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时间:2022-06-04 09:04:22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尚未成熟,学习积极性不强,因此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在此,以笔者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一些实例,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教学情境创设的指导思想。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以能否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指导,脱离了这个指导思想,无论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多么完美,对于教学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在引入阶段,为了介绍燃烧的定义,笔者曾做了如下教学设计:“我们都知道,木材、纸张可以燃烧,而泥土、石块不能燃烧,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燃烧,而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呢?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科学家们普遍相信,物质能燃烧是由于其中含有燃素,当其燃烧时,其所含燃素与空气反应,燃素逸散至空气中,所以物质还剩下灰烬(比如木材),不能燃烧的物质中不含燃素。但是,燃素学说不能解释的是:我们在燃着的蜡烛上倒扣一个烧杯,燃素并没有消失,而蜡烛却熄灭了;很多金属燃烧后燃素逸散了,但其质量却增加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燃烧呢?拉瓦锡在做了揭示空气成分的著名实验后,在其著作《化学概论》中提出他对燃烧的定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上述讲解,学生对于燃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化学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段引入与本节教学目标并无多大联系,并且这段引入所花时间偏长,对后面的教学时间有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这节课的引入,笔者改为以下方式:“我们都知道,纸张木材都可以燃烧,燃烧时都发出亮光,放出热量,我们把燃烧定义为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那倒不如不用,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情景时要记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以能否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检验标准。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1.真实性

化学是一门科学,涉及的知识都是真实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所选取的事例、数据都应该真实可靠,不要只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随意编造一些事例或数据。

如很多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往往用“屠狗洞”这样的事例来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密度比空气大这一性质。其实,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并不确定,如果要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其实有很多的实例,如多人在封闭的环境中感到胸闷和难受,或小动物在密闭的环境中会缺氧等都能说明这一性质。无须用这样一个未经考证的故事来进行说明。

在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教学中,在讲完基本的计算技能后,笔者往往会拿一些有关药品的说明书,比如某些品牌的补钙产品,然后以广告语“补钙,请选用葡萄糖酸钙”为引入,让学生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的相关计算。

化学与生活、生产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考虑从这些方面选取素材,使我们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科学的真实存在。

2.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若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则不仅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更能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维活动,从而学习更为有效。

在人教版第十二单元第二节盐化学肥料课时的导入中,笔者曾用“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作为课时引入,但是实际上课时学生对这句话无甚反应,究其原因是学生基本对于农村施用化肥毫无认识。在学习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时,课本上展示了金刚石的立体结构和石墨的片状结构以说明金刚石和石墨虽然是由同种原子构成,但是由于其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其性质差别很大,在此笔者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砖块砌墙建房子为例进行说明。

3.注重情感

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承担着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设计得当的教学情境,更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二单元课题一空气的新课导入中,笔者曾创设两个略有差别的教学情境。

情境1:

师:“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但我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存在的呢?”

生:“我们能感觉到风、气压等现象是由于空气的缘故。”

师:“既然空气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否用实验来证明呢?”

实验:将空杯子倒扣入水中或打开塑料袋然后将袋口拧紧。

情境2:

师:“空气这名字取得怪,既然有气为什么说它是空的?”

生:“因为空气无色无味。”

师:“既然是空的又为什么知道它有气呢?”

生:“风、气压等现象是由于空气的缘故。”

师:“我们能否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实验:取一冰箱保鲜袋――“看,里面空空的”,打开保鲜袋时――“看,空气就进去了”,将袋口拧紧,向内旋转,保鲜袋鼓了起来――“看,我捉住它(空气)了”,再用力向内旋转,保鲜袋涨破发出爆破声――“快逃命吧”。

显然,相对于第一个教学情境的平淡,笔者在第二个教学情境中将空气当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的物质介绍给学生,增强了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对物质世界有了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讲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二单元第二节化学肥料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作为引入:“1918年,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德国科学家哈伯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此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生产出大量制造炸弹的原料,德国将其发明的毒气作为战争武器,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是个杀人恶魔,而与此同时,他发明的合成氨法制得了大量化学肥料,极大地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使得数以百万的人避免挨饿,是个救世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同学们认为这奖该不该颁给他呢?”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讲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对世界的巨大改变作用,并且对化学肥料对农业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以及学习科学的积极的情感。

三、情境创设的素材

1.实验

化学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考虑的是实验。在上序言课时笔者首先准备了一用酚酞浸过的白色小布条。紧接着对学生们说,欢迎进入化学世界,接下来表示后悔,欢迎怎么能用白旗呢?然后从袋子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装在喷雾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向小布条,小布条变成红色,再对学生们说:这下行了,用红色布条欢迎同学们,这是魔术吗?当然不是,我的小布条中有无色酚酞(这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物质不变色,遇到碱性的物质变成红色),我在喷雾器中装入氢氧化钠溶液(一种碱性物质),所以你们看到的布条就变成了红色,那么我们来把氢氧化钠喷得多些,看能不能把布条变得更红,让欢迎变得更猛烈些呢?接下来又从袋中取出喷雾瓶(事先在袋中用同样的喷雾器装入稀盐酸,学生并不知道,还以为是刚才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向小布条,这时,学生惊奇的发现,小布条反而腿色了,笔者再进行解释,其实我的袋子中有两瓶溶液,第一次我喷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它使布条变成红色,而第二次我取出的是另一瓶,它里面装的是稀盐酸,它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中性物质,所以大家看到的小布条腿色了。

2.模型、图片、动画视频

合适的模型、图片和动画能更直观地体现出微观粒子的性质和变化,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我们可以用球棍模型来演示水分子通电分解和受热蒸发的两个不同过程的微观本质,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原子的图片来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可以借助Flas来演示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演示酸碱盐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3.化学史实、化学故事

化学史实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史实和化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在空气的组成中介绍拉瓦锡的故事,在物质结构的教学中介绍道尔顿的原子学说、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论、卢瑟福的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玻尔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等,质量守恒定律中可介绍罗蒙诺索夫的发现,常见的指示剂的讲解中介绍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故事,碳酸钠的教学中介绍侯德榜的故事等等。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伴随始终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教材,充分挖掘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情境素材,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对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要不断地进行整合、完善,将教学情境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知识、思维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试卷诊断性分析策略 下一篇:乐于自觉学习,养成探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