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道路该怎么走

时间:2022-06-06 09:03:21

我国城市化道路该怎么走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要顺利实现城市化,城市化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这关键阶段,我国应积极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更新观念,走出误区,合理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23-01

“中国的城市化”是当前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的大事之一。

一、中国城市化的现状: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对城市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较合理的城市体系已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但是当前中国城市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功能和结构的新要求及对传统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这对科学的规划决策和高效、长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各种城市问题层出不穷――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城市环境恶化;交通状况堪忧;社会问题增多等。这些问题不但有综合性,且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具有复杂性和相互作用。第三、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三大高峰相继来临。第四、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第五、城市空间结构与行政区划不合理。城市之间缺乏群落效应、互补效应和分工效应;在计划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以行政职能为主的区划关系使区划经济效应未充分发挥。第六、城市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经济成分与文化的多样化、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对城市社区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多城市社区仍沿用传统政府组织方式,缺乏“自组织”能力[1]。

二、走出误区: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要走好,首先是要走出误区,以全新的观念把握城市化进程中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一)走出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的误区。城市病不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我们可以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二)走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是均衡分布的误区。由于自然基础、发展阶段、生态条件等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城市宏观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上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非线性的,过分强调城市化的均衡性是不现实的,还可能为城市化带来危害。(三)走出认为城市化越快越好的误区。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要吸取拉美和非洲部分地区的教训,加强宏观调控,扎实推进速度、规模适度的高质量的城市化。(四)走出认为城市化率越高越好的误区。就像周干峙说的,“城市化率不必太高,也不能太高,达到60%多就可以了”。因为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有基础性作用,在总人口16亿的情况下,保留5亿到6亿农民是适宜的。

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国内外有许多先例,但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具体实际,因而不可能有完全合适的发展方式可以照搬,所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必须在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坚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第一,坚持实行严格的城市规划与耕地保护并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这既有利于能合理利用土地,减少能源消耗,维护生态平衡,防治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有利于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的原则。第二,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的经济运行模式。同时,在全社会推广节能新理念,将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城市的理念融合到城市发展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共赢[2]。第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可行走的城市的建设。这将是改善交通状况,降低城市整体能耗,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着力培育城市的持续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积极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市体系,克服“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弊病,提高我国城市化的整体水平。(二)坚持走多元城市化道路。1、城市规模多元化。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过分强调规模一致,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体系中的一部分,各自承担不同功能,相互影响,优势互补,又不可替代。就我国国情而言,大量建设大城市的条件仍不具备,而且大城市的过度集聚易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中小城市是联系农村的纽带,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但也存在规模小,集聚效益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因而,我国的城市化应把提高、完善大城市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相结合。2、城市空间布局多元化。城市的空间布局与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南部地区相对密集,西北部地区相对稀疏的多元城市空间分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将是我国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的正常状态,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3]。3、城区的扩展多元化。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开发历史久,建设新城市的空间已不多,城区扩展的主体将是在现有城区基础上的扩张及以内涵扩展为目的的旧城改造。而城区扩展的模式应因地制宜,既可以采用建设园区、开发区和卫星城、组团布局等跳跃式扩张,也可以是周边式的扩张,更可以去粗取精,创新出更适合本地区的模式。4、城市产业结构多元化。我国要在2050年基本实现城市化,选择合理、正确的城市化道路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更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作者简介:朱聪(1988-),女,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2006级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罗来武.新型城镇化道路应该怎样走[N/OL].江西日报.2006.01.15/2009.2.18

[2]仇保兴.为什么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N].中华建筑报.2005.03.01(5)

[3]牛凤端.我国的多元城镇化道路[J/OL].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5.04.18/2009.1.15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电力 下一篇: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科技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