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湘西土家歌谣当展路径

时间:2022-06-03 11:53:09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湘西土家歌谣当展路径

摘 要:在当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艺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而湘西土家族歌谣作为土家族主要文学样式,在土家族逐渐汉化的过程中,更是处于窘迫的文化困境之中。本文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透析文化表象看土家歌谣在当下的生存危机与当展,以期推动民族审美价值的再度强化,实现民族本体的文化认同,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土家歌谣;生态寻绎 ;认同危机;当展路径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美学与人类学的共同学术追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运而生的、具有鲜明区域民族文化特色的综合叉学科。它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手段,从美学视角对特定区域族群社会文化进行研究,直击文化表征下隐含的审美精神,再以此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1]而探寻特定区域审美文化的发展走向和提升路径,也正是审美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成果与学术主张。而土家族作为一种地方性审美经验,其民族文化一直是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在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中,土家歌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土家人“以歌为媒”,用歌谣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歌谣是土家人不自觉产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然天性的审美需求。而土家歌谣在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后,在全球化语境下,反而呈现了一种分裂的状态,审美经验出现严重危机。

诚然,在当代社会大的文化背景下,各个地方性审美经验都受到冲击。特定区域族群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现代转型,需要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找到地方性文化的发展出路。这种转型与历史衍变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因此如何转型、往什么方向转型也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2]而歌谣作为湘西土家族的主要审美文化更是首当其冲,既要在传承中保留歌谣所体现的本民族文化之根,又要使这一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展与延伸,使其呈现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点。基于这点,对湘西土家族歌谣的生态基础及发展路径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找到土家歌谣的当代转型之路就尤为重要。

一、土家歌谣的生态寻绎

湘西土家族歌谣作为湘西土家族审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土家人真实的情感寄托,也是土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它在湘西土家族历史上一直呈现着一种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土家族人出口必歌,歌声比说话更能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受湘特的地域环境与土家族审美性格的影响。法国历史学家丹纳认为,文化的生成,正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湘西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武陵山脉之中,群山耸立、溪谷深幽的地域环境造成了土家族与外界的相对隔绝,交通艰难,信息闭塞。湘西土家族歌谣中唱到“上山到云端,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要走大半天”,正是对这种地域环境的真实写照。环境的恶劣带来了生活的艰辛,土家人大多以农耕生活与渔猎生活为主,在辛苦劳作之余,也使得土家人需要通过一种文化媒介抒发内心的情绪。湘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土家族的刚强、热烈的民族性格与审美意识,土家族以充盈的生命力与朴素的自然美作为本民族的心性气质,以“动”、“力”、“乐”作为本民族的主要美学范畴,自然生活使得土家人潜意识上也需要一种文学样式来表现民族审美性格,歌谣简短的形式与抒情性强的特点正好符合了土家族人朴素的审美需求,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歌、劳动歌、情歌等。土家人用歌谣表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使得歌谣成为了信手拈来的文学样式,从而迎来了歌谣的兴盛。

其次,受土家族历史传统与文化传承方式的影响。湘西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歌舞艺术的历史传统,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言:“湘楚之俗尚鬼,自古以然。”作为巴人后裔,土家人自古崇神信巫,并由此演变成歌舞艺术,土家族歌谣中的大批仪式歌都来源于此。而湘西土家族地域不大但人口较多且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特点,使得歌谣这种口耳相传的文学样式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从而使歌谣带上了一种神圣的色彩,在文化传承中推动着土家族歌谣得以延续发展,也使得土家歌谣在悠久的历史时代中作为土家族主要审美文化长兴不衰。

二、土家歌谣面临的认同危机

与历史时代中土家歌谣的繁荣兴盛相比,当代土家歌谣明显面临着文化的衰退。当然,在当代社会日益变化的社会化进程中,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族文化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文化现象。[3]而土家歌谣作为口耳相传的口述作品,在当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方式冲击下更是陷入了认同危机。

首先,生活方式的改变削弱了土家歌谣赖以生存的土壤。在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正在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减弱。对于湘西土家族而言,从清代改土归流开始就不断呈现出汉化的表现,经过改土归流后如此长的时间的洗刷,土家族不断与汉族交融,甚至出现了现在大片土汉不分的生存环境。土家人由集中的集体生活变为了零散的个体生存,从而使得土家歌谣这种群体的审美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土家人引以为荣的众多仪式歌早已随着土家仪式退出人们生活,能够看到的也只是出于商业化目的的表演;情歌更是因为封建包办婚姻代替自由婚姻而逐渐消失;劳动歌、生活歌也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土家人“以歌为媒”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民族精神的淡化使得土家歌谣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变迁中,许多土家人被这种变化所吸引,在外来文化的冲粝旅允ё晕遥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土家人身上很难得到延续。没有了民族精神力量的激发,就无法弘扬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潜力,无法激发民族文化的活力。这一现象的直接表现就是使得民族文化出现了大量的断层,土家歌谣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土家人发自内心的歌声已经很少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死板的模仿与表演,而内容与形式上也缺乏创新。这也使得土家歌谣失去了它自身的文化魅力,削弱了土家人对自己固有文化的信心。

