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前有效预习之我见

时间:2022-06-07 01:56:58

语文课前有效预习之我见

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品《稻草人》中说的一段话窥见一斑:“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虽然语文课前预习如此必要、重要,但现实操作起来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四句话:“指导不到位,思想不到位,方法不到位,检查不到位。”如何做好预习工作,如何做到预习有效和有的放矢,笔者谈谈看法,供各位借鉴,以“抛砖引玉”,共同推动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研究的深入和实践。

一、“师父领进门”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的引领对个人的修行起着指明正确方向的重要作用,使之不走偏路、少走弯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语文课前预习工作,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了解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整体情况。在“知己知彼”的状况下,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预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广大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父”的引领作用,一要吃透课程标准。搞清楚了课程标准,才能知道教学活动目标是什么,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引导起来才能不犯方向性的错误。二要吃透学情。指导学生学习不能搞“一刀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级的基本情况也是有差别的,教学活动要想有成效,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三要编好预习案。在吃透课程标准和学情的基础上,预习案的编制就显得特别重要,其是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冲锋陷阵”的利器,起着引导学生活动的作用。好的预习案会告诉学生预习的要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学生根据这张“作战图”,就可以攻城陷阵,达到预习目的。

二、“修行靠个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必须尊重学生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行动上的改变,首先要改变思想。目前的“填鸭式”教学让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本来学习应该是自我求知的过程,现在却变成了等、靠的被动行为。由此可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行为,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改变需要学生先改变自己的学习思想。要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外,更主要的是学生必须破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把课前预习进行到底,让好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就离成功不远了。如果认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才能重视预习,做好预习。

有效预习,学生自己可以做哪些事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来说,预习无非就是翻字典查资料,分析课文中的字、词、句,全面把握文章整体,找出困惑疑问的地方,以便为进一步课堂听课学习打下基础。这几句话看似简单,真正付诸实施,并且有效,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磨刀不误砍柴工”

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课前预习要想“事半功倍”,还要有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每个班级的情况有别,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总体来说,要使课前预习行之有效,须遵循以下步骤:一是粗读,先把课文粗读一遍,大概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知道课文总体上讲的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些粗线条的工作是预习工作的基础,需要打牢打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二是细读,在粗读的基础上,细细研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搞清楚课文为什么这样讲。细读的过程是预习工作的重中之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细读了,才能为下面找出问题做铺垫,才是粗读的升华。三是精读,精读在于找出不懂点,找出听课的重点。预习的目的在于找出困惑疑问之处,发现问题,并试着通过精读解决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符合思维规律的过程。只有不违背规律,遵循规律,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四、检查督促是关键

引用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句话,就是“喊破嗓子,不如甩来膀子”。好的习惯不坚持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好的方法不用于实践只能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的检查督促作保证。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既能督促学生预习,又能了解预习的基本现状,为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

检查督促的手段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和目标互相检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动,解放老师,让老师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目标的制定和方法的选取上,也可以老师抽查相关内容,以点带面,达到促进学生预习目的,从而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既是优秀的学习习惯,又是好的学习方法,落到实处的课前预习,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举几得。

上一篇:当考点遭遇情感 下一篇:古代中国文明通史复习讲义之先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