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给规模的实证检验

时间:2022-10-09 06:44:36

中国货币供给规模的实证检验

摘要:我国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一定的均衡关系。但在少数年份,货币供给也出现不足或超额现象。因此,我国在货币投放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的关系,在继续保持货币供给正常增长的同时,改善货币供应结构,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有效货币供给。

关键词: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货币供给;实证检验

作者简介:刘志雄(1982-),男,广西柳州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张秀娟(1981-),女,山西长治人,山西运城学院经管系教师,主要从事货币金融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17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123-04

收稿日期:2007-01-12

自克鲁格曼(1979)提出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以来,国际上关于货币危机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每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尽管这些模型各有弊端,但仍然具有实用价值。以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为例,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对中国是否存在货币危机进行实证检验,也可以对之进行改进,以检验当前中国的货币供给规模,这一方面的运用就成为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供给规模研究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我国是否存在超额货币的争论长期存在,出现了超额货币论和非超额货币论。

1.超额货币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常增长,准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92%和24%,而GDP年平均增长率与年通货膨胀率分别为9.6%和6.7%,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超过GDP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超额货币。超额货币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超额货币现象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主要包括“价格指数偏低假说”、“被迫储蓄假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假说”、“地下经济假说”、“货币化假说”、“综合成因假说”、“价格决定的财政理论”、“时滞效应假说”、“资本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和“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假说”等。谢平(1996)认为,超额货币现象的出现主要根源于制度变迁。易纲(1996)认为,货币化就是“通过货币进行(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分权化政策而增加。赵平(2004)认为,我国超额货币的存在,一方面弱化了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股市的超额货币需求对超额货币供给现象的存在要负相当一部分的责任。江春(2004)认为,长期以来(1979~2004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年均增长率比GDP与物价年均增长之和平均高出7.79个百分点,并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超额货币。超额货币回到流通领域,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当前,我国存在着资源错配,融资结构与投资结构不对称,金融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大量的资源被盈利能力低下或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占用等问题,使我国货币供应的增加不能带动产出的相应增长。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有效增长,人民银行应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2.非超额货币论。郑小胡(2003)认为,虽然表面上我国存在超额货币,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但判断一个经济体系货币存量是否充足,不能仅仅看金融部门而关键要看实体经济的增长与运转状况。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缺,企业间相互拖欠已达1万多亿元,面对这些事实,不能说我国的货币供给真正地超额了。程建胜(2004)认为,我国根本不存在“超额”或者“迷失”的货币。我国银行系统向社会供应的货币既没有“迷失”也没有“超额”,之所以出现“迷失的货币”或“超额的货币”之说,就是因为使用了不当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问题。胡智等(2005)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对交易方程式进行了修订,并对我国1991年~2003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义货币的供应只是存在稍微过量,并不存在大量的超额货币。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采用不同区间段的数据进行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那么,我国当前的货币供给到底处于超额还是不足状态,本文将借鉴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在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货币供给规模进行实证检验。

二、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简要回顾

1979年,克鲁格曼教授的开创性论文《一种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奠定了国际货币危机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他认为在一国货币需求稳定的情况下,国内信贷的扩张会带来储备流失,从而导致原有的固定汇率在投机冲击下产生危机。在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中,货币危机是否出现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货币,必然引起资本流出,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起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陈雨露,2002)。

假定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国内信贷与持有的外汇储备组成(假定不存在私人银行),则有:

令国内信贷的增长速度为μ,有:

(公式无法输入)

(4)式表明在货币需求不变时,国内信贷的变化与外汇储备的变化呈相反方向变动。外汇储备将随着国内信贷的增长而持续流失(见图1),流失速度与信贷扩张速度之间保持一定比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开创了货币危机研究的先河,第一次从经济理论角度揭示了货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指出了当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导致危机的出现的必然性和可预测性。然而,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假定货币供给保持不变,国内信贷增长率保持稳定数值增长,国内信贷的增长以外汇储备的流失为条件。这种假定不符合实际,因此需要改进。下面,笔者试图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模型对我国的货币供给规模进行检验。

三、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改进

我们仍然沿用上述的代表变量,在不考虑货币乘数(令=1)条件下①,有:

也就是说,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仅仅考虑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之间的比例分配问题,而忽略了随机因素。假定随机因素是白噪声,于是有:

