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改中的美术欣赏课

时间:2022-06-04 09:56:31

初中新课改中的美术欣赏课

一、说――趣味性的发现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要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思路,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

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以往是教师介绍式的讲述,学生面对课本上的图片,似懂非懂,一晃而过。现在我先打出一串问题“这幅画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画面有些什么人?人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的衣着有什么时代特点?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什么?画面通过什么营造气氛的?……”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争着找,抢着说,连平时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同学,这时也被课堂上热闹的气氛感染了,迫不及待地跟着大家一起找答案,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你一言我一句,说得很全面,可以看出他们对这幅古老的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有激发他们有兴趣地说,进而才能引导他们向纵深分析。由表及里地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让学生明白,绘画即生活,没有丰富生活素材作基础,再天才的画家也绘不出传世佳作,要求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留心周围发生的一切,我用我手画我心。张择端如没有丰富的生活作基础,怎能留下这样不朽作品。接下来,再让他们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并让他们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我们在哪些方面是先进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议――感悟式的交流

欣赏的过程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面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和知识有差异。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议,只有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和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现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教师千万不能一言堂,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遏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谓的议,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把两幅在某一方面有联系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对比来议,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分析美术作品中得到感悟式的交流。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现代主义立体派绘画,许多同学刚一见到此画看不懂,觉得它“乱”,象甲骨文一样晦涩难懂,我让学生分成对立的两面,去议画面的形象、色调及内涵,他们由一开始的激烈争论到最后达成共识,终于认识到这幅画上的许多形象都是从不同视点来表现的,它们在交叠、错落和切割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也不适合于我们已往的视觉经验与形象辨识,然而却使人感觉到一种混乱的战祸场面和惊心动魄的悲剧情境。学生通过争论得到的认识比教师的硬性讲解要有说服力。

三、做――创造性的参与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真说真练真功夫。尝试一下创作的乐趣,使他们更能深入体会优秀美术作品的美感及意蕴。中国的陶塑艺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学生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无不流露出惊叹喜爱之情,尤其在看到东汉墓出土的《说唱俑》图片时,更是对说唱俑那古拙的造型、夸张的动态、传神的表情、生动的形象忍俊不禁,但似乎只看不过瘾,如能拿在手中把玩一下更有趣,于是我安排他们课后自己找泥巴捏泥人,并让他们谈谈创作过程及感受,结果他们真的捏出好多憨态可掬、滑稽可笑的泥人来,维妙维肖,效果极好。通过这一做,学生们不仅尝试了创作的乐趣,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有的学生还把他的泥人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作品虽然幼稚但也很可爱,都是大家亲手做的,所以倍加珍惜。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美化了生活。

四、写――审美性的延伸

“说”“议”“做”其实是一个准备的过程,只是一个铺垫,气氛创设好以后,“写”这个主角,才能闪亮登场,在此基础上,必然产生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一点感受和体会,形成本课结论性的认识,让学生把头脑中的思想重新整理和系统归纳,从而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现在,让我们欣赏了可口可乐饮料瓶及商标,学生赏析了商标,在鲜红的底色上,映衬着白色的“可口可乐”流线型字样和一条弧带形的白线,以个性鲜明的视觉形象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课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小评论,谈谈对这一商标设计的美感认识,并要求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各种现代设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再写一篇感想。同学们的文章交上来后,我发现他们的眼睛被擦亮了,他们从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可见,学生通过总结,继而把审美意识延伸到课后,甚至延伸到生活中。

美术欣赏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认识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上的教学方法,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赋予我们的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上一篇:洪泽湖区域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集大成者 下一篇: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