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课改,演绎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时间:2022-06-04 11:57:30

推进新课改,演绎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新课改犹如春风吹到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心中已深深扎根,可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就像绊脚石、拦路虎阻碍着新课改的推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教师手中掌握着未成年人的命运,也就是操纵着民族和国家的命运。面对这样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必须高扬起新课改的旗帜,奏响新课改的奋进曲,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基本信念,并使之贯穿于新课改当中。说到底,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见: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够愉悦地学到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节课时,我把自己前一个月的花费情况以列表形式给学生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组织学生对“我家的支出”做出评价,找出合理消费与不合理消费的款项。这一举动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在班内建立了政治建议簿,使每个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能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因此说教师的真诚与亲切、信任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2.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何谓高效?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应该是课堂的高效。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我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具体做法如下:①落实新课改精神,深挖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资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备好教材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既尊重运用教材,又在此基础上超越教材,我常常从知识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研读与开发,积极领会教材思想及特点,结合新课标精神,把握教材体系,明确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等。②根据新课改要求,关注时政热点。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具有开放性,所以,我在平时的备课中广泛地阅读书籍报刊,寻找课堂教学需要的新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这样的做法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③把握新课改标准,备好学生。我们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因为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理、爱好、性格、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新课改要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水平确定讲解的重难点,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组等等。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大量的实践证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也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的特点。所以说构建政治高效课堂,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合作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教材“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课时,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同学们出示了下列问题:①从选举人的角度来看,选举方式可以分为哪两类?②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有什么好处?③如果我们都不珍惜自己的选举权,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出现什么后果?④作为将来选民和被选举人,你们认为应具有哪些政治素养才能适应?再如学习“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中俄通过互办“国家年”活动,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②这种交流在国际关系中是怎样的一种形式?③中俄(前苏联)关系发展到现在一直都这么友好吗?出现过哪些变化?④出现这种错综复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成员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在全班展示讨论结果,这样他们就不会放任自流,教师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点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力争上游的精神。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有不甘落后的心理,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高效的课堂方法还有很多,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我们师生共同研究的事情。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只要我们做教学上的有心人,不断去实践、去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就能演绎真正的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永潡,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中学)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正在路上 下一篇:兴趣是解决少儿信息学社团困境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