(9)式与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相比考虑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体现了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即在模型中,适度的货币供给由外汇储备

增长率和国内信贷增长率二者共同决定③。(9)式的产生存在一定的条件。首先,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或者变量的差分具有单位根过程。实际上,三个变量都是二阶单位根过程。其次,由于变量是平稳时间序列,假设时间序列是连续的,因而用增长速度来代替时间序列曲线每一期的斜率。再次,假定货币乘数为1,即不考虑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乘数的存在对分析没有影响。最后,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国内信贷规模远大于外汇储备规模,货币供给远大于国内信贷。

四、实证检验

我们以1986年~2005年的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为研究对象,其中,货币供给采用广义形式,即M2;国内信贷相关数据采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中资金运用项目下的贷款项目;外汇储备通过汇率已经折算为人民币实际储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略)。从图2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三者都具有同步的上升趋势,货币供给与国内信贷的增长速度相当,二者的规模几乎同步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与货币供给、国内信贷的差距比较大,曲线呈平缓上升走势。

表1为1986年~2005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根据(9)式,计算出1986年~2005年的(μ-β)γ+β值(见表2)。在表2中,1986年的(μ-β)r+β值,可以认为是一个奇异点,该点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一方面,当年国内信贷增速为47.9%,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却负增长,国内信贷的增长与外汇储备的增长负相关。比较表1与表2中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可以得出:1986、1989年~1991年间,我国出现货币供给严重不足。2003年~2004年,尽管我国也出现货币供给不足现象,但货币供给不足现象并不严重。1992年~1993年,我国出现超额货币,实际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由国内信贷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所决定的水平。1986年~2005年间的其余年份(12年),我国实际货币供给与由国内信贷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共同决定的水平相吻合,我国货币供给在绝大多数年份中并未出现超额现象。

总之,1986年~2005年的20年时间内,我国的货币供给出现了超额货币、货币供给不足和适度现象。但其中大多数年份(12年)我国的货币供给是适度的,货币供给不足年份不多,而出现超额货币现象的年份则更少。这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大一样。1994年之后,我国的货币供给并不多,满足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率要求,并没有出现超额货币现象,这也说明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投放的数量非常合适,我国的货币政策比较有效。1992年~1993年,我国出现了超额的货币供给,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高速的经济增长直接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国内各行各业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因而,国内信贷伴随着对资金需求的增加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除此之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直接导致西部地区对资金的需求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货币供给与国内信贷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其次,货币供给增长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之间的非均衡变动。货币供给增长率较高,国内信贷增长率和外汇储备增长率则较低,甚至1992年的外汇储备增长率为负,外汇储备的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减少了国内货币供给的数量,而国家仍然投放过多的货币,过多的货币投放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以此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当年的通货膨胀。事实上,1992年~1994年,我国的确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主要根源于货币供给的过多投放。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模型对我国1986年~2005年货币供给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改进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由外汇储备增长率与国内信贷增长率所决定,而不是在保持货币供给不变条件下,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的反方向变动。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1986年~2005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货币供给绝大多数年份处于适度水平,少数年份出现不足和超额现象,这与许多学者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严重的超额货币的结论不相符合。1992年~1993年我国出现超额的货币供给,并由此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我国在大多数年份中并没有出现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处于适度水平,说明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比较有效。

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三者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协调发展。尽管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在绝大多数年份中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年份,我国的实际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并不满足确定的比例关系,实际的货币供给出现不足或超额现象。因此,需要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投放的时候,全面考虑货币供给、国内信贷与外汇储备增加之间的关系,从而不至于使货币投放出现不足或超额,达到满足经济建设所需的适度水平。同时,在货币政策的制订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充分考虑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与价格弹性的变化,以制订出稳定有效的货币政策。

中国当前并没有出现超额货币现象,并不说明我国的货币供给就十分合理。我国整个经济体的实际货币供给存在结构问题,有效货币供给不足。因此,中央银行在采取各种措施继续保持货币供给正常增长的同时,需要改善货币供应结构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保持财政政策效力的同时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此外,国家要深化对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其资金运营效率,拓宽非国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在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通过货币供给的存量调整和增量调节,使我国的经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使有效货币供给增加。

(编校:少 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