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环境评价信息公开制度

时间:2022-06-03 08:31:34

完善我国环境评价信息公开制度

摘 要 在当今环境的日益恶化的现实情况下,环境信息的公开成为公众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促使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提高环境执法效率,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信息公开 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对完善、内容较为充实的体系。但是,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情况和世界各国立法趋势来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信息公开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没有明确政府提供环境信息的责任。

尽管政府部门近年来都在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但许多地方仍然停留在单方面的承诺阶段,政府公开信息行为具有随意性,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想公开多少就公开多少。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公众的权利,作为相对人环保机关来说,必须履行自己公开信息的责任,确保权利人获得信息权的实现。豍

(二)缺乏信息公开的程序保障。

当前法律“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很普遍。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但是缺乏实施权利的具体程序保障。现在政府多采用主动公开的方式,公布的多是一般的信息,而比较关键、具体的信息,由于没有申请政府公开信息的程序规定,公开的就很有限。

(三)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较窄。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规定公开环境信息的主体包括环境行政机关与企业。认为作为公开主体的环境行政机关只有环保部门一家。但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仅靠环保部门的单线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公开主体如只局限于环保一个部门,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不利于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真正落实,也不利于政府的环保决策。豎

二、如何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信息公开的三个基本原则,来完善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一)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

目前我国的环评信息的方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动公布。国外普遍的做法是由政府机关依公众的申请提供信息。我国立法在这方面并不充分,只规定了有限的定期公开形式,并没有规定公众具有申请获得信息的权利。因此在强调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基础上,还应明确公众有主动获得环评信息的权利。应明文规定政府有责任接受公众对于环评信息的申请,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办法,使公众申请的范围、回复时间、收费等程序有法可依,从而实现政府主动公开与公众申请相结合的双向信息公开体制。豏

(二)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基于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应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根据信息公开充分原则,除了涉及政府机密、职业或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权保护等不宜公开外,其他所有的信息都应当让公众知悉。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凡是与建设项目或规划项目相关的信息都属于公开的范畴,不能仅仅公布一些基本信息。豐

(三)为公众获取环评信息提供便利的途径。

政府进行环评信息公开应遵循及时、便民的原则。公开的方式不能随意地选择,应考虑各种相关因素,便于公众随时进行了解。在具体决定使用哪一种方式时可以借鉴世界银行项目组的做法,考虑以下因素:(1)利害关系人的数量和他们的特性,包括平均受教育的水平、环境知识、社会和文化地位;(2)将要传递信息的性质,特别是技术内容;(3)所涉及国家的社会事业性质的情况,特别是项目可以利用的技术类型和财政资源;(4)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等。豑对依申请而提供信息的程序应简化,提供信息的时间限度应缩短,并尽量减少或免收相关的申请费用。完善网络信息的作用,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不仅可以减少公众的信息申请和相应成本负担,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政府进行信息公开的成本。

(四)进行公众环境教育。

环境影响报告书可能涉及的技术语言过多而很难为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所理解,同时相关机构又要求公众必须以书面的文件提交具有专业性的意见或评论,而一般公众不可能以专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使得一般公众很难参与到评价程序之中。因此,政府应当对公众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告知公众参与的相关方式以及与参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同时,寻求如何将公众信息进行汇集的方式,并以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从而保障公众参与权利的实现。

(五)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

民间环保组织在信息的收集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环保组织来自民间,专门致力于环境事业,往往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另外由于环保组织完全的公益性,因此在信息的收集和中较为公正和中立,保证了信息的原始性。因此,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引导和监督其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在环评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弥补政府信息来源的不足。

(六)完善立法规定和真正落实法律制裁措施。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规定对不依法公开真实信息的相关制裁措施,但该条例主要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对建设单位不依法公开真实信息的制裁措施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定。所以应加快完善这方面的规定,对不依法公开真实信息的建设单位给予相应的制裁措施。如对建设单位给予相应的罚款或取消审批资格。

(作者单位:李璐,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臧小昊,山东省烟台芝罘区人民检察院)

注释:

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第85页.

崔臻峰.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李巧玲.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章家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8期.

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上一篇:论英国司法独立的形成过程 下一篇:我国行政补偿制度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