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呼唤“静”与“慢”的艺术

时间:2022-06-04 04:12:07

历史课堂呼唤“静”与“慢”的艺术

摘要 教育不应被科技发展所裹挟,“批量生产”,“速度效率”等不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教育是一种静慢艺术。历史课堂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授受知识、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三大任务中,应当通过独思、留白、等待、感染、呼唤等方式体现静慢艺术,从一个新的角度让历史课堂更有弹性,历史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课堂 “静”与“慢” 历史思维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静”与“慢”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历史课堂的“静”与“慢”的艺术角度,引导师生关注历史学习的本质特征,戒除浮华的环节与形式,为推进历史有效教学提供另一种思路。

1 “静”与“慢”的教育含义

所谓“静”,就是安静、心静。安静,针对的是学习的物理环境——教室,心静,针对的是师生情感状态。“静”的情感状态可描述为三个层次:平静、冷静、宁静,平静不是死气沉沉,而是面对浮躁的社会,保持一份平静、平和的心态,平浮躁之气,去烦躁之情,除功利之心;冷静是理性思考而后沉着应对;宁静是一种安宁和优雅,不为急功近利所诱惑,宁静致远。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行为,要确保思维的高质量与深刻性,思维的主体(学生)应该首先具有一颗“静”的心。《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静”是学习思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勿庸讳言,由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对话等形式被广泛推崇,现在的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的,“急急如律令!”教学信息交流被凸显,“动起来,讨论起来”成为课堂的基本色,课堂上师生静思时间变少了。因此,如何让课堂中“静”的元素得到强化,进而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和逻辑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所谓“慢”,就是缓慢、舒缓、等待、留空间、慢节奏和慢功夫。教育是以爱为底色的,爱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情感的激发、鼓励与等待、欣赏与启迪……都需要慢功夫!同时,学习一种认知的过程,无论何种学习形式,都是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这种独立思考体现在课堂上则必须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浸润艺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即是对慢教育艺术的最好注解。“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慢”的因素已悄然离去,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环节的紧紧相扣,更多的学习材料展示与分析,还有教师的“连环追问”……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似乎“浑然一体”、不留一点缝隙,多数学生是被裹挟着走完第四十五分钟。为此,如何让课堂“慢起来”,让学生有效思维回归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应该成为一名有责任教师义不容辞的担当。

2 历史课堂“静、慢”艺术的把握策略

2.1 教学理念:静与慢——思维与启迪的平台

教育自诞生以来,似乎特别青睐“静慢”艺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孔子的“引而不发”、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均注重对“静静的等待”之教育意义的诠释;尽管当代教育理论流派众多,但都强调学习思维的提升和心灵的律动。如建构主义强调“建构知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发挥不同能力作用”,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探究获发展”,等等。既然如此,思维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思维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因素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得到重视或尊重?在活动与探究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局面下,这些问题显得更有教育反省价值。近年来,教育学者张文质著文《慢教育》,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慢教育的概念逐渐被教育学者所关注。

尽管慢教育的思想开始被提及,但还未形成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表现“静与慢”艺术,还未成为师生的有意教学行为。相比其他课程,中学历史更关注“比较、求真、求据、解释、分析”等思维养成和“借鉴、反省、责任、使命”等心灵陶冶,更需要呼唤“静与慢”艺术。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应形成如下逻辑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思维的发展和心灵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和心灵的启迪需要独立感悟与时空条件,独立感悟与时空条件呼唤学习者的静心静思与“留白”。

2.2 教学设计:备学生的历史思维力

在教师教学设计工作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许多教师做到了备课标、备教材、备方法、备教学环节、备学情……但极少有备学生的历史思维力的。所谓备学生的历史思维力,就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对设计或生成的核心教学问题,预测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种类、深度、广度和时间量,等等。 在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上,我们主张每节历史课堂的教师设问不能多(15个左右),但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必须占课堂总问题的70%以上,从而有效地改变了课堂面貌,课堂更静了、环节更慢了,但学生思维更活跃了,更深刻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快又好了。

2.3 教学过程:独思、留白、等待与感染

在合作学习、对话交流的背景下,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如此,合作学习才有起点,才有价值与意义。在学生互动交流之前,应有一个静的过程,让学生独立静思。在许多历史课堂上,常常有这种现象发生:即老师抛出一个议题后,马上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根本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讨论交流的质量可想而知。

在材料教学环节中,老师在展示材料后,课堂要“留白”,为学生思维预留足够的时空,便于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展开归纳、鉴别、评价和运用的思维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留白”太短甚至没有,学生思维根本无法启动,因而常常出现学生回答肤浅,或者干脆抛开材料,自说自话,等等。教师在课堂提问之后,必须留足8~15秒时间让学生思考,同时,在需要学生吸收、内化的教学环节也应留白。总之,每节课必须有3~5处留白。

历史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也是心灵启迪的课堂,而课堂的情感态度因素决定着心灵启迪的效果。因此,师生对情感的激发、调控与渲染应成为教学的常态。舒缓的教学节奏、情绪的酝酿、教师的等待与期盼等等是激感的必由之路。这一切都需要静慢艺术来浸润与点化。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许多课堂“贴标签”、“翘尾巴”现象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是节奏太快,环节太紧,情感激发不充分,忽视静慢艺术而造成的。

2.4 教学尾声:余味与呼唤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尾声体现静慢艺术的主要手段就是余味与呼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维与情感由课堂内引导到课堂外,由此课堂引导到下节课堂,由此课程引导到彼课程。引导的主要方式就是创设余味和深情的呼唤。它的教育意义在于,课堂结束了而学生的思维没有结束,课堂单位时间的学习行为结束了而学习的意愿没有结束。

综上所述,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具有静慢的艺术特点。历史课堂呼唤“静慢”艺术。需要说明的是,让“静慢”艺术弥漫于历史课堂,让课堂静下来、慢下来、淡定下来,不是回归到“少慢差费”的旧式课堂,是对目前历史课堂过分追求速度,过分尊宠探究体验的形式,过分突出课堂热烈的讨论交流的一种反思与反省,是对历史有效教学的新思考,也是对历史思维的深度关切和心灵启迪的极终关怀,是一种本质意义或超越性“有效或高效”。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92.

[2] 张文质.慢教育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3] 张德伟,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

上一篇:浅谈人声录制中传声器的运用技巧 下一篇: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