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式钢琴触键故障分析

时间:2022-06-05 03:06:48

关于立式钢琴触键故障分析

现代立式钢琴的击弦机在最近几十年的时间内并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业内普遍认为其原理和构造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材质以及调律师的技术调整水平等等问题,还是会出现一些影响演奏的机械故障。本文仅就立式钢琴触键故障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立式钢琴触键故障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现象:即抖、噎、浅、深、轻、重,以及琴键反应迟钝。

下面逐一分析这几种现象故障原因和相互的连带关系。

一、抖:

‘抖’的现象反应在键盘上的感觉是:弹琴键到底后没有稳定感,觉得琴键在微微颤动;观察弦槌会发现:弦槌击弦后不是稳定在返回点上,而是在接近琴弦的位置抖动,甚至返复敲击琴弦。

通常认为导致‘抖’主要原因有:琴键深度不够、击弦距离大、顶柱低、近弦距离小等等。其实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即键盘深度与击弦距离的比例不对。当然还有中古弹簧弹力过小、推杆弹簧弹力过大、尾枕与挡接木的结合面磨檫力过小等原因也不能排除在外,但发生的机率较小。下面就键盘深度与击弦距离的比例和‘抖’的关系作具体分析。

击弦机正常的运行状态如图28。

它表示了琴键深度与击弦距离的相互关系。正常情况下琴键深度与击弦距离应该是1比4.8。

按下琴键、随着琴键的下沉弦槌逐渐向琴弦的方向运动,当弦槌行至C点时由于调节器(什调)的作用使推杆脱离转击器(中古),弦槌在转击器弹簧的作用下返回并停止在尾枕被挡接木接住的位置上(D点)。

弹下琴键、随着琴键的下沉弦槌迅速向琴弦的方向运动,当弦槌行至C点时由于调节器的作用使推杆脱离转击器,由于惯性的作用弦槌继续向琴弦方向运动、经过C―B的自由行程后击弦;此时由弦槌撞击琴弦的反作用力与转击器弹簧的作用力形成的合力使弦槌迅速返回并被挡接木锁定在E点。至此已完成了一次击弦的全过程,并未发生‘抖’的现象。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抖’的现象呢?我们来分析以下的几种运行情况。

(一)‘琴键深度不够’(浅)

假设现在琴键的深度是9mm击弦距离仍然是48mm且近弦距离也仍然是2mm,这时将

出现图29所示的情况:将琴键按到底弦槌行至C1点。由于弦槌未行至C点、推杆因未触及调节器而不能脱离转击器,所以弦槌会停留在此位置上、不能回落至尾枕和挡接木接触的位置。

弹下琴键随着琴键的下沉弦槌迅速向琴弦的方向运动,当弦槌行至C1点时琴键已弹到底、推杆停止了对转击器的推进作用,由于惯性的作用弦槌继续向琴弦方向运动、经过C1―B的自由行程后击弦;由弦槌撞击琴弦的反作用力与转击器弹簧的作用力形成的合力使弦槌迅速返回至C1点,此时停留在原位的推杆会顶住转击器、阻止了返回动作致使尾枕不能被挡接木锁定,因而造成弦槌在C1―B之间往复运动,直至此次敲击琴键的能量释放完毕为止。弦槌在C1―B之间的往复运动就是‘抖’的现象。

(二)‘顶柱低’

‘顶柱低’=‘琴键深度不够’。以上分析了‘琴键深度不够’造成弦槌‘抖’的原因,现在只要证明‘顶柱低’=‘琴键深度不够’就可以说明‘顶柱低’也是造成‘抖’的原因了。

假设现在的键深是10 mm、顶柱与切克之间有1mm的间隙(即顶柱低了1mm。由于切克的下沉,这1mm的间隙实际存在于推杆顶端与转击器之间),那么当按下琴键时,琴键最初运行的1mm只是填补了顶柱与切克之间1mm的旷量,再继续向下运行顶柱才能顶起切克,这时琴键可运行的行程只剩9mm了。所以说‘顶柱低’=‘琴键深度不够’。

(三)‘击弦距离大’

假设现在击弦距离是50mm琴键的深度仍然是10mm且近弦距离也仍然是2mm,这时将出现图30所示的情况。

将琴键按到底时弦槌运行到C点,这已经是弦槌运行的极限位置(因为琴键已经按到底了)。C点是近弦点,如果弦槌至此点时琴键已经按到底;那么推杆就不能完全脱离中古使弦槌归位至D点,而只能停留在C点。

如果是弹下琴键则会出现类似于‘琴键深度不够’时弹下琴键的情况,弦槌会在B点与C点之间往复运动,出现了‘抖’的现象。

(四)‘近弦距离小’

