和个人主义行为得到社会集团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社会集团中不同的成员之间是完全独立的、自主的,他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与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团都是毫不相干的。由于个人主义社会所具有的这种“离心力”,使得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处于一种“开放”或“整合”的状态,不同集团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以合作为特征的。

2.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信用制度安排

(1)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非正式规则

a.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的自律机制。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人对效用函数中的“自我完善”产品的重视程度不高。这是因为这种文化传统下的人比较独立、自主,他们更看中自身的利益,不注重对他人的伤害,即便做出不守信用的选择,也不会有太多的“自责感”,并且将“自我完善”产品z的减少量带到下一期的贴现值δ也较小。总之,人们不太重视效用函数中“良心品质”这一自变量,同时由于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处于“开放”状态,人们交易的范围并不限于集团内部,还可以扩展到外部的集团,因此同特定集团内部的人进行交易的次数也较少。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自律机制的作用较弱,在交易中自律机制的约束力非常有限。

b.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社会集团中的不同成员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与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团都是毫不

相干的。当交易双方中的一方当事人不守信用时,能对他进行惩罚的只有交易中的另一方当事人,社会中的其他人并不会对之进行惩罚。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方惩罚机制主要采取个人惩罚的形式,而个人主义的惩罚机制并不能很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所以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方惩罚机制的作用较弱。

(2)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正式规则的需求

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只有个人主义惩罚机制主要发挥着维持信用的作用,而个人主义惩罚机制对于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不十分有效,所以有必要引入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因此,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下,对法律的需求相对较强,社会将主要依靠作为正式规则的法律外加个人惩罚机制来实现对信用的维护。

三、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信用制度建设

(一)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下的经济发展

集体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社会成员重情讲义,谁不守信用,就等于在社会交往中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也就等同于被剥夺了社会的生存权。所以,在集体主义社会,信用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信用的严肃性是不需要严格规定的,因为谁都知道违规的严重后果。由于自律机制和集体惩罚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对信用的维护,因而无需也就没有建立起正式规则的信用制度。然而这种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信用维护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可以奏效,但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交易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没有一套及时判明是非、对违规者给与惩罚的正式规则是行不通的。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就出现了一种反常的现象――在“信誉之邦”,信用机制以及维护其的法律体系反倒不十分健全。

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社会与集体主义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受不成文的集体的约束,个人的信用行为是通过个人的内省来纠正和规范的;而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则受成文的契约的约束,而且不光个人的行为是这样,国家和社会组织的行为也须遵循一种“社会契约”。在个人主义社会中,法律对契约的严肃性给予切实的保证。而在集体主义社会中,作为一种信用关系的“自律机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能及时地建立有效的正式规则以保障信用,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也许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我国信用建设的启示

由上可知,自律机制是一种非正式规则,法律制度是一种正式规则,而对方惩罚机制则既包括正式规则也包括非正式规则:其中一次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表现为合同约束的正式规则,而长期交易中的对方惩罚机制则是一种非正式规则。在我国,由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使得一直以来非正式规则(自律机制与集体惩罚机制)在维护信用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而没能建立起完善的正式规则。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非正式规则已不能完全实现对信用的保障,同时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非正式规则的作用还有所弱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正式规则(法律制度、合同体系等)(周汉华,2002)来保障社会信用。可以说,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既有替代性的一面,又有互补性的一面。就替代性的一面来说,当事人越积极、自发地讲信用,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越高,正式规则就越没有必要,其重要性就越小;反之,正式规则越健全,正式合约越能得到有效执行,非正式规则在维持交易中的重要性就越小。就互补性的一面来说,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相互支持的:一方面,许多复杂的交易需要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同时起作用,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林其屏,2002),比如说,雇佣合同的一部分内容(如解雇条件,显性激励合同)可以由正式规则执行,另一部分(如内部提升)则只能由非正式规则维持,缺少任何一个机制,雇佣关系都不可能有效;另一方面,正式规则越健全,不履行非正式规则的成本就越大,人们就越遵守非正式规则的隐含约束;而反过来,只有在一个人们比较重视信用的社会里,正式规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由于我国当前信用问题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制度方面的因素,因此要根本解决我国现存的信用问题,就要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不但需要保持延续我国集体社会固有的非正式规则(自律机制和集体主义的对方惩罚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加紧建设正式规则的信用制度。在实践当中,我们应该做到:(1)发扬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使人们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把信用道德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要素和力量,用自律机制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2)完善信息传输系统,使交易人的不守信行为为更多人所知悉,以强化对方惩罚机制中的集体惩罚;(3)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社会信用的法制基础,并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从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个方面实现对信用的维护。

(编校:薛 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助学贷款的诚信机制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票据丧失补救措施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