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票据丧失补救措施的立法完善

时间:2022-10-20 07:20:48

论我国票据丧失补救措施的立法完善

摘要:票据是一种完全有价证券,票据权利的行使离不开对票据的占有。票据的丧失直接影响票据权利人票据权利的实现。为保护票据权利人的利益及维护交易的安全,各国票据法都规定了对票据丧失的补救措施,我国票据法也不例外,但其中有许多法律漏洞需要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票据丧失;补救措施;完善

作者简介:王春芳(1965-),女,河南孟州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民商法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54-03

收稿日期:2006-12-10

票据丧失是伴随票据使用过程出现的一种现象,票据丧失后如不及时的加以补救可能会给票据权利人带来不便和正当利益的损害,为保护票据权利人的利益及维护交易的安全,我国票据法及相关法律虽规定了票据丧失后的补救措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要求。虽有学者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但多停留在对单一补救措施的研究。本文认为应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和考虑我国的现实需要,对票据丧失补救措施进行整合,从立法上加以完善。

一、有关国家和地区对票据丧失及其补救措施的规定

“票据丧失”一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下称《票据法》)第15条第1款中的法律术语。票据理论的通说认为,票据丧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丧失对票据的占有(谢怀,1990;王小能,1994)。票据丧失包括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两种,前者如票据因被焚、毁损、涂销而丧失,后者如票据因被盗、遗失而丧失(赵威,1997)。持票人对票据的占有,实际上可分为对票据的直接占有和对票据的间接占有。通说中的持票人丧失对票据的占有,是指持票人丧失对票据的直接占有,还是指持票人丧失对票据的间接占有,还是兼指二者,并未说明。笔者认为:票据的丧失,是指最后的票据权利人非出于自己的本意,且没有抛弃票据权利的意思,而丧失了对票据的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票据的丧失应同时具备以下五个要件:(1)丧失票据的主体是最后的票据权利人;(2)票据的丧失是票据权利人意志以外的因素造成的;(3)票据权利人主观上不愿意抛弃其票据权利;(4)票据权利人客观上丧失了对票据的占有,包括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5)丧失的票据必须是未获付款的形式有效票据。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采用公示催告作为票据丧失的补救方法。如德国票据法第90条第1款规定:“经过公示催告程序宣告丧失或毁灭的票据无效;公示催告程序开始以后,宣告无效以前,权利人提供担保的,得于票据到期时向汇票的承兑人或本票的出票人请求付款。”法国票据法第140条至143条规定:只有在汇票遗失或持票人破产的情况下,才得止付汇票。未经承兑的汇票如有遗失,票据所有人可向第二、第三、第四手主张付款权利。如遗失的汇票已经承兑,票据所有人只有经法庭判决并提供担保后,方可向第二、第三、第四手主张付款权利。丧失汇票者,无论该汇票是否已承兑,不能作第二、第三、第四次提示,但可通过提供担保和证明其所有权,经法庭判决主张并获得丧失的汇票之付款。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采用普通的救济途径。如英国的票据法规定票据在到期日前丧失的,持票人可请求出票人补发同样文义的票据。如出票人要求担保,出票人在失票人提供担保的情况下拒绝补发同样文义的票据,失票人可请求法院强制补发。失票人可向法院提起丧失票据的诉讼,法庭或法官应裁定票据的丧失不能成立,如能提供使法庭或法官满意的担保对抗任何人对丧失的票据提出的权利主张,不在此限。

我国台湾地区基本上是仿效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例,既有公示催告程序,同时保留了止付通知的救济方法,救济措施比较发达和完备,并且与大陆票据立法有较大的差异。台湾票据法第18条规定了止付通知的救济方法:“票据丧失时,票据权利人得为止付之通知。但应于提出止付通知后五日内,向付款人提出已为申请公示催告之证明。未依前项但书规定办理者,止付通知失其效力。”第19条规定了公示催告的方法:“票据丧失时票据权利人,得为公示催告之申请。公示催告程序开始后,其到期之票据,申请人得提供担保,请求票据金额之止付;不能提供担保时,得请求将票据金额依法提存。尚未到期之票据,申请人得提供担保,请求给予新票据。”

