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手段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6-06 08:02:03

浅析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手段及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阐述了财务造假会使会计信息失真,对股票二级市场造成严重误导后果。以上海自贸区上海物贸为例,用财务分析方法对该公司财务造假手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财务分析

一、引言

上海物贸作为全国最大物贸中心以上海自贸区成立为契机,2013年8月至10月其股价经历了16个涨停,从8月8日开盘价5.72元到9月25日最高价18.3元涨幅高达220%,其股票在广大股民中炙手可热。然而正是这样一家看似发展前景良好的老牌上市公司,2012年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报告均未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构成财务造假,至今仍被调查中。本文通过对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手段进行深入分析,对如何规避财务造假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上海物贸公司简介

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物贸)前身系国有企业上海物资贸易中心,1993年10月经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1月13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在2013年8月公布的上海物贸上半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到,上海物贸共有41家子公司,其中包括通过设立、投资或其他非企业合并方式的子公司14家,通过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公司27家,比2012年同期增加1家合并子公司。可见上海物贸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行业广泛的大型批发零售型企业。

三、上海物贸公司财务状况

查阅上海物贸2013年中期财务报告可以看到,在报告期内,上海物贸在生产资料市场萎缩,钢材、有色金属、化工等大宗商品呈下跌趋势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库存结构,仍然保持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11.65亿元,与2012年上半年度相比增长23.6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07.63万元,同2012年上半年度比较下降80.45%。其主营业务收入具体见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2013年上半年度上海物贸以金属行业为主要经营项目,其收入同经过调整后的2012年上半年度数值相比增长了27.59%,而排在第二位的油品行业同2012年相比较却下降了89.65%。在上海物贸的41家子公司中,上海燃料有限公司是以燃料油、成品油及衍生产品为主的上海物贸全资子公司。它持有上海物贸下属子公司上海外高桥油品储运公司34%股份,百联石化物流公司100%股份,上海燃料新加坡分公司100%股份,上海东冉化工配送有限公司100%股份,可见上海燃料公司股份在上海物贸中占有相当比重。根据2012年上海物贸财务报告的数据统计,上海物贸2012年一季度、半年以及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588.8万元、4116.09万元、-9235.84万元,而2012年年度报告中上海物贸净利润已达到-5.93亿元,他的子公司上海燃料在2012年年末亏损5.97亿元,因此上海燃料是导致上海物贸2012年后三季度巨大亏损的元凶。正是上海物贸在2012年后三季度净利润的大幅度变化使得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

四、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手段

2013年10月11日,上海物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局的书面通知,通知中表明上海物贸全资子公司上海燃料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第二条规定,要求上海物贸按要求进行整改。2013年的半年度财务报告中,上海物贸对其2012年度的主要会计数据和主要财务指标进行了调整,并在说明中指出是对2012年度收购同一控制合并企业后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影响,笔者认为其理由过于牵强,是为其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掩盖。

美国注册舞弊审计协会提出的“阅读者考虑改变或者调整他们的判断和财务数据往往是由于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对于解释上海物贸财务造假目的最为贴切[1]。上海物贸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是有意行为,其财务造假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对波动较大的存货计提存货减值跌价准备。查阅上海物贸2012年度财务报告可以发现,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18%的情况下,上海物贸却亏损5.93亿元,其全资子公司上海燃料亏损5.97亿元,导致上海物贸计提了1.9亿的减值准备,多数为存货跌价损失,占公司亏损总额的32.37%。而就在上海物贸2012半年度报告以前其业绩仍为盈利状态,净利润为4116.09万元,到第三季度净利润就已记录亏损1.34亿元,当期资产减值准备却仅为-86.82万元,证明此前上海物贸并未对波动较大的存货进行减值测试以及计提资产跌价准备。

(二)调节暂估存货数量及金额。上海物贸旗下子公司上海燃料通过调节暂估存货数量和金额的方式调高企业存货,暂估入账,虚增资产。在2012年期末财务报告中,暂估存货数量和金额导致材料成本虚增,构成财务造假行为。

(三)未按要求计提费用。上海物贸全资子公司上海燃料通过延长预付账款的方式,即便发票早已到账,财务人员却迟迟不登记入账,虚增营业利润,使得2012年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虚假。

(四)少计资产减值损失。2012年度前三个季度财务报表中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均为负值,而2012年年度报告中资产减值准备达到2826.62万元。可见上海物贸把本应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延迟到了2012年年末,构成其2012年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报告会计信息失真。

五、上海物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分析

1.企业过分追逐经济利益。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只有具备连续盈利的条件才可以发行股票。上海物贸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在资本市场谋求更多经济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连续盈利,选择财务信息进行造假是直接便利的途径[2]。

2.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缺失。我国《会计法》和其他财经法规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于财务造假的处理也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得到法律的仲裁。然而上海物贸的财务人员法律意识仍旧淡薄,会计从业道德缺失,无视相关法律法规,最终误入财务造假的歧途。

(二)外部原因分析

审计工作不到位。一些审计部门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漏洞及财务造假行为不及时披露,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甚至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财务审计报告,导致审计工作不到位[3]。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与上市公司形成不良利益体,使得上海物贸这样的企业财务造假行为有机可乘。

六、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措施

(一)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就上海物贸这样的热门股票而言,其资本变动牵动许多股民的投资取向,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提供会计信息,将对股票二级市场带来重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公司资产安全完整的前提,是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的保证。如上海物贸这样的关联性企业,只有母子公司之间信息连接吻合,财务状况汇报及时透明才能有效的实施会计内部控制。公司可以通过存货内部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对外投资业务控制、对外担保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等内部控制方式提高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

(二)提高经营者以及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之所以有上海物贸这样的财务造假事件屡屡发生,就是其经营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失造成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统筹指挥公司的发展走向,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向公司经营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财务造假行为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得以形成。因此应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在完善公司生产运行体制的同时提高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其业务技能熟练,专业知识扎实,职业道德提高,风险意识增强。

(三)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上市公司对股民实施赔偿。证监会要对社会公众负责,对问题企业及时披露。监管部门对于有漏洞的会计法律法规要积极完善,加强有效监督。企业财务造假是一种违约行为,对违约进行大力处罚会提高财务造假成本,有效遏制财务造假行为,杜绝财务造假反复出现。在对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进行处罚的同时,企业还要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后果。如上海物贸这样的热门股票本身对股票二级市场具有一定导向作用,财务造假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经营水平,对于投资者和股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欺骗行为,企业应该为股民投资带来的经济损失负全责,实施有效赔偿。(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本论文是吉林省发改委项目:“小微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琨.证券市场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管理学院,2013.

[2] 张成红.企业财务造假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探[J].商业经济,2009,(11):45-47.

[3] 朱清贞,严丽娟.“绿大地”会计造假案件引发的思考——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2,(6):69-71.

上一篇:美丽说——社会化电子商务新体验 下一篇:关于新时期下煤炭企业发展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