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分析

时间:2022-06-05 12:41:20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270-01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至今未取得有效突破。究其原因,关键之一是以会计目标作为构建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主张没有达成共识。本文从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分析入手,综合评述了财务会计目标的代表性观点,在这几种观点的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会计实际确立了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

关键词 财务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 决策有用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含义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提供经济信息就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而由谁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信息的质量以及提供信息的方式便构成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外延。只有正确地把握住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正确地确定财务会计目标。

二、财务会计目标理论

长久以来,西方会计理论界存在着两种有代表性的财务会计目标,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Yuji Ijiri、思里斯特.帕罗科(ErnestJ.Parlock)等人。受托责任学派形成于公司制盛行时期,它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基本主张是:

1.会计的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

2.强调会计人员与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把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和受托之间的中介角色,即会计人员从客观的立场上参与到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之中,反映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人员的行为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影响,只受会计准则的约束。

3.强调编制会计报表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效性,而不是单纯强调会计报表内容本身是否有助于决策。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S)中的创新。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基本主张是:

1.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

2.强调会计人员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过多强调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3.强调财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而不是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系统整体的有用性,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不仅使会计行为加以约束,而且使其提供的信息满足决策的需要。

(三)两种观点的关系比较

1.两种观点的相悖之处

一直以来,对两种观点的关系的讨论就未曾停止。有的学者认为,具有排他性,存在相悖之处,主要体现在:

(1)决策有用观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重,而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受托责任观则是要求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协调委托者与受托者的利害关系的作用。

(2)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人员应当而且能够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只要会计人员确信提供与使用信息的成本低于信息的效用,信息是多多益善;而根据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在提供可能有损于受托者,不提供则可能有损于委托者两者之间加以权衡。

(3)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决策者有用的信息;相反受托责任观则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者的业绩,即明确受托者的监管责任。但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和明确监管责任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2.两种观点的联系

在我国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二者的折中,即既承认会计的决策有用论,也承认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财务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既不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也不能简单将两者进行折中。虽然两种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并不互相排斥,每一种会计理论观点都与具体的经济环境相关联,如果离开具体的经济环境去争论孰优孰劣,是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的。

三、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目标的改动非常大,其改动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几条具体会计准则,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会计处理方法作了较大的改动,有的甚至做了根本性的变动,而这一变动必将对财务会计目标选择有较大的变动。

(一)对财务报告的目标的表述更为符合目前的实际

以前仅仅表述为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新准则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二)在基本准则中更加强调了相关性

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单独列为一章;对旧会计准则中的“一般原则”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相关性,并在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计量属性作了较大的变动

旧会计准则中将历史成本原则作为一项一般原则进行确认;而在新准则中将会计计量条件和属性单独作为一章,并主张引入公允价值,这是我国会计准则计量属性的重大变革。

四、结论

在我国,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当前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复合影响,权衡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在首先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信息需求的情况下,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之间找到最佳切合点,使信息供需最大限度的达到均衡,充分满足各类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反映管理者受托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引导投资者和债权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端生.财会审问题综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葛家澍.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研究.2005(4).

[4]李玉敏.中级财务会计学.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上一篇:定性婚恋关系当事人互赠财物的行为 下一篇:构建中国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