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时间:2022-10-30 11:54:08

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目的是使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创新应用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转变观念,进行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

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探索过程,而不是结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传授简单的知识结果,轻视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现代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理解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1: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节课。首先引导学生查找有关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的资料,教师做好本节课的预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时,启迪学生提出问题:2,4-D促进杨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让学生对周围植物生长情况观察后,作出假设:适宜的2,4-D能使杨插条细胞恢复分裂能力,长出大量不定根。各学习小组预测实验结果是:用适宜浓度的2,4-D浸泡的插条长出大量的不定根,过高、过低或清水处理的插条长出少量的不定根或不长根。接着各小组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实验结果与假设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设计记录表格、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究和实践。这样的课比传统的授课模式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不但构建生长素的知识,同时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思维空间,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2:在学生开展“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探究活动时,考虑到高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物学知识有限等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查找遗传病相关类型的资料,并选定某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人类红绿色盲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在学校、社区、村庄范围内调查,调查时要尊重被调查者的隐私等问题。要求学生分析调查结果:为什么同一种遗传病发病率不同呢?患红绿色盲病的男女比例相同吗?红绿色盲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选择多基因遗传病又怎么计算发病率呢?整个调查设计、调查方式、调查记录表格、调查报告由各组学生完成,教师加以归纳引导得出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有利学生理解有关人类遗传病的知识,并学会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以及调查道德等。要求生物学程度较好的、兴趣高的学生绘制遗传病的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通过“因材施教”,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都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深入挖掘教材,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应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去审视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利用教材中生物学原理、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原理、生物学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3:在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单倍体育种后,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去解决有关育种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两个小麦品种:一个抗倒伏但不抗锈病,另一个抗锈病但不抗倒伏,请学生设计能培育出既抗倒伏又抗锈病品种的方法,哪种方法需时短?哪种方法操作简便?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主动探索,之后进行比较,以寻找最佳方案。通过上述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培育新品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

此外,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栏目及插图、例证等,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案例4:指导学生观察图1,分析①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②A点生长素浓度对根、芽、茎生长的效应;③农业生产中要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等问题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教材中的“碳循环图”联系到“温室效应”,启发学生分析要解决“温室效应”,除了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生活中哪些方面还可以减少CO2的排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5: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目的及最新进展,如克隆“多莉羊”的诞生,“白菜-甘蓝”诞生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等。指出这些技术的进展是人们应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进行创新实验的结果。面对近年北京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日本的“核辐射”、长江三峡下游多省干旱、鄱阳湖湖底成草原等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呢?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生态学平衡原理来解决?这些最新进展的技术和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知识,希望能应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

三、突破惯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惯性思维。

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科学事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否定权威,尝试着独立思考,充分理解所有的学说都是在不断修正中发展的进化观点,从而突破惯性思维。

案例6:介绍孟德尔在普通的重复豌豆种植实验中,发现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问题,通过不断的实验,凭着顽强的科学探究精神,发现了常人没有发现的遗传定律。让学生明白原来科学定律也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尝试着独立思考。达尔文挑战传统的神创论,建立了自然选择学说,随着后来人们的不断实践与大胆否定、修正,建立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那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最完善的吗?哪些观点可能是不完善的?又该怎样去验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呢?这些事例激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权威,尝试着突破惯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并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启发性,激发学生大脑皮层中枢兴奋,引起思维的动机和兴趣,激活创新思维。

案例7:在学习遗传和变异知识时,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如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具有怎样的功能?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进化?人类如何利用生物基因?生物进化过程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

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将现有教材知识设计安排,着重展现生命科学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多方思维,对课后的探究活动重视,能设计并进行探究实验,重视知识探索的过程。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案例8: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在讲评课时,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法来解析问题。在新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尝试创新、积极探索。如:学生可以参与“三联体密码子理论”推测,验证“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的一系列实验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需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而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以有效问题为抓手促进地理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