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6-04 08:32:41

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识倾向性。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如何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以下谈谈几点浅见:

一、做好导入工作,调动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七年级数学课本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趣味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可以这样导入:“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两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请你继续往下编出a只青蛙的儿歌。学生很快就富有节奏性地回答:“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以小学音乐课本中的一首儿歌《数青蛙》导入,不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习的兴趣,更能激活思维。

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这样引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路上走着七位老人,每位老人有七根拐棍,每根拐棍有七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七只口袋,每只口袋里装着七个布包,每个布包里装着七只麻雀。请你帮我算一算,共有多少只麻雀?”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二、展现知识背景,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史料,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史。从远古的“结绳”和“堆石”记数法,逐渐产生了“自然数”概念。在丈量土地、计算长度和产量以及分配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有了“正分数”的概念,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又产生了“负数”。并向学生指出,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有关勾、股、弦的计算。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证明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学生听完数学史故事后,精神振奋,兴趣倍增,从中体会到数学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实践探索,战胜困难的奋斗史。由此,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自然兴趣盎然,不再枯燥,学得津津有味。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自是不同。

三、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讲解“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后,以具体事例说明不等式的一个应用。举例如下:小明的妈妈想要换张手机卡,现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的手机卡供她选择,方式一:月租费是30元/月,本地通话费是0.30元/分。方式二:月租费是0元/月,本地通话费是0.40元/分。假如你是小明,你会帮妈妈怎样选择计费方式更省钱的手机卡呢?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致,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又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主动学习,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足球赛中裁判员控制比赛十要素 下一篇:“学讲方式”下奏响主体与主导的合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