二、我国票据丧失补救措施及其缺陷

(一)挂失止付措施的缺陷

挂失止付是我国传统商事习惯上对票据丧失的一种补救方法。所谓挂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将票据丧失的情况通知付款人,并要求其停止付款的行为。挂失止付通知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由丧失票据的票据权利人在票据丧失后及时向付款人发出。付款人接到挂失止付通知后,不得再履行付款义务,否则应自负责任。从性质上说,挂失出付是一种为避免紧迫损害且不及请求国家公办救济时的私力自助行为。(俞志方等,2005)

挂失止付的局限性表现在:挂失止付仅能防止冒领票据金额,而不能发生禁止票据转让的效力,也就不能阻止票据的善意取得;挂失止付方法也不能使票据权利人真正恢复行使票据权利。

挂失止付通知对失票人而言,主要作用在于预防该票据的款项被他人冒领,但票据本身并不因挂失止付通知而无效,失票人的付款请求权并不因此丧失,只不过失票人的提示付款行为的效力被挂失止付通知的效力取代而已。因此付款人对于失票人拒绝付款的行为,也不构成失票人不获付款的追索事由。可见,失票人的挂失止付通知具有预防票据被追索的效力,但没有消灭付款请求权的效力。付款人或者付款人收到挂失止付通知书后,应当立即暂停支付,并应保存依法止付的金额。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第20条规定:“付款人或者付款人自收到挂失止付通知书之日起12日内没有收到人民法院的止付通知书,则自第13日起,失票人的挂失止付通知书失效”。如果付款人或者付款人在收到失票人的挂失止付通知书前,已经依法向持票人付款的,则不应当再接受失票人的挂失止付。

(二)公示催告的缺陷

公示催告是指丧失票据的人在丧失票据后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以公告方法通知不明利害关系人限期申报权利,逾期不申报者,则权利失效,法院通过除权判决,宣告所丧失的票据无效,从而使票据权利与票据本身相分离。

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公示催告程序的运行并不理想,没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许多单位及公民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其二是公示催告程序本身还存在一些缺憾,实际中难以操作。如人民法院公告的刊登没有统一规定,致使利害关系人无从知晓自己手中的票据已被公示催告,这样一来,公示催告程序催促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本意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从而

使善意取得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现行公示催告程序存在两个严重的漏洞:其一,法院通过公告的方式通知持票人申报权利,但由于汇票到期日较长,可以长达九个月,而公示催告期间是从立案时起60日或90日,结果是公示催告程序往往在汇票到期日前结束。大多数最后持票人难以通过公告知道手中的汇票正在被公示催告,往往是在请求付款时才知道汇票被公示催告,此时票款可能已经被领走。其二,由于现公示催告的期间可能短于汇票到期日,除权判决也完全可能在汇票到期日之前生效,申请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233条“判决生效后,公示催告申请人有权依据判决向付款人请求付款”之规定,可以在汇票到期日之前依判决请求付款。因为不考虑汇票的具体到期日,规定只要除权判决生效即可请求付款,实际上等于确认该判决可以变更票据权利的内容,这违背了除权判决的性质(姜万国,2005)。并且,在汇票到期日之前请求付款,意味着出票人蒙受了到期日与支付日之间的利息损失,而申请人可能凭借公示催告程序谋取这一期间的利息利益,显然与公示催告程序的目的不符。

