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完善对策探讨

时间:2022-09-13 12:03:08

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完善对策探讨

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并为其带来一系列间接的效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之外的额外附近价值,如良好的信誉和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这类价值的累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意义深远。而实践证明,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基于上述情况,企业应从内部控制角度上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并有意识地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促进其长期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在1899年提出,之后,各国学者们又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由于地域文化和经济制度的不同,对于社会责任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诠释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主要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股东、债权人、员工的权利,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捐赠公益事业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精神就在于强调以多元化目标来替代企业的单一盈利目标,企业要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一、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关系分析

企业是否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相关制度。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保证 企业作为经营性的社会组织,其从事各类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必须要遵纪守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各项经营相关事项。而从审计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保障企业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自身经营过程中的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总之,通过内部控制,可以由内而外地促使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保障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触犯相关法律法规,也不违背各类社会道德。

(二)内部控制保证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从社会契约和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建立在委托――关系之上,利益相关者从企业获得的价值既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满意度和成就感等其他非经济价值。健全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够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而内部控制系统也会反过来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不断改善。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不止是其从事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目的,也是利益相关者权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在企业内部,股东、债权人和员工等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对这些人利益的保障,从狭义上来说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从组织内部保障股东、债权人和员工的各项权利。内部控制对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障,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2009年7月1日施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其中明确表示要通过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来增加股东和债权人权益,进而履行对股东和债权人的责任。可见,在内部控制的基本功能上就已经包括了对部分社会责任的履行。

(三)内部控制对环境与安全方面有控制作用 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控制的同时,其对企业生产环节中进行的有关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控制也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之一。近年来,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各企业纷纷打起“低碳”牌,通过生产流程和技术的改善来为社会提供更为节能和更为健康的产品,这无疑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不止集中于生产经营过程,还包括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的各类影响。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要对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治理,同时在产品使用之后,还要对相关规产品包装和其衍生垃圾进行有效的回收。如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对于电子产品垃圾的回收利用等。通过内部控制,企业要对其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控制和监测,将企业追求利润的过程与保障社会环境的基本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积极发挥其社会性职能。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终目标相一致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最终都是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的。

企业价值从构成上来说,既包括以资产的现金流为计价基础反映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的价值,还包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所带来的正外部效应。一方面,内部控制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和风险程度,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识别企业各类风险,从而减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之外的其他类附加值。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公众信任,进而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进而获得良好的经营环境和一定的政策支持。而且,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导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环保产品和节能产品,而企业生产这类产品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提升其信誉度,这对于企业巩固现有市场和和拓展外部市场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内控水平,必须明确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持续完善。基于社会责任角度的内部控制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水平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做出何种经营决策,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往往能够高瞻远瞩,追求更为长久的发展。而内部控制要发挥其应有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积极倡导和有效推进其完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企业整个的氛围,高素质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内部逐层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并在自己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实时审视自己的行为。总之,管理者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及前景,因此,企业必须从提高管理者素质的层面出发,由上而下的完善内控制度。

(二)强化企业董事会职能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强化企业内部董事会的职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选派是由董事会决定的,董事会的决策直接决定了企业拥有何种类型的管理者和经营战略。因此,强化董事会的职能对于内部控制的完善十分必要。首先,董事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董事会的组织结构,通过对决策层和执行层比例分配,实现两者间的有效制衡,从而有效规避各经营决策环节的潜在的道德风险。其次,要不断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以便能够准确的判断和识别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此外,要加强对独立董事考核和评价,对于漠视社会责任,作出违法违规操作的独立董事要进行严厉查处,以便在企业内部建立积极正面的内部控制环境,形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组织结构的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内部控制效果。因此,管理层应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共同入手,建立高效运作的企业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工作流程中承担的责任和其拥有的权利,以便通过量化的考核机制来评价其工作效果。高效运作的企业组织体系,能够使内部控制严格执行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处,从而全面保障企业在全过程中时刻以社会道德为准绳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

(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系统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证明,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无疑也应从战略层面予以保障才更可靠和安全。

基于上述原则,企业必须有意识的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有效监督和良性监督,避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同流合污,违反法律法规办事,在获得非法获利的同时损害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强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能够使员工个体与企业之间在价值和目标上趋同,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还可以有效弥补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进而使各项活动的开展与社会责任目标相对应,从而保证企业有效的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忠智:《公司内部控制的价值分析》,《经济管理》2007年第18期。(编辑向玉章)

上一篇:基于免疫系统论的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现实思考 下一篇: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