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增强录音报道的“画面感”

时间:2022-05-15 03:59:19

浅析增强录音报道的“画面感”

【摘要】本文阐述了录音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增强“画面感”的具体方法。采访中记者的语言要准确、精练、简洁与生动;声音细节处理要到位;后期音响制作要仔细,突出重点,搞好衔接。

【关键词】录音报道画面感;细节处理;音响制作

广播中的声音特点是稍纵即逝,虽不能像报纸、网络等媒体有留存和反复看阅的特性,但广播录音报道中,通过听觉优势,充分利用“画面感”的独特性,同样能把事件、人物的特点用音响记录下来。同时,包括在剪辑制作时增加感人至深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以及其他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真实丰富的各种声音,呈现具有画面感的录音报道。

录音报道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已日益深化,在采访和制作中,注意细节、扬长避短,势必要积极突出其快捷、感人的作用,关键时刻更要保证录音报道的“画面感”。录音报道中的画面感,就是听到录音讲述就像是看到人物或事件发生的画面一样,也就是文中有话,音中有画。众所周知语言是具有画面感的,在采制录音报道中,积极丰富语言的画面感,使得录音报道快速呈现一个情景再现的状态,立体感增强,使受众快速接受和了解报道内容。

一、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播也在不断凸显它的娱乐性、伴随性和便捷性,但无论如何拓展内容和空间,都必须遵循新闻的基本原则,这是恒久不变的。遵循新闻的基本原则可使节目生动,良性循环,并有利于录音报道感人至深的同时,呈现丰富的画面感。此三大原则即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1、突出“真实”

任何形式的新闻报道都必须遵循真实至上的原则,不虚假、不造假做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录音报道在无画面辅助的情况下,较其他视频新闻是有条件“创造”新闻的。如果不遵守职业道德,为出好新闻、亮新闻而不择手段用假新闻吸引大众,音响掺假也是失实报道,再精彩的录音也是丑劣不堪的。录音报道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地再现新闻的实况,从民生新闻,到人物专访;从现场报道,到流动直播,都要真实第一,只有以真实为基础的报道,才能呈现画面感,才有资格成为最新、最快、最准确的新闻报道。

2、注重“时效”

新闻的另一个“生命体征”为实效性,新闻时效性是录音报道中追求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大情还是小事,“新闻”比“旧闻”更受大众欢迎,关注度更高。同样录音报道也要注重时效性,报道时间离事件发生时间越近,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同理,遵循实效性的录音报道所呈现处的画面感就越强。

3、关注“社会”

新闻是为社会服务的,新闻与社会也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社会性的新闻报道,对社会本身就起到积极作用,在满足社会各个阶层要求的同时,要对大众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和舆论引导。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关注社会现象、突显社会问题,社会性显著的录音报道,画面感增强的同时,更有助于听觉形象向视觉形象的转换,有效地增强广播报道的吸引力。

二、增强“画面感”的方法

在当前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广播若要不逊色于电视和网络视频,就必然要在声音“语言”上下大功夫。由于广播的伴随性特质,听者有时是不精心的收听,有时是注意力不集中,耳畔出现过多的空而大或直白单调的报道,会使听众厌烦和“打不起精神”。面对各类新闻,传播信息时录音报道就要不断增强可听性,画面感的增强,既符合新闻采编的要求,不脱离实际,更能及时有效的满足受众的听觉要求。

1、采访中的记者语言

广播记者的基本功就是提问,使用的语言不准确必然会事倍功半。记者在整个录音采访报道中,身兼数职,扮演众多角色。作为沟通者,要为被采访者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对方容易畅谈。作为提问者,语言要精练、简洁,有时是点到为止,更准确的说是要求关键时刻“画龙点睛”。在采访报道中,记者对采访技巧把握不全面,就会提出详细而信息量大的问题,对方却出现简短的回答。记者语言现场感强,描绘处于变动中的人物和事件,感人的细节,景象的描绘,手法要多样灵活富于变化,才能情景再现有“画面感”,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2、声音细节处理

细节关乎新闻报道的成败,特别是录音报道的声音细节,更是要认真、巧妙处理,才能充分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画面感“。面对声音,哪些声音作为背景音响,哪些声音反映主题音响,哪些声音是辅助音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再好的音响都只能是上演一次,不能重复出现,抓住细节,才能增强“画面感”。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声音细节包括:会议类新闻,要有开幕、闭幕宣告语、重要段落讲话、现场鼓掌、发言等;突发事件类,要有当事人简明扼要的介绍、目击者、旁观者的讲述、相关单位的分析等;人物类,要突出被采访者的语言特点,也可以保留笑声、哽咽声、哭声等,触动听众。以上丰富的声音细节的表现,既能情景再现,又能增强录音的画面感。曾在大同行歌展播中,采访大同曲艺名家柴京云,他为《文化宫圆舞曲》谱曲,在讲述制作过程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与文化宫的故事,还不时地哼唱歌曲副歌部分,动情时笑声不断。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声音细节的处理巧妙,画面感突出,使听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一般。

3、后期音响制作

前期的精心策划、中期的成功采访、后期的音响制作,三者合一即可成为广播作品的上乘之作。后期音响制作,要注意录音音响与记者语言的衔接,如果衔接不当会出现断档、错位等错误。可采用:一是先音响,后播音的方法,先用音响声音吸引听众。二是先播音,后音响的方法,叙述主题在先,听录音在后。三是先现场,后播音,先出现场录音,突出重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强录音报道的画面感,使得受众快速了解事件和人物。另外录音制作剪辑时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被采访者或因突发事件或因被采访,情绪激动太过紧张,出现反复重复说话内容,此时需要精心剪辑;有的被采访者语言表达能力差,思路不清晰,讲述内容需要编辑剪辑后重新调整顺序。特别是文艺、音乐类嘉宾访谈,更是需要添加后期音乐音响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采访西部歌王高保利时,他讲述曾在星光大道唱山西民歌,但听众未必人人能记得当初的那首歌,后期制作中添加了歌曲的精彩唱段,令听众的思绪也跟着嘉宾又回到了几年前。他讲述到新歌,但随着他哼唱的节拍,后期音响制作时添加新歌唱段。如此精心的后期音响制作,运用典型音响的配合,明显增强了录音报道的画面感,立体的为听众呈现新闻,使事件更清晰、人物更丰满。

录音报道中“画面感”的塑造和突出,对新闻作品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利于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充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更有助于受众加深印象,具有加速理解事件、人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郁. 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

[2]程道才.广播新闻写作.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

[3]张舒.音响报道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

[4]高艾苏.追求“不一样”.新闻记者,200.5.

上一篇:四川省遂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下一篇:大学生聚餐消费调查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