(三)诉讼补救措施的缺陷

失票人在丧失票据后,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票据债务人向其支付票据金额。我国《票据法》虽然明文规定诉讼是票据丧失的一种补救方法,但是没有具体规定该类诉讼的诉因以及诉讼的主体资格等问题。这一明显缺陷,导致失票人和法院没有法律依据可循,实际上就使诉讼这种补救方法起不到实质作用,成为一种无法操作的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5条和第36条,借鉴了《香港汇票条例》的有关规定,规定失票人在丧失票据后,在票据权利时效届满之前,在提供相应担保的情况下,可以请求出票人补发票据,或者请求债务人付款。如果出票人拒绝补发票据,或者债务人拒绝付款,则失票人可以因此向人民法院提讼。在此类诉讼中,原告为失票人,被告为与失票人具有票据债权债务关系的出票人、拒绝付款的票据付款人或者承兑人。此外,如果行为人采用欺诈、胁迫、抢夺、恐吓等非法手段剥夺票据所有人对票据的占有,则失票人有权向非法持有票据的人提讼,要求返还票据。在此类诉讼中,原告为失票人,被告为非法持有票据的人。在失票人选择诉讼途径使自己的票据权利获得最终救济的情况下,失票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有关证明,说明自己曾经持有票据、该票据上的有关记载事项,同时还应说明自己丧失票据的情形。失票人在时还应当提供担保,担保的数额相当于所失票据载明的金额。但这种过于简单的规定并不能满足审判实践的需要。

三、我国票据丧失补救措施的完善

(一)挂失止付的立法完善

在《票据法》实施前,挂失止付作为银行内部规定长期存在,1989年的《银行结算办法》就挂失止付作了具体规定,1996年的《票据法》对具体补救办法并未作进一步的规定,本文认为挂失止付制度应增加以下内容:

1.明确挂失止付的主体。挂失止付的主体是指有权申请挂失的人和有止付义务的人。有权申请挂失的人包括未经背书票据的收款人、背书票据背书转让后的最后持票人以及支付追索权人款项的被追索人。有止付义务的人指负有在一定期限内承担拒付义务的当事人,《票据法》第15条指明是付款人,按照票据救济法律关系应为付款人或承兑人和参加承兑人,以及有拒付义务的银行。连续背书票据的中间背书人和被背书人在不成为被追索人时不是挂失止付的主体,但负有证明最后持票人对票据权利占有合法性的责任。

2.明确受理挂失止付的原因。应限定为因丢失、被盗等原因或因胁迫和欺诈而造成的相对丧失的票据。绝对丧失的票据是不需要挂失止付的,可以直接。

3.明确挂失止付的票据范围。应明确规定,下列票据不得挂失止付:(1)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付款人的票据;(2)超过票据权利消灭时效的票据;(3)未到期和未承兑的票据(失票人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声明遗失票据作废);(4)空白支票之外的其他空白票据;(5)不记名的票据。除上述票据之外的其他票据丧失后,均可进行挂失止付。

4.挂失止付的期限应包括失票人申请挂失的期限和付款人拒绝付款的限期。挂失止付的申请,应于票据到期前提出,票据到期日为票据挂失申请最后期限。为保护权利人利益,持票人失票后应及时申请挂失。申请挂失后的票据,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提讼,人民法院受理后,应当向付款人或其开户银行发出附有停止支付期限的停止支付令。

5.挂失止付的法律责任。申请挂失前已付款的票据,付款人及银行无恶意或重大过失,其后果由失票人自己承担。恶意损害或恶意串通损害失票人利益的,损失由致害人承担,并视情节处以民事或刑事处罚。过失致害的致害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申请挂失后,应当拒付而未拒付,造成的票款损失由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为银行工作人员的,银行负连带赔偿责任。只要付款人收到挂失止付通知,且具备受理条件,付款人即应暂停付款,并应保存依法止付的金额。如果付款人违反了其应负的暂停付款义务,付款人应对失票人负损害赔偿之债,不得以其就背书连续的票据付款为由脱逃债务。当然,付款人对失票人的此种责任只属于一种无过失责任。

(二)公示催告的立法完善

1.规定公示催告程序开始后,已经到期的票据,申请人提供担保后,可以请求付款人支付票据金额;不能提供担保时,可以请求将票据金额依法提存。对尚未到期的票据,申请人在提供担保后,可以请求出票人签发新票据。上述担保,可以是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

