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锻炼中完善人格

时间:2022-06-03 11:52:03

从体育锻炼中完善人格

摘 要:体育的表象是锻炼身体,促进体力和智力的发展。锻炼的过程对学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各项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和性格塑造有其独到的作用。体育具有特殊的行为方式,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的特殊体育活动。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

关键词:锻炼身体;完善人格;体育教学 一、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

体育游戏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体育学科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并各具特点,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总是与一定的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体项目的组织性、纪律性尤为突出。

小学生一般认为做游戏好玩,大多不重视游戏的规则。因而教师应在游戏中严格执行规则。以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犯规是体育游戏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对此,教师如要及时按规则严格处理,使学生知道“犯规必究”,从而养成遵守规则、不轻易犯规的习惯。例如,对于接力游戏中的犯规行为,一般采用如下处罚方法:如果几个队中只有一个队有犯规行为,那么无论这个队最后排名如何,都算最后一名。如果同时有几个队犯规,则可采用犯规扣分的方法计算名次。

二、体育学科培养不计较个人得失,重集体的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接受体育教育,也必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保证在这门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的连续性。

集体主义教育。我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做“坐花轿”的游戏。每队3人,先选2位比较高大的同学负责搭轿,姿势是:跪在地上直身,双手交叉中间空心,尽量保持背部平直,1人坐进“花轿”上面。双手扶好下面两位同学的肩背。再由下面的2位以同一姿势保持平衡小心站立起来。接着有节奏地“抬花轿”向前走。先到终点线并且没有犯规的队伍为优胜者。这个游戏看似简单,但完成起来相当困难,越是下面的同学承受的重量及疼痛就越大,并且忍受的时间也越长。所以,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强调:每个同学都要有团队精神,动作上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会引起连锁反应,花轿就搭不成,只有全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搭成花轿。每当花轿叠成走成功后,大家都兴奋不已,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与快乐!通过做这个游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既增强了信心、锻炼了体质,又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

三、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有很高的艺术性

首先,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要求更高。把教育性与知识性统一起来,既保证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又实现德育的目标,这种巧妙地处理,就是很高的艺术。

其次,将体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应注重转化的艺术,否则就会发生偏差。

第三,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行和选择的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个性、教学风格、学生的个性特点。教育方法的选择都是连动的,可变的因素,同一教材的教育效果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教师的教育艺术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要做到有效,必须在科学性基础上提高艺术性,用艺术性来反映和体现科学性。

例如:我在进行大强度的跑跳练习后,我会安排同学们围成圈,坐下来做“丢手绢”的游戏。同学们唱歌,歌声一停止下来,就要有同学查看手绢是否落在自己的身后,被扔到手绢的同学起身,奋力追赶丢手绢的那位同学。在追逐中锻炼躲避跑的灵活能力。输的那位同学要在圈中央表演节目。或唱歌,或跳舞,或表演魔术,或背诵古诗词等等。这时候,同学们会非常兴奋,节目可自选、可推荐。有知情的同学会报告说,某某同学街舞跳得好。大家推荐表演,中央的同学开始有点扭扭捏捏的。在大家的掌声鼓励下,开始跳起来。很有节奏感,越跳越起劲,把圆圈当成自己的小舞台。这边同学们脸上露出愉悦的心情。开了个好头,游戏便会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同学们勇于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

四、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要有先进性的,能给人以激励的闪光点。树立的榜样,最好是学生周围的,或者是时事热门报道的,例如:播放奥运比赛视频给学生观看。2008年奥运会首枚金牌获得者陈燮霞,顶着压力,咬着牙关战胜腰伤的病魔坚持比赛。每次上场之前都会为自己怒吼加油,最后获得冠军的事迹教育学生。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良好道德表现,及时表扬,提高榜样教育的效果。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和个性特点,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完善人格。

总之,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编辑部.高举健康第一旗帜: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教学,2002(1).

[2]王小军.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应提升自己的魅力意识.体育师友,2008(6).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鸦岗小学)

上一篇: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下一篇:公民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