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6-05 10:33:57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提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投资、消费和出口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暴、收入差距过大以及科技创新严重不足等五大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科学地认识到这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如此才能科学地制定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收入差距;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投资、消费、出口占GDP比重的结构严重失衡,造成内需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出口导向已经难以为继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然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扩大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份额过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本世纪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不断上升,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增长方式难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1979~2007年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快速扩张,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和外贸拉动GDP的百分点逐年加大,国内最终消费逐年减少,近十年来更是迅速下降。从横向比较,我国消费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11月为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增加投资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第一选择,我国迅速推出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过度投资和内需不足正在催生经济泡沫,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引起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负面效应,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形成经济隐患。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同时,我国经济的增长高度依靠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占经济的比重较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使得我国经济难以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投资、消费和出口严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对其结构占比加以调整。

二、产业结构总体格局不合理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干。近年来,我国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以投资扩大外延为主拉动经济发展,投资主要向第二产业和垄断行业积聚,农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经济结构不合理。

从农业来看,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低,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进一步制约着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从工业来看,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1978~2008年的30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50.7%,超过了一半。虽然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产品没有形成支柱产业,而一般技术水平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失衡亟待解决。

从服务业来看,目前我国服务业还比较薄弱,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业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难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内容的需要。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9.5%,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难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另外,服务业是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部门,但由于其在GDP中所占比重偏低,所以也就难以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4,000美元,需求结构正面临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总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

三、粗暴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达极限

虽然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国家,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2%、28%、14%和32%,因此,经济快速增长与国内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据国家信息中心测算,如果以增量资本产出率衡量,我国从1995年至2009年的15年里平均增量资本产出率为4,即每增加1元国民生产总值需要4元投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总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资源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耗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为了经济增长,不惜滥采、滥伐、滥垦,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高排放、高污染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而且,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2010年的坎昆会议就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召开的,我国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中国的工业化迟早会因为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走到尽头,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战略也迟早会因为环境和资源成本的提高而失去支撑,因此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已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经济高速增长并未惠及人民,反而促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的现象。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比重为2.44∶1.12∶1,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与资本、政府之间的分配比例也不合理:居民收入占总收入过低,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未来消费增长前景堪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由30.8%下降到23.7%,企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上升到20.57%。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尽管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较快,但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和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21∶1和3.22∶1,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收入比为3.53:1,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中国仍有4,00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以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正是由于农民收入一直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使得农民的人口数与其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农产品的滞销更制约了农村需求无法扩大,加重了社会总需求的结构矛盾。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在2007年已高达0.4725,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资料,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的人口占收入或消费份额的50%。以非法收入暴富的群体,在财富占有和生活消费上出现了两极分化,剥夺了本应由广大普通民众享有的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将对市场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如果更多的公众无法从改革中获得收益,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阻力,因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有资料表明,2009年涉及农民工争议的劳资争议案达60万件。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平衡,已经对经济发展形成负面影响,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快速发展。

五、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不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20世纪以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共识,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严重不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中国经济增长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只有39%,而创新型国家高达70%以上,技术进步的脚步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进程,也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统计,我国的发明专利是韩国的1/4,是日本和美国的1/30,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虽然我们能够实现登月,很快就会探测火星,但总的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基本上处于模仿和“拿来”阶段。我国许多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纵观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多数工业行业的建立和新产品的生产,大都是通过引进成套设备进口实现的,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这些都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大。因此,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的科技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没有形成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同时,科技投入仍然不足,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不少企业目光短浅,创新动力不足,尤其对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科技创新较为敏感,目前我国只有1/4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为1%,而发达国家企业普遍在3%~5%之间。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和浪费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有待加强。科学技术决定国家兴衰和民族命运,显然,缺乏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维持下去。

总之,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到了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

(作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朔州分局物资供应站)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素芳.从政府主导转换为市场主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J].江汉论坛,2010.8.

[2]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

[3]马建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上一篇:中国人信任研究中的争论与困扰 下一篇:我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效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