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6-03 07:04:2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在每一个人的求学经历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及其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可以说影响重大。没有问题和质疑,一个人很难做到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没有问题意识,一个人也很难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很难取得成就。正如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格登在回答央视记者的提问时说道:自己和伙伴能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长期持有“好奇心”。而记者的另一个提问却让我们迷惑和尴尬:为什么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其实,如果我们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做一个简单回望就不难发现,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一直为中国历代教育家和学者所重视并身体力行。孔子说“不耻下问”,古语又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些至理名言无一不是在强调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问题和质疑能够激发学习者主动思考、独立探索,进而会促使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使认识升华,能力提高,从而使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成长,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这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初中思品课的许多提法和内容以及编排方式也做出了很大的修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需要。初中思品教材经过修订之后明显减少了“政治”和过多的理论说教色彩,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法律观念的培养,到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的树立,以及基本的社会文化常识,着眼于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教学从来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相得益彰的过程,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教师角色转换必须是由教学中的“主体”向“主导”转换,由此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由之前的“灌输”转向“引领”,也就是把课堂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主要是引领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在问题和质疑中明辨是非,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教学模式的转换必然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培养。

如果说新课标和新教材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独立思考精神的提倡,而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恰恰就是当下初中思品教学中所严重缺失的。究其原因,则主要是由于之前基础教育学段的“思想政治”教材对未成年人侧重了政策灌输和抽象的理论说教,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预设的目标过于虚空,目标设定缺乏层次性,缺乏应有的感召力的现状。加之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无处不在,考试和教材“绑架”了教师,教师只好“绑架”学生。我们每次上课总是希望听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没问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也是追求标准答案,慢慢地消退了问题意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所以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或者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处于潜在的状态。这种“不善”提出问题和“不敢”提出问题就是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典型表现。

令人欣慰的是,迅速改变的人文环境和新课标理念的较快学习和贯彻,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创建民主课堂、把课堂教给学生才是创建高效课堂的精髓所在。而实现这一主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首当其冲。初中思品课内容贴近生活,精心考虑到了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求,加之多媒体之类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普遍使用,教师应该大力提倡,以身作则,把课堂主角让给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注重心理健康、人格培养以及法律意识这些与未成年人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方面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质疑和体验中感受美好情感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并进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正确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正确态度,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首先要真正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示,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也展示自己的浅陋。又加之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还较大,所以还需要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给自己和学生时间,让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与此同时,学生自己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最终使得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

 ;知识经济已经由若干年前人们预测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其日新月异的发展节奏打破了以往社会较平稳、固定的发展模式,并且前所未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不断发生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所以只有不断的思考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促使教育者必须意识到:新形势和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质疑又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因此应该有效利用思品课堂教学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问题意识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意义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的成功,也体现着学生的思维活力得到激发,大胆的质疑精神又促使了学生的实践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而大胆的实践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这正是当前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终极目标: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日后的生活中,可以面对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且可以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困难。

【作者简介】

张建兵(1975-),陕西宝鸡人,现供职于宝鸡市金台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中国电视英语新闻节目主持人状况调查:思考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