2.明确除权判决的效力问题。除权判决一经作出,应产生以下法律效力:(1)丧失的票据无效,取得该票据的人不能行使票据上的权利;(2)丧失票据的失票人虽然失去对票据的占有,但是通过除权判决享有了票据权利;(3)公示催告申请人有权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向付款人请求付款。(4)票据丧失,失票人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时,其丧失票据的消灭时效还未完成,但当失票人取得法院的除权判决时,其所丧失票据的消灭时效已经完成,当失票人凭除权判决请求行使票据权利时,付款人仍须付款。因失票人丧失的票据,被法院除权判决宣告无效后,已成为一张普通的纸,其上不存在任何权利,而另由法院的除权判决创设了新的票据权利,失票人可凭法院的除权判决行使票据权利。原先失票人丧失的票据的消灭时效是否完成,自然与法院除权判决所创设的新的票据权利无关。(5)如果除权判决生效的时间早于票据上实际记载的付款时间,票据付款人不可主张抗辩。

3.明确规定公示催告程序开始后,除权判决未作出之前,对到期的票据,可由申请人提供担保,请求支付票据金额;不能提供担保时,可以请求将票据金额依法提存。之所以要申

请人提供担保,是为了防止申请人有欺诈,或在公示催告中有善意持票人主张该票据权利,可以该项担保来补偿;但申请人无力提供担保时,之所以允许提存票据金额,则是为了防止因付款人资力发生变化而贻害申请人的利益(王小能,1994)。

(三)提讼的立法完善

失票人向人民法院提讼不同于公示催告,采取一般的民事诉讼程序,属普通诉讼。与公示催告相比较,在这一点请求付款诉讼制度具有绝对的优越性(李伟群,2005)。我国《票据法》对失票人如何提起付款诉讼无具体规定。本文认为对该类诉讼应明确以下内容:

1.提讼的条件:(1)票据诉讼的原告是丧失票据的票据权利人,被告一般是付款人或付款人,付款人或付款人丧失偿付能力,或无从找到的,也可以其他票据债务人为被告,票据未到期而要求补发票据的,也可以出票人为被告。(2)票据权利人丧失票据。失票人向人民法院提讼的,应当向法院提供对所丧失票据拥有所有权及丧失票据所记载的事项和内容的书面证明。(3)票据的消灭时效未完成。失票人在票据权利时效届满以前请求出票人补发票据或者请求债务人付款。(4)有明确的诉讼请求。诉讼请求的内容可以是请求出票人补发一张票据或请求债务人付款或请求非法持有票据的人返还票据等。

2.明确在失票人向法院提讼要求票据债务人支付或清偿票据金额时,法院或票据债务人应要求失票人提供担保,用以补偿由于票据债务人根据法院的生效判决支付失票人已丧失票据的款项后而可能出现的损失。失票人提供的担保应不以金钱担保为限,只要其担保的方式符合我国担保法的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应拒绝。失票人所提供的担保的物的价值应当不少于所丧失的票据上记载的金额,担保的期限也应当大于所丧失票据的消灭时效期间。

3.法院在处理票据案件时,主要审理的应当是担保人或担保物是否适当、是否足够。若担保合适、足够,就判决失票人有权得到票款,否则,判决失票人重新提供担保或补足担保。

4.规定失票人为法院裁判命令付款提供的担保,其有效期为2年。2年内如未发生失票人以外的人请求支付票款的情形,也没有人向法院追究,失票人可取回担保物。

5.诉讼程序应给予失票人在其所丧失的票据已过权利消灭时效时向付款人请求解除担保的权利,同时也要给予票据债务人在对票据付款后,善意持票人又向其主张票据权利,票据债务人又依照票据法的规定付款的,票据债务人有从失票人提供的担保中取得补偿或请求法院同意后收回所提存款项的权利。但是,在票据债务人付款时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应当自行承担责任,不得从失票人提供的担保或法院裁定的提存款项中求得补偿(赵威,1997)。

6.对于伪报票据丧失的当事人,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裁定终结公示催告或者诉讼程序后,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追究伪报人的法律责任(于永芹,2003)。

(编校:延 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对金融活动公平性的伦理关注 下一篇: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