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师的语言素质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

时间:2022-06-05 10:46:44

语言教师的语言素质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关系

摘 要:对于语言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从事多语种教学的专业语言教师,如何提高授课教师的语言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是直接的措施。

关键词:语言教师 语言素质 教学质量

一、我国语言教育的基本情况

语言教学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增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保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于民族语言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前多语言教学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语言教学中经常采用“多语种教学”这个术语。我国的语言教育,既有一般的汉语教育,也我包含着的语言课内容有汉语文(少数民族学校的中文课,)民族语文(如朝鲜语、维吾尔语、藏语等等)和外语。在我们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语言教育是全部基础类教育学科的基础,没有语言教学,其他教学无从谈起。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语言教学已经具有深厚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推动多语种教育与多语种教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语言教学方面的区别

民族学校的语言教学比起汉族学校多一门语言课,即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外语课--三门语言课。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民族众多(有55个少数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受其长期的历史因素、本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使其的语文能力素养都比较落后(语文素养主要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在少数民族区域人教的语文教师都有深刻的体会,许多学生虽然初中生,但是他们应用语文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还不及发达城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汉语是天然的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新彊地区、内蒙、、吉林延边等地区),在我所从事教学的辽宁盘锦,小范围集中居住的朝鲜族群很多,在当地汉语就和或朝鲜语成为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相反在一些地域广阔、汉族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汉语成为主要的语言,这就要求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有侧重点的教学方针,全方位地培养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开展英语等教学科目时,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更要加大语言的培养能力建设,才能克服语言环境的影响,使这些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掌握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

三、现代教育对语言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是多样化的,高素质的,多媒体的,多语言综合性的,语言课更是如此。语言教师要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我认为,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语言专业的专家,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百科全书”,在精通语言知识的同时,粗通各类其它范围的知识。在这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得到新的感悟,产生新的灵感。语言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丰富,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教学时就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情境和学情需要,灵活机动地借鉴和发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彩纷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现代教育,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育,而应该是科学的,有目的性的素质教育,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该突出准确、朴素、自然的特点,并且要赋予语言的美感,让语言成为朴素、自然的交流工具,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理解。我们在用语言进行一些表述、解释过程中,对于重要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要尽可能地确保真实,反复推敲所用词汇的意义、内涵,甚至感彩,斟酌所选句式的表达效果,保证概念传递恰到好处。历史和现实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或意思,这是教师素质的直接体现,也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和必然的关系。

四、语言教师对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现实需求

现代语言教学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很多其他知识还要掌握多语种,以便课堂展开,因为都有起横向联系,特别是语言之间有其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

1.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民族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乡居民语言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有些地区人们的语言以汉文为主,有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把实施多语种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取长补短、综合考虑,全面提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言教育的最佳状态。

2.加快多语种教学师资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我国当前总的来看,多语种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精通多语种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多语种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多语种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教师来言,更需要渊博知识,除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掌握民族语言,外语及翻译知识等。语言教师根据自身所教授的语言科目,应该对专业语言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和理解,善于从古今中外文化中吸取语言精华:要吸收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营养,尤其要熟悉学生掌握的课文作品。语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灵活地借鉴从学习中体味到的语言妙处,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随处精彩,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五、语言教师对新词语的认识

当今社会,许多旧的、不适合社会发展潮流的词语在淘汰,各种新词不断涌现,特别是近代科技词语出现,都须教师不断更新升级。一要探究新词新语反映的文化特征,要注重领会和掌握当今新词新语变化发展的规律;二要探究适用于语言表达的新词汇所的独特特点,语言教师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重搜集、整理一些符合时代特点,有普遍代表性的新词汇,并积极应用到教学中,从自己接受到引领学生接受,并引导学生探究新词新语的文化特征及其使用。教师要注重培育和养成学生关注语言的好习惯,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使学生学会从语言变化与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师,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培养对汉字的感情,提高汉文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加强高职生教育管理的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