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融通之道

时间:2022-06-04 03:58:41

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融通之道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理念,思考其对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与启示。认为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艺术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与人文熏陶的融通整合对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公共艺术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当代高校应加强艺术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之回归,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两级师范学堂 艺术教育 启示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名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后延续至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07年至1908年间创立于浙江省府杭州,为当时浙江省最大规模的师范学堂。它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师范教育机构,也是成就卓著的艺术教育机构,它的最大办学成就和特色在于其艺术教育,经亨颐、李叔同、姜丹书是最主要的关键人物,经亨颐作为校长组织主持了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和全校的艺术公修课的开设,姜丹书仿照两江师范学堂的学制制定了专修科的培养方案,李叔同为两级师范的美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风气。

一、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艺术教育之概述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分为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设立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属于艺术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为全校学生开设的图画、手工、音乐公修课,属于普通艺术教育。作为浙江省最早培养艺术师资的学校,它为全省的中小学堂、初级师范输送了一批新型的艺术师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大家,如潘天寿、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为中国艺术教育史谱写了一篇华美乐章。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与人文熏陶两方面。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要求“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极力提倡艺术教育,提倡以美育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和人格。艺术教育就是美的人格之陶冶,对学生的意志陶冶与判断力及创造力之养成有重要意义,以此更能了解人生之真义,因而给予特别重视。在此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艺术教育的情感熏陶促进健全的人格发展,二是在艺术教育中以高尚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之旨归。教师当以自身人格之魅力,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注重智力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感情陶冶和意志培养。从而引发学生自觉、自律,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人文熏陶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堂的历任监督、校长都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和良好的素养,许多教师留学归来,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认为教育是改造国民素质、增进文化之精神的良药。这两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内心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两级师范的毕业生之所以能在艺术、文学、科学等各领域取得卓然成就,与上学时所受的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校长经亨颐与教师们在“共情—共智—共行”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语默动止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人格和人文的熏陶,奠定了学生独立的个性,赋予他们高尚的志趣,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后,能继续向上追求,更能在学成之后回报、贡献社会。

二、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艺术教育对当代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并没有真正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仅停留在机械的概念上,德育更多给予的是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行为规范教育,美育给予的是一些肤浅的艺术概念和技能方法教育,而缺少审美的体验和美感的培养,因此人格的发展是不完整的。而依这种轨迹升入大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学的学科知识向专门化发展,学生只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开阔,审美经验缺乏、意志脆弱、缺乏对于“自我”之外的他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爱,总的来说就是人格的缺失。因此,当代高校大学生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外,更需要关于精神、价值、人格的深层次教育,要想补救大学学科知识褊狭,反省重功利与轻价值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实施艺术的通识教育。如爱因斯坦所说:“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①

大学教育不仅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还应是养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赖于美的精神的培育,高等学校艺术通识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

(一)艺术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

健全人格的内涵包括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人生、社会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正如经亨颐所说的“尽人俱有之机能差别的发展之谓人格” ②,指人在各自的水平基础上使潜在的创造力得以完全释放,培养全面发展、完整意义上的人,培养有着真、善、美的审美人格追求的人;丰子恺把圆满的人格比喻为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就站不住。所谓“真”就是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即通常所说真理性认识;“善”是一切利他的言语行为;“美”是事物的生命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感性的显现。③在求真的基础和向善的导引下,人的生命力量才可以充分自由展现,才会实现最美的人生境界。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普通艺术教育,正是在人格熏陶的背景下展开,学校中师生形成一股求真求善求美的合力,培育出丰子恺、潘天寿这些艺术大家,校园里到处听闻琴声、处处可见挥笔作画的情景,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由此可见,艺术的感觉和兴趣应该是每个人俱有的也完全是可以培养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探索美的潜能和创造力。从1908年到1923年,浙江两级师范及第一师范走出去的学生中,有艺术大家、文学家、数学物理生物学家、革命家等,其中有8位院士,这足以证明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智能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随着社会的分工、学科的分离,专业间的界限越来越严格,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强,出现向科学一边倒的趋势,忽视了人文艺术教育,带来了异化、不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后果。艺术教育有益于培养人成为完整的人,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有助于人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艺术学习培养人直接的感觉经验,架起逻辑与情感之间的桥梁,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理解过去和现在的情感经验,培养一个人对知觉、智能与情感体验的敏锐性,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提供其他学科和途径所不能提供的审美经验。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囿于艺术本体的技能与方法的传承,更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潜能的开发、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艺术学习是培养在其他学科中的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中国古典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意蕴 下一篇:被沙漠掩盖的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