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索

时间:2022-06-06 02:50:50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文章认为,通过提升企业家素养、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建构企业创新文化、打造企业立体文化等路径探索,能够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2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1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r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 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档案管理与评价 下一篇:地铁建设投融资模式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