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泉水地的咒语

时间:2022-06-05 04:16:10

有关泉水地的咒语

“你知道不,XXX今天被拖拉机送到泉水地医院去了。”母亲对父亲说。每次听到“泉水地”三个字,我就心里打颤——七八岁的我知道,那个人是活不长了。泉水地,几乎就像一个咒语,我始终害怕大人们说起这三个字——我更愿意看着他们在连队的小卫生室里抽烟,说闲话。

泉水地,是新疆石河子农八师146团场下属的一个集镇。新疆的冬天严寒而漫长,从10月到来年3月,在地里滚爬了一年的人终于闲了,除了守着炉子看中央电视台和石河子电视台,实在没法打发时间。每到夜晚,大家都聚在连队的卫生室里,讨论谁家的狗耳朵是竖起来的,谁家媳妇腌的酸菜又脆又好吃,白菜和羊肉一起怎么炖才好吃,明年的棉花和麦子种多少亩合适……我的整个童年都在生产连队里,因为可以听到这些,去卫生所打针好像也没有那么吓人。

卫生室里有各种药物和酒精,不能生炉子,很冷。一盏煮针头消毒用的酒精灯经常燃着,冒着淡蓝色的小火苗,小小的平房里,弥漫着淡淡的酒精味和药味。里面的木头长凳上挤满了闲人,大部分人都站着。平时不过是感冒发烧拉肚子,阮大夫打针的时候,大家都屏息凝气,好像很紧张。吃的药都是包在一小片白纸里面,一两毛钱,青霉素是我听到的最高级最贵的药,要三毛钱一针。那时候还没有一次性针头,针头都是经过酒精蒸煮消毒反复使用,有时候针头都有些钝了,打针会特别疼,大人却总是开玩笑说,哎呀哎呀,真娇气呀,于是我的眼泪就憋住了。

阮大夫是我们连队唯一的医生,全名叫阮全友,性格绵软耐心,深得老老少少的喜欢。我们连队距泉水地很远,看病很不方便,阮大夫自己学会了扎干针,采草药。他最怕的是产妇大出血和农药中毒。

当时连队里生孩子多是在炕上,下面垫上厚塑料纸,撒上厚厚一层烧成粉的煤灰。我家隔壁的年轻妈妈生孩子之前,从早上疼到晚上,叫了阮大夫好几回,阮全友安慰她:“慌什么呀,一顿饭的功夫就生下来了,跟拾棉花一样简单。”有时候,连队的大广播上会反复叫喊:“阮全友,阮全友,来卫生室一趟!”那往往是急症,比如农药中毒。大人们说起误喝了农药的人,总是可惜:“还没有送到泉水地,半路上就没了。”又或者说起那个打扫公共厕所的老王,肝硬化晚期,送到泉水地才几天,他就舍下老婆和两个儿子,撒手而去——几年之后,我在石河子市区上学的路上,遇见老王的儿子在老街上蹬三轮车,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啊,我禁不住怨恨泉水地那个地方——我一直觉得是那个地方夺走了我同学的父亲,而不是这个病那个病。

一直到我大学毕业工作了,重回石河子,有一天,班车在泉水地停下来加油,我才真正看到这个小小的集镇,泉水地原来是这个样子——不过是大路旁的几排水泥平房,有小商店和破烂的台球桌,还有泉水地的医院。我小时候视为恐怖之地的地方,老旧的平房大门上画着红十字,刷着石灰的墙上隐约还能看到“工农兵”的红字,早期苏联式样的房屋,厚墙与高高的窗户,长长的光线,幽暗的走廊。

多年后,母亲告诉我,我就是在泉水地医院出生的。医院门前,是在结冰的路面上蹒跚而行的人,他们身上臃肿的棉衣棉裤,老旧的雷锋式棉帽子,手工做的胖鼓鼓的棉鞋,磨得发亮的棉手套,对陌生人腼腆又憨厚的笑容……他们,依然是我儿时熟悉的模样。我站在马路对面,长久地注视着那些黑暗的门洞和窗户,不禁想起卫生室里的那些大人,仿佛他们还都活着。我父亲跟我说,其实连队里的人都是病重得不行才发现的,发现都已晚了,送到泉水地去,不过就是确诊一下,最后抢救一下。原来就是大人,也害怕泉水地这个地方,原来,我的父辈们,就是这样活过来的。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的短期效应与长期影响 下一篇:家族信托维稳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