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时间:2022-06-05 10:51:45

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 要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意义的教育理念。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高职院校应从改变灌输与说教的单一教学手段,创建双向互动式的教育模式,搭建三维实践教学平台等多角度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1-0086-03

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在反思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形式,它克服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视受教育者为纯粹客体所带来的各种局限性。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概述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涵义

“主体间性”又被称为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交互主体性、共主体性等。该理论是以胡塞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从对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交往行为主义等理论视角提出的哲学范式。该理论强调在实践中要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认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发生联系时,就产生了主体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是主体间在具体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以“交互主体”为中心,通过相互的交往、对话和沟通,以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尊重与认同。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意义。具体来说,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作为教育主体参与活动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通过对话、交流、沟通等活动形式,共同作用于教育资源等客体,以构建的主体间和谐一致的关系属性[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特点:第一,在该理论模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不再被当做被支配的客体。第二,该理论突出强调“交往性”,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主体,在地位上不再是主导与被主导的不对等关系,二者通过平等对话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完成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第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主客二分关系,并将“主体—主体”关系与“主体—客体”关系进行整合,构建了“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手段等)—主体(受教育者)”这种更为宏观、科学、合理的新的主体间关系模式。

二、高职院校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首要任务是通过教育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强调主客二元对立,即强调教育者作为施教主体处于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性地位,而受教者则处于被动受教的客体地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被严重抑制,教育活动仅仅完成了“教”的环节,而“育”的效果不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关系的角度来强调双方地位的平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平等的、全面的、双向的,而不是主客二分的、片面的、单向的教育活动[2]。在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理解,互相沟通,在互动中实现思想道德的共育。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被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与教育者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和权利,能够与教育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受教育者易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理想、信念的价值提升。

(三)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是培养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物化思维,在这种思维范式下,教育者常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受教育者,认为只要把物改造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这显然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低能、低效的主要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是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欣赏学生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指导下,把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在要求把受教育者纳入教育主体的范围的同时,更强调要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一项“人为的”和“为人的”实践活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实施路径

(一)改革灌输与说教的单一教学手段

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承载着国家和社会意志的灌输功能;另一方面更承担着培养、塑造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思维。空洞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要实现这一目的,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为此,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政治理论课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将高职化、本土化、生活化和时政性强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将教科书上的枯燥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景和画面。改变“课堂与说教”的单一教育手段,以各种创新性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情景式、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情境,开展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讨论与教师点拨中释疑解惑,从而真正实现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

(二)创建主体间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

美国当代情感教学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间知识的输出输入过程,不如说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是在这个过程实现的。”[3]教学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注重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和不断深化发展的关键。只有在亲密融洽的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受教育者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舒适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互动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课堂上学习活动的参与者[4]。只有认识到参与者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扬教学民主,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临时教师”,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搭建三维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将教育投射到实践活动中,使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主体间通过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受教育者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服务社会,增强自身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紧扣教学主题;另一方面还应针对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思政课内、课后校内、课后校外(社会)“三维”结合的多样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宣传服务、暑期“三下乡”、演讲、辩论、专题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师生访谈、撰写论文等各种实践活动,利用实践活动及时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与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增进对国情、民情和世情的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升能力,增长才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2]马万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9(7):187-189.

[3]刘佳琦.主体间性理论的教育价值探思[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1):43.

[4]菜丽华,黄永久.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152-155.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N Zhi-min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Deyang Sichuan 6180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an educational idea, which establishes the intersubjectivity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into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benefits to give play to the subject function of educatee and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by changing the single inculcation or preaching teaching method, establishing the two-way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and build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subjectiv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绿色技能发展:要求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