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

时间:2022-06-06 02:06:00

转变观念,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0—0364—0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转变,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会越来越艺术,越来越走进人们的心灵。而语文课会越来越受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会成为最幸福的老师。

关键词:教师观念 语文 幸福

“对待想象力,对待奢念和幻想,对待非理性和非经验的自由与浪漫,东方的态度往往比西方要苛责、刻薄得多。……遗憾的是,如此磬重的务实传统并未分娩出一种严肃的实证品格和缜密的科学理性,反倒在世俗文化上孕育出一套急功近利的习气来。”

以上是王开岭先生文章中的两段话。王先生对东西方文化传统中“虚实观”的分析,相当地精辟。他站在批判传统文化弊端的立场,直指我们的文化不够宽容,重“实”轻“虚”,甚至排“虚”。其结果是中国文明一开始就是一个“早熟的儿童”(马克思语),“满脸皱纹和心事重重。”

读王先生的文章,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因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而语文教育在这方面担负的使命又尤为重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是一味地重实用,只是教会他们机械地识记背诵,会写几篇应试作文?还是让他们学会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到最后连最基本的字都写不出来?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所知道的一位执教成绩斐然的语文教师,称得上是“实干型”的典范。他像只蜜蜂,总是早出晚归,一大早赶到学校,督促学生背书—背字词,背课文,甚至背优秀作文。下午放学后,则是留学生下来,听写字词、名句,务必做到人人过关。再看这位老师的备课,课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个考点,这些考点来自教参、练习册、各类试卷……搜集这些考点已然是殚精竭虑的事情,然而这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丝毫不肯放松,仍然一副如临大敌的紧张神态。他要求学生们把他强调的每一个考点“复制”到各自的笔记本上,并且要牢牢记住,这些都是分呀,他总是这样焦虑地提醒他的学生,生怕他们漏掉一个。

对这样的老师,我全然没有看轻的意思,我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毕竟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钱梦龙老师曾说过:“学语文就应该—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朗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语文教学的“实”就体现在工具性上,也的确需要老师踏踏实实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长此以往,语文课变得生硬机械,单调重复,老师自觉索然无趣,学生更是日益麻木。有调查显示,学生喜欢文学,渐次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我们的老师难道就真的不明白其中简单的道理吗?这是语文课的悲哀,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那么,到底如何做一名语文老师,做一名幸福的语文老师?

周国平先生在《如果我是语文老师》一文中写道:“让我回顾一下,在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注意周国平先生在这里并未提到语文课和语文教师,但是这两样却可以与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有很大关系。在某些老师眼中,读课外书和写日记,是被斥为“不学无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而被禁止的。收缴学生的课外书和日记本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教师看来是天经地义,为学生好,其实学生不这样认为。这种做法的最大害处就在于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的老师也注重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书和自由自在表达的日记,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载体,怎能轻易丢弃呢?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难忘的阅读课外书的经历,都有过被某位名家某部名篇所深深折服的情形,那么,请你把这种快乐的阅读体验传递给你的学生,点燃他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的一生因此而受益无穷。我想这是学生之幸,更是一名语文老师的幸福吧。

记得刚上语文课时,曾和一位前辈探讨过什么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前辈说,你若能三年下来,让学生做到两件事:第一是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第二是让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你就成功了。前辈的话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细想下来,这确实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语文,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师自己摆脱悲哀同时让学生快乐充实的语文。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坚持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仅有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还要有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学生的阅读,不仅是读懂课文,还要读懂作者,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自我,课文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要看更多的风景,还得我们自己深入走下去。从一篇课文,学生可以明了怎样去关照身边的万事万物,可以明白人生的道理,从中获得做人的启迪和美的感受。我不敢说我教的学生成绩有多好,但我能说我的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因为我的课不会让他们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如坐禅房。我相信在宽松的语文环境下所生长出来的思想的自由之花,也必将在学生们日后的人生中绽放出明艳幸福的花朵。这难道不是语文课追求的长远效果吗?

语文课再不能一味“务实”下去,语文课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工具性,一是人文性,缺一不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一虚一实,实生于虚,虚寓于实,虚实相生相长。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对语言符号进行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若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诚如斯言,只有寓人文性于工具性之中,既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获得知识,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萌发灵感,形成见解,产生思想,越学越明白,越学越深刻,越学越快乐,方能完成语文课所担负的使命。

当然,观念的转变还有待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尤其是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的转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学生、老师、教育管理者都被“考试”这只无形的大手操纵着,说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新课改也推行有些年头了,但为何收效甚微,这不能全怪老师们的急功近利,这与文化传统和中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密切的关系。但无论怎样,教师都不能推卸掉自己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肩负的神圣责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幸福。如果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少一点儿浮躁与功利,多一点儿耐心与高尚,就会在三尺讲台上,尽情挥洒我们的热情,我们的激情,我们的豪情,我们的诗情,从而营造出一个灵动、和谐、真诚、智慧的课堂,才能让语文课焕发出它应有的生机。

上一篇:用爱心润泽学生的心田 用奉献托起明天的希望 下一篇:浅谈学生数学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