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

时间:2022-06-04 04:44:36

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众多民办高校的创建,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张。当教育在数量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质量问题就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教育规模扩张的前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确保高校毕业生具有应对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挑战的各项能力素质,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育主体――教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构建适应信息化和知识经济要求的新型素质结构,完成信息社会中教书育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

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素质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对教师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当前,教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特征:

1. 挑战性。首先是来自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急需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的专门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取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功,而成功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其次,来自两个文明建设的挑战,即物质文明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就有赖于教师自身素质结构的不断完善。再次,来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到本世纪中叶,国民经济要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转变是否成功,综合国力能否增强,与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质量息息相关。担此重任的仍是教师。这三个挑战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教育的挑战,对教师、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挑战意识、竞争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迎接这三个挑战。

2.开放性。其主要标志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学校实际,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其次是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努力从计划经济和应试教育封闭年代所形成的眼睛只盯尖子生、头脑只想应试题,内心期望培养少数精英的陈旧观念中挣脱出来,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吸收、内化、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3. 前瞻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或某项素质优势,确立一个远景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出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蓝图。在开拓进取的过程中,既不致失去前进方向,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激励自己不断向最高峰攀登。另一方面,则要求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在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素质教育所呈现的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的教师,是能够预测未来的教师形象,研究未来的教师素质结构和教师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的追求奋斗目标。

4. 多类型性。第一类是研究型教师,他们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科理论基础,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研究新时期教育的新问题。第二类是创造型教师,其素质结构由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技能组成。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第三类是综合再现型教师。这种类型的教师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主、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新型素质的构建途径

1. 更新教学工作观念,树立“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的教育过程观。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重视认知过程,忽视感受体验过程;重视单向的传递过程,忽视双向交流启迪过程的以教师为中心,到教学生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上。组织师生开展学习研究,消除教师内隐观念,即“按教学计划要求,逐节讲授,完成大纲规定和要求,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上课满堂灌,将知识分解,没有讨论、没有交流,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师生沟通”中的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担负的责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人。建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自己掌握学习命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新教学观。

2. 要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实质就在于培养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培养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的批判性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之多,因此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一般而言,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Self-Involved Type)和任务指向型(Task-Involved Type)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这两类教学监控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其作用范围,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则可分为特殊型和一般型两类。前者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它是建立在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的,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整体性的知觉、体验和调节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根据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操作形式的不同,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具体解构为:①计划与准备。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③教材的呈现。④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⑤评估学生的进步。⑥反省与评价。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除了教师自己不断努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探索各种培养教师的途径,建立各种教师培训基地。应根据信息社会中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及特征,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把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素质的教育作为重点,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上一篇:工程监理企业需要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发展 下一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的研究与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