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质论文:信息素质教学下电脑基础教导透析

时间:2022-06-04 11:20:33

信息素质论文:信息素质教学下电脑基础教导透析

作者:蔡静颖 李树平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工学院

学生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生整体信息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图书馆利用率低,仅局限于读期刊杂志和借阅小说,专业书籍的阅读量过低,且仅集中在期末考试阶段。而对于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在牡丹江师范学院300份调查报告中仅有2人知道并使用过,而且2人均为大四毕业学生,通过咨询毕业指导教师获知途径;而牡丹江医学院300份问卷全部为大一和大二学生,无一人使用过本校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其二,学生对图书馆功能认识有缺陷。通过问卷调查和笔者在图书馆的观察,很多学生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过少,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知之甚少,甚至在调查问卷中有18名学生从未去过图书馆,有34名学生去图书馆只是上自习和看期刊杂志,87%的学生对图书馆提供的海量电子资源信息从未访问过,他们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电子预览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浏览新闻、聊天、游戏和娱乐,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供的数字资源进行论文检索和科学研究的人数相当有限。其三,信息教育制度不完善,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调查发现,两所高校开展的图书馆教育形式基本为新生入馆教育。两所高校实际开展的图书馆教育仅为大一新生入学时,而且也仅局限于图书馆使用须知等基础知识,对于信息检索、信息素质教育等都未开展或开展得过少。而且图书馆新生入学教育由于学生过多,讲解人员过少,很多新生又都处在刚开学的兴奋期,教师普遍反映培训效果不理想。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大一新生的80%还是通过在书架上找书、询问同学等方式来借阅书籍,而不会通过计算机检索进行图书分类、索引等服务。95%的大一新生不知道学校图书馆主页,更不知道图书馆提供的电子数字资源,遇到教师留的科研问题,只是通过图书或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两所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绝大部分是本校教师在使用。其四,信息素质教育与课程合作情况不理想。目前,两所高校都在大一新生时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在课程中也将信息利用与文献检索纳入课程体系中。但在与教师的座谈中了解到,由于受到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学单位协作配合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开展效果并不理想,有部分老师甚至因为授课时数的限制而对这部分内容一概而过。其五,信息道德明显缺乏。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4]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对知识产权、个人隐私、文明上网等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学生都有过在网上随意宣泄自己情绪、不文明发言等行为,还有个别学生曾有过试图用黑客软件进入他人电脑盗取资料等行为。

信息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该从计算机应用教学转变为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也正迎合了信息素质合作教育的目标,即全民化教育和基于资源的学习特征。信息素养教育进课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渗透于专业课程,通过专业课堂实施潜移默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是渗透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很显然,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途径和上述过程是完全吻合的,既有独立的基础课程,又渗透于各专业课。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拥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天然优势。信息素质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更适合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特性是教育对象具有全民性,其获取途径在于接受基于资源的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很好地将这两个特性整合在教学中。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是在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如果具备了信息素质,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受用无穷。将信息素质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合作具体可表现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常用软件介绍等几部分,课程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内容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中详细列出学生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根据该标准,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信息素养教育显示进入课堂,并在实践课中逐步实施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结合校园网络强调学生基于资源的学习,达到信息素质的合作教育。计算机基础课每周都有2学时的实践课,计算机实验室都有网络,实践条件完备。笔者在2010和2011两个年度的牡丹江师范学院新生中挑选2个系作为实验对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利用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讲授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本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和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比较,以讨论式教学法讲解电子信息的使用,并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进行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在实践课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信息检索和下载等工作。为弥补笔者信息素质知识和学生相关知识的缺乏,在两个实验班级中又分别邀请了图书馆专业人员和学生的专业教师讲解了图书馆文献检索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及利用情况。学生以实验报告和本专业论文的总结形式作为学习反馈,通过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座谈和学习成果的检验,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教育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明显优于未参与实验的学生。

信息素质合作教育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

信息素质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合作模式的确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未来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第一,课时少,教学计划可能无法按时完成。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有限,所以在教学计划中仅给计算机网络安排2个学时,而这2个学时介绍网络的应用时间都很紧张,根本无暇顾及信息素质教育的讲授,这也是在与牡丹江两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座谈时反应的最大问题。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就不得不利用一些业余时间进行学生信息教育的辅导。但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和与同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来进行适当地弥补。第二,缺少配套教材和相应的课程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还处于摸索探究模式,没有相应规范的权威的配套教材,笔者也正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如果制定规范的课程规划,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就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也相应地会提高对信息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注重相关单位的配合和教学团队的培养。信息素养的良好培养离不开图书馆、计算机教师、网络中心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等方方面面的合作,不同单位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功能的实施化、相互配合的紧密化才能最大限度地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在这方面,教师团队的培养很关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团队建设,吸纳更多优秀的教师,发挥团队优势,使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得更顺利、更深入。第四,注重教师进修培训工作。在与教师座谈中,普遍都反映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进修与培训工作,而两所高校也没有将高校专业教师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纳入相应的计划之中,这也相应地妨碍了专业教师在授课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但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上一篇:职教改革论文:职教改革及技能教导述评 下一篇:电脑基础论文:校内计算机基础教导的个性化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