因‘近弦距离小’而造成弦槌‘抖’的原因与‘击弦距离大’而造成弦槌‘抖’的原因类似。同样是因为推杆不能完全脱离中古导致弦槌不能归位而造成的。

(五)导致弦槌‘抖’的其它原因:

a.由于中古弹簧弹力过小或失去弹力、中古弹簧弹折断或弹簧拉线断、中古弹簧弹和弹簧拉线脱勾的原因,致使弦槌击弦后返回的力量减小,尾枕不能被挡接木锁定。

b.尾枕与挡接木的结合面磨檫力过小。由于尾枕与挡接木的结合面积过小(如下图),或尾枕麂皮、切克呢的过度磨损致使尾枕不能被挡接木锁定。

二、噎

‘噎’的现象表现为:当连续若干次弹下某一琴键时会有一次弹不响,其不响的原因是推杆未能及时复位、不能推动中古使弦槌敲击琴弦,这就是‘噎’的现象。

导致‘噎’主要原因几乎和造成‘抖’的原因相反:琴键过深、击弦距离小、顶柱高等等。其实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即键盘深度与击弦距离的比例不对。当然还有近弦距离大、中古弹簧弹力过大、推杆弹簧弹力过小及脱出等原因。

下面对导致‘噎’的原因作具体分析。

(一)琴键过深(深)

假如在击弦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键盘深度,则键盘深度与击弦距离便形成了不正确的比例关系。如在这种状态下弹下琴键就会出现返回距离过小甚至弦槌贴弦;和推杆远离中古的现象(图31―图33)。推杆远离中古必然导致推杆不能及时复位,在推杆未复位时如琴键再次被弹下,则推杆不能推动中古使弦槌击弦,由于琴键过深导致‘噎’的现象出现了。

(二)击弦距离小

因为琴键深度和击弦距离在各自的允许值范围内都是相对的,所以如果在琴键深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了击弦距离就相当于琴键过深。由此可见由于击弦距离小也会造成‘噎’的现象,其原因和琴键过深造成‘噎’的原因是相同的。

(三)导致弦槌‘噎’的其它原因

a.近弦距离过大

近弦距离的产生是由于什调扭木作用于推杆尾端、

推杆顶端脱离中古而形成的。近弦距离越大说明推杆脱离中古越早, 便出现了图34所示的现象, 致使推杆复位困难, 这就是近弦距离过大造成‘噎’的原因。

b.中古弹簧弹力过大和推杆弹簧弹力过小

与‘抖’的现象相反, 中古弹簧弹力过大和推杆弹簧弹力过小时;推杆弹簧将无法克服中古弹簧的弹力使推杆尽快复位,此时如再次弹下琴键‘噎’的现象就会出现。

不过因这种原因造成‘噎’的可能性较小,因推杆弹簧脱出和推杆弹簧折断而出现‘噎’的现象较为多见。

C.推杆顶端不好, 推杆与中古麂皮间磨擦过大致使推杆不能尽快复位。

d.中古麂皮弧度不顺畅(图35)、粘贴过于松弛、麂皮本身质地太软和麂皮表面不光滑。

三、轻和重

琴键的‘轻’和‘重’泛指弹下琴键时需要施加于琴键的力量的大小。轻触即响的琴键‘轻’;反之称其为‘重’。

其实将琴键按压到底所需要的重量是在钢琴制造时就基本决定了的。木制顶柱的钢琴在调整顶柱前后位置时对触键‘轻’‘重’略有影响。那么对琴键的轻重有影响并且可以后期做调整的部位有哪些呢?下面就对琴键的运行过程作具体分析。

当弹下琴键时除止音器外其它全部机件开始运行,在运行的过程中只克服重力和正常的磨擦力的影响,所以这时触键的重量是衡定的也是后期无法调整的。当琴键下沉至全部行程的1/2时勺钉接触止音器连杆、止音器启动,这时琴键的运行阻力增加了。如果当琴键下沉的初期即启动止音器触键就‘重’。 如果琴键下沉超过全部行程的1/2时才启动止音器触键就‘轻’。但不允许采取过早或过晚启动止音器的方法来改变触键的‘轻’‘重’。

可以通过改善机件各磨擦部位的程度使触键变‘轻’。 但不允许采取增加各部位的磨擦的方法使触键变‘重’。

综上所述钢琴触键的抖、噎、浅、深可以采取以建立正确的键盘深度与击弦距离的比例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的手段进行调整。

钢琴触键的实际轻重基本无法进行后期调整。

在有、无止音器的分界点(大约在第66键到第68键之间,因钢琴的型号不同而异) 触键的轻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是由钢琴的结构所决定的。

琴键反应迟钝的故障可以通过调整键盘的灵活性来解决。

上一篇:探讨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 下一篇:视频编辑中的相关技巧和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