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学生评价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6-07 06:24:40

浅谈关于学生评价的几点看法

摘 要 学生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重心,学生评价体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但是,我国学生评价的现状却是问题重重,评价改革步履维艰。本文从学生评价目的的最终指向――学生培养的四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 学生评价;现状;问题

学生评价的标准、评价方式的完善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与完善问题也迫在眉睫。有关学生评价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大家都试图建立一种完善而且适于中国国情的学生评价标准及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使得学生评价工作有了一些重大突破,至少,人们日益认识到建立与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这里也不得不指出,目前,我国学生评价工作的现状还是问题重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那么,我们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在这里,笔者认为学生素质主要由四个方面的素质组成:道德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创造力。下面,将分别就这四个方面谈谈有关学生评价的看法。

一、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相对而言,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素养这一点,更加容易进行评价并且评价也相对客观、准确。事实上,我国现有的评价体系,基本上大多都指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

二、关于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

王芳在《浅谈素质教育评价标准――兼谈美国学生评价标准》一文中指出,当前虽然国内的各级教育机构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但至今没有出现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方式。最糟糕的还在于,流于形式的评价形式,还给学生“其实这不重要”的错误导向,出现诸如编造事实、随便签字盖章了事等等不良现象。

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很容易给出质性评价,“好”还是“坏”似乎是个很容易做出的答案。但是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其实在于,如何将这种模糊含混、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质性评价量化。这一点,美国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王芳在其论文中还提出,美国虽然没有思想品德课,但是其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比如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公平竞争、合作意识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等等。学生的道德培养也有可以衡量的指标。比如,爱心可以用很多方面来衡量,化成具体的指标,就是学生在做公益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在哪里做的,由谁来证明等。通过这些量化的资料,可以衡量学生是不是有公益心。

其实这一点完全可以借鉴过来。把我们想让学生养成的良好道德品质,用量化的方式来达成。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简单的“3+1”测评准则,即:做了什么、在哪做的、做了多久加上证明材料。当然,这个测评准则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最后的“证明”一项。能够证明的材料,一定要落到实处。要真实、细致。

三、有关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评价

在我国教育界,人们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是限制在理科范畴内的,语文素质的教育得不到重视。语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口语表达与文字应用的双重提升,这其中还包括提高学生对社会、文化、人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而单一的重视分数,带来整个价值倾向的偏离。人文学科的学习变成了背诵记忆,原本应该独抒性灵的作文变成了套话与谎话的编织物;书面考试使得真正的阅读被忽视或者说有意地遗忘,学生不理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真正带来人文情怀的东西却埋首教科书之间死记硬背。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可以采用开放或者半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人文学科的考核评价不必死板地“一考定论”,大可以采取“1+x”的考核方式,用一次书面测验来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剩下的x种开放性的作业形式来评定,例如,自主课题研究报告、读书报告、社会现象调查、口语表达等等。因为人文学科的灵活性,这些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讨论。

四、关于学生创造力方面的评价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的创造力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似乎大家都一致认识到并为之担忧的正是: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大量的数据和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对中国和英国青少年的比较调查中,发现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低于英国学生……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孩子越来越缺乏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培养评价标准的含混、缺失,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导致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本末倒置。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和评价方面,美国的经验也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王芳指出,在美国,质疑老师的观点,“会提问题”是老师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尺度。即使在标准化的考试中,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思路。反观我国,“标准答案”几乎已经成为学生甚至是老师的惯性思维。对学生的考察重点,似乎已经不在于“会不会”而在于“对不对”。

当然,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价绝非孤立、分割的,正相反,它们必须统一于整个人才选拔的评价体系下。如果高考这棵大树还是始终如一、根基不倒,那么,下面再怎么推行素质教育、再怎么倡导评价体系的重新确立,也终归不过是流于表面走向形式主义。笔者在这里发表的拙见,也只不过是希望给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希望我国的学生评价能从整体上尽早确立科学、细致、真正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以及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细致、具有可操作的评价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素质评价标准――兼谈美国学生评价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2011(4)

[2]何云峰,李长萍,赵志红.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育,2011(2)

[3]中国的创造力被谁“偷”走了[EB/OL].中新网论坛,2012-8-28.

上一篇:试论销售百分比法在确定企业融资需求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