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时间:2022-06-05 11:19:29

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15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6例,分别采用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和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教育。 结果 干预前后观察组DMSES和DSQ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授权赋能;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113-0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中老年人高发并呈现逐渐低龄化趋势。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可致残甚至致死,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种患者教育模式,改变以往由指导者主导、患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对患者授权将决策权下放,让患者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中,激发患者主动性和责任感达到心理赋能[1]。我院内分泌科2012年2~12月对15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授权赋能教育和传统健康教育,观察授权赋能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2~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53例,男81例,女72例,年龄28~68岁,平均(42.73±10.26)岁。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明确诊断≥6个月,并采用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注射治疗;具有正常的社会交流能力和适应能力;自愿接受健康教育。排除标准: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其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智能或意识年龄障碍;文盲。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7例,男42例,女35例,年龄(43.82±8.29)岁,病程(3.53±1.14)年;对照组76例,男39例,女37例,年龄(41.84±6.93)岁,病程(3.62±1.25)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教育方法

观察组采用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住院期间每周进行2次糖尿病知识讲座,每次时间约1 h,患者住院期间至少参与4次,教育内容均为糖尿病治疗和控制、自我管理、行为干预等。预期效果是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认识到长期用药和平稳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学会自测血糖、胰岛素注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的具体要求,并掌握自我护理和并发症处理的技巧。均在教育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2]、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iabetic quality of life,DSQL)[3]进行评价。

1.2.1授权赋能教育模式 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核心是对患者的授权,强调其主导型;主要分为确立问题、情绪表达、设立目标、制定计划、效果评估等五步骤;欲达到的目的是患者主动并有能力地完成自己制定的血糖控制计划,主动改变行为习惯。①确立问题,在糖尿病知识宣传过程中,让患者获得糖尿病可以得到良好的长期生存预后的认知,而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行为方式改变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启发患者认识到自身在血糖控制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②情绪表达,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看法,存在的顾虑、担忧,指导者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进行疏导,使患者情绪得以宣泄,并获得指导,逐渐激发患者自信;③设立目标和制定计划,作为主要的授权赋能的部分,指导者应以平等的态度,引导患者主导自己血糖控制的目标和计划,指导者则作为辅助角色,主要责任提供医疗信息支持,以专业的态度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提供建议,此步骤还需配合日常查房过程的一对一交流,以规范治疗的目标为依据,针对每个患者自身病情和条件,促使其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并鼓励患者依照计划执行;④效果评估,不同于教育效果评估,此步骤是以面对面询问,或出院后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和自我管理情况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监督和鼓励,是患者教育的延续,也是对其主动性的一种维护。

1.2.2 传统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以上讲座由指导者主导,传授糖尿病知识,设立理想血糖的控制目标,制定日常行为计划。

1.3 观察指标

教育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DMSES、DSQL评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日自测血糖次数。DMSES共26个条目,总分130分,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越高;DSQL共27个条目,总分135分,得分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差。每日自测血糖次数以患者随访期间血糖控制日记记录次数做每日平均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DMSES、DSQ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观察组DMSES和DSQ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自测血糖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自测血糖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重要辅助,也是社区治疗的主要方式,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医院能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出院后却因为各种原因,是主观忽视和懈怠导致不能坚持规律用药、监测血糖以及生活方式改变,从而导致院外血糖控制不理想[4,5]。而长期高血糖状态,或大幅度的血糖波动对患者预后都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危险性[6,7]。因此,对血糖的控制必须让患者自觉自愿地参与和坚持自我管理,才能在糖尿病长期的治疗控制中获益。

授权赋能教育模式是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的一种糖尿病教育理论,核心是让患者明确自我管理的责任,开发患者内在能力,激发自觉动力去控制自己疾病和改变自己生活方式[8]。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患者的决策放权,让患者建立对自身疾病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这种教育模式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改变,避免指导者的强加计划,造成患者置身事外的心理状态,而是从患者内心的激发开始逐渐的行为改变,更有利于长期效果维持[9,10]。

我科引入此教育模式,通过确立问题、情绪表达、设立目标、制定计划、效果评估等五个步骤,利用住院期间的健康讲座,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操作之前护士均经过糖尿病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培训,操作过程中在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后,采取尊重患者宗教或民族习惯的态度,进行个体化指导,而指导过程避免说教,避免主导性对话,而应该以平等的姿态沟通,采用引导性语言,如“觉得自己这一点做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11],让患者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倾诉自己的情绪,指导者作为倾听者进行心理护理,并为患者创造社会支持和鼓励家庭支持,从而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更有利于积极地应对血糖的控制计划[12]。在设立目标和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指导者提供必要的医学信息资源支持,使患者主导自身的血糖控制[13],如血糖控制稳定在某个数值、血糖波动控制在某个范围、每日自测血糖的次数、饮食计划、作息计划、运动计划等,繁简均可,应在患者能力可及范围内,以短期计划为主,在达到计划目标后,患者可获得内心的激励,更有利于新计划的完善和坚持,如此循环,长期持续,指导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沟通,监督患者的计划执行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DMSES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而DSQL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在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未见显著的波动改变,而对照组DMSES评分在干预后1个月有显著改善,干预后3个月却显示出改善效果的降低,表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但效果难以持久,患者可能由于自觉性不足而逐渐松懈自我管理[14],故患者生存质量并未见显著改善;而授权赋能教育模式对患者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改善的效果更为显著和持久,患者主动自觉性增强。血糖控制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干预后均显著降低,且糖化血红蛋白在正常值范围较为稳定,对照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降低,但糖化血红蛋白在干预后3个月则有所回升,与自我效能的结果相应,由于自我效能降低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波动较大;每日自测血糖次数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对照组在干预后3个月自测次数出现回落,而观察组则持续升高,考虑是由于患者达到阶段性计划目标后受到激励而更愿意加强自我的监测,血糖控制也更为理想[15]。

总之,授权赋能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和监控血糖主动性和自我效能,血糖控制平稳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 解读美国糖尿病学会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关于“以患者为中心的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方案”的立场声明[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1):5-6.

[2] 万巧琴,尚少悔. 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 护理研究,2009,23(17):1589-1590.

[3] 谢波,张开金,孙子林,等. 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指导网络项目成本-效果分析[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9):532-536.

[4] 于文,韩静,孙迎俊,等. 建立家属参与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教育新模式[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2):85-89.

[5] 李菁,李峥,潘慧,等.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57-260.

[6] 张舒婷,陈红梅,文玉琼,等. 床边血糖管理系统监测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特点[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1):23-28.

[7] 魏琼,孙子林,金晖,等. 血糖波动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9):560-563.

[8] 黄晓萍,杨涛,陶花,等. 授权教育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5):4232-4234.

[9] 黄仙红,王小合,汪胜,等. 2012年杭州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及其血糖控制状况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2):190-191.

[10] 林慧,常静,林成建,等. 糖尿病患者社区网络化管理护理模式的建立和运行[J]. 浙江临床医学,2013,(4):568-569.

[11] 邹月香,邓爱辉,钟瑶. 2型糖尿病患者授权能力对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 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43-46.

[12] 张香丽,尹心红. 授权教育在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1):2595-2597.

[13] 袁晓丹,楼青青,张丹毓. 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84-86.

[14] 韩燕红,袁杰,杨燕,等. 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心理控制源的研究[J]. 护理学报,2013,(5):58-62.

[15] 牛林艳,黄金.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的问题及教育管理现状[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79-181.

(收稿日期:2013-05-20)

上一篇: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体会 下一篇: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