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

时间:2022-10-16 07:40:54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

职业教育由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决定了其地位与作用自始至终是适应与服务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适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各就业市场急需的在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师、技工,我们的高职院校又培养不出来,造成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脱钩。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意义

1.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能够促进教育供需平衡,改善人才结构。教育需求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分为教育机会需求和教育产品需求;教育供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教育机构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教育机会或教育产品。从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看,教育产品需求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所增加的人力资本,需求主体是各级各类的用人单位,如果用人单位对教育产品没有购买欲望或购买能力,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的需求;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教育机构,如果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愿意出售自身的人力资本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产品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教育供求平衡是指教育供求双方的愿望都得到满足,社会不存在人才过剩或短缺,并能够人尽其才。

2.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能够建立高职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总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它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结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职业教育只有培养高质量的、符合产业部门和物质生产领域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劳动力,才能使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购销两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结构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毕业生充分就业,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的供给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充分就业,才能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等职业学校本身才能真正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新的劳动就业制度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是要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这种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取向包括:劳动要素从行政配置转变为市场配置,使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劳动力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对新生劳动力劳动就业前追加若干时间的职业培训与相关教育,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推进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制度,培育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术培训等。这种新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最终确立,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调整与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就业。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不能适应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

1.管理体制不合理。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和二为一。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较低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办学投入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突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高职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这个基点上,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但动手技能是要靠大量的实践教学来培养的,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而现在许多院校或是从办学的经济效益出发,或是因资金来源不足,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造成高职毕业生在技能上显现不出优势。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不少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谓“跨越式”发展。而这样的急剧发展使得准备工作根本跟不上需要,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存在着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的问题,许多学校为了扩招而仓促上马,导致了目前总体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天不足、水平较低的状况。

3.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错位”,表现为热门专业,如财会、文秘、计算机等“遍地开花”,专业设置追求低成本、短期见效性,工科类专业受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的影响,数量与规模在逐渐萎缩,新兴产业专业相当缺乏,如物业管理、保险、营销、设备维护与维修等专业,市场需求大而职业学校因设备、师资、教材的局限难以承办,造成高职学生特色不鲜明,市场认可率低、就业困难。

4.“双师型”教师缺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这样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尤为缺乏,这明显阻碍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当前高校一刀切的教师职务晋升条件,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使得“双师型”的教师看不到前途,明显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5.教学方式不合理。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从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来看,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它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仍然较重。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占二分之一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也难以保证。这主要由于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往往放在第三学年,而这一学年由于高职大专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学生容易分心。再加上难有理想的实习和实操场地,往往使得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时间成为学生跑工作的时间。从教学方法来看,“学生排排座,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种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从考核方式来看,笔试仍是主要形式。这种方式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更主要的问题是,它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即死记硬背知识仍是学习最重要的东西。

6.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上一篇:浅议求职面试中的语言技巧 下一篇:浅析企业工作轮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