再次,传承方式的单一性及传承人的缺乏使得土家歌谣的传承与流传出现濒危。随着文化的交融增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交流变得无时空、无距离,太多的文化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反而不被热衷。而土家族作为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土家族的民族语言正在逐渐被人们忘却,取而代之的是地方方言。以土家语言传承的土家歌谣也因此出现了濒危的状况。因为长期采用口耳相传的单一传承方式,在失去了广泛的语言基础后,极大地增强了歌谣的传播难度,而传承人的缺乏也导致了土家歌谣流传区域严重萎缩。如就《哭嫁歌》而言,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有名望的传承人相继去世,健在的都年事已高,传承人数也逐年减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一万余人,目前已不足千人,其中年轻人只占极少数。这使得口耳相传的哭嫁歌词大量流失,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

三、土家歌谣的转型路径

在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土家歌谣经历了长期的流失与断层之后,已经呈现了濒危状态。但是,它毕竟是土家文化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上世纪末,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土家歌谣的内在价值,并不断投入到土家族歌谣的研究与保护中。但是,要使土家歌谣能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不能仅仅只是做到对土家歌谣的基本抢救与保护,还要注意好方式方法,为土家歌谣营造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主动性,使得土家歌谣真正实现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首先,要激发全民保护意识。土家歌谣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一直以来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群众中流传。但是目前对其所做的保护工作仍然停留在政府行为与研究工作上,并没有将其延伸至民众自发活动。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与教育活动,借助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媒体,大力开展如土家族“社八节”等一系列大型群众节庆活动,或通过专题宣传片等手段,激发广大土家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热情,意识到土家歌谣目前面临的困境,并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只有将其上升为自发性群体行为才能真正做到对土家歌谣的保护与发展。

其次,要在创新中求发展。恩格斯提醒我们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艺术的审美价值必须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实现。要使得土家歌谣在当代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就不能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脱节,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从而满足现代人丰富复杂的审美需要。[4]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传播途径更是广泛,而很多传统的土家歌谣已经不适合在当代的生活环境中传唱。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就仅仅只能做到对土家歌谣的静态保护,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土家歌谣是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只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歌谣,才能在当代有生存的土壤,因此,要敢于打破传统,在保持土家歌谣原生态民族特色的条件下,创造出满足现代社会群众心理与生活需要的土家歌谣,从而实现土家歌谣在当代的流传与发展。尤其是在湘西的旅游文化产业兴起的条件下,不能只是一味地依赖传统的土家歌谣作为歌舞文化资源,更应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歌谣艺术。如近年来土家族文艺工作者创造出的《山路十八弯》、《家乡有条猛洞河》等歌谣艺术,正是在于它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容易传唱,从而取得了很大成功。

再次,要拓展多种民间传播途径。由于土家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无意识的口耳相传已经无法实现推广土家歌谣的目的。而歌谣作为集体活动,要使得其发展兴盛,必须利用群众力量,拓展多种民间传播途径,使得其不断渗透进民众社会生活。应大力发展具有湘西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将土家歌谣产业化,借助文化产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实现对民族歌谣的推广。并通过开办艺术节或民歌大赛、组织成立民间团体、打造旅游歌舞演出、积极参加国内外比赛及巡演等各种方式,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提高土家歌谣在湘西土家族聚居区的影响力与流传度,甚至能走出湘西,将土家歌谣推向世界。

最后,要不断丰富传承方式。土家歌谣以往的传承方式比较固定,一般分为血缘传承、师徒传承、自然传承几种。而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歌谣生存的社会土壤及传承人的缺失,对传统土家歌谣的传承一度出现断层。而现代社会青少年接受现代教育,对民族文化了解不够,甚至土家语都不会说,要保护并发展土家歌谣,以往的传承方式必须得到改进。[5]应利用现代社会特点,对青少年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土家语教学,同时也要对原有土家歌谣进行改造与翻译,使其符合当前土家人的口语方式,实现语言上的延续,为歌谣的传承提供先决条件。同时有意识地扩展各类土家歌谣的流传区域,在做好土家歌谣挖掘、整理、记录等基础性保护工作的同时,将来自不同区域、家族的土家歌谣以各种人为手段推广到整个湘西土家族地区,做到人人会唱土家歌。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开发土家歌谣的乡土教材,从青少年中推广并传承。政府更应加强力度,成立保护机构、划分区域保护带、成立保护基地,开展传承人培训班,以积极态度与有效手段相结合,从外在推动土家歌谣的传承。

总结: 歌谣是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喜爱唱歌的民族,湘西土家族歌谣集中体现着土家人的民族精神、道德信仰、生活习惯、思想感情,是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宝库。它展示着湘西土家族在艰难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生活画卷,并在传承中去伪存真,教化启迪后人。这使得湘西土家族在缺乏文字的时代以这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紧密团结,不断进步,始终保持着自己真诚、热情、乐观、顽强的民族性格,成为现代社会一个独特的存在。而这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并不是o态镜像,而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我们透过土家族歌谣来认识民族文化现代转型的同时,也可以小见大,进一步了解到民族审美体验与艺术活动在当代主流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为地方性审美经验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自身的独特价值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利群.民族区域文化的审美人类学批评[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王杰.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J],《文艺研究》,2010(9).

[4]郑英杰.湘西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创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张泽欣.土家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现状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2(7).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4)

上一篇:浅析《齐鲁晚报》对齐鲁文化的现代建构 下一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独立学院经管类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