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2/GDP高企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6-04 09:48:41

中国M2/GDP高企的原因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M2/GDP比率的持续快速上涨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中国M2/GDP比率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其不断上升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将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个梳理,并对该指标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关键词:M2/GDP;金融深化;融资结构;不良资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083-02

一、金融深化

中国的M2/GDP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货币需求因素所决定的,而对中国货币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最有说服力解释是经济货币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所谓的货币化过程,又指金融深化,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提高。货币化的程度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中,大量货币需求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商品市场。中国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交易更多是使用兑换券,如粮票、布票等等,货币需求极小;而市场经济中,交易媒介变成了货币,即使经济总量不变,货币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2.企业资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不断改制上市,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远远大于其净资产,而企业市值更大程度是上市公司未来收入的折现,是对未来收人的货币化。所以,总市值超过其净资产的部分实际是公司未来收益的贴现值。由于股市这种未来收入折现机制,社会增加了大量的资本供给,中国的货币需求大大增加。此外,企业债和商业票据也是将企业未来收益货币化的形式。

3.房产地产。在计划经济时期,土地和房屋属于政府免费供应或低价供应,价值巨大的大量土地和房产并不完全以货币的形态表现出来。随着市场化的深人,土地和房屋也进入了交易领域,按照市场价格交易,交易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土地和房产由不需要货币或少量货币作媒介到需要更多的货币作媒介进行交易,公众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不断上升。

二、融资结构

三、不良资产

中国银行业巨额的不良资产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虚增。2000年,四大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近1.4万亿元。2004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又剥离不良资产4500亿元。到2004年底,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及其他一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7万亿元。与这些不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存款实际上已经贬值,其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其作为货币流通的职能也已经丧失,但在统计过程中这部分仍然是被归于M2当中,从而造成M2虚增,促进了M2/GDP的不断攀高。

四、货币政策

中国长期执行反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即在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执行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量相对减小;在GDP增长率较低的年份,执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量相对增大。而且为了适应货币化进程和经济改革的深入,货币投放量相对都较大,在经济周期峰值上,货币投放基本与GDP增长率持平,在经济周期低谷上,货币投放则大大高于GDP增长。这种熨平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在长期积累下影响了M2/GDP的数值偏高。

从以上因素的变化趋势来看,未来中国M2/GDP比率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和空间已经较小。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2.金融脱媒。金融脱媒趋势已经开始显现。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为绝对主导的融资结构造成了中国金融风险在银行体系的不断积聚,也不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决策层已多次表示要加大力度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自2002年以来,直接融资,特别是企业债券的占比已经明显提高,金融脱媒趋势开始显现,未来间接融资占比的进一步下降将削弱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功能。

3.货币政策。中国的货币政策取向已趋于稳健。2009年天量的信贷投放直接引发了后来的通胀抬头,也造成银行体系贷款质量恶化的巨大隐患。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决策层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将更加审慎,货币政策再次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研究 下一篇: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与资金洼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