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网络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律保护

时间:2022-06-03 05:29:15

个体网络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律保护

【摘要】个体网络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个体网络数字财产的法律定位是其能否作为遗产继承的前提。网络数字财产作为一种新型财产形式,其创造过程体现了个体最终用户的劳动价值,其权利应归属于个体最终用户。继承时应首先划定财产范围,在必要时进行价值评估并进行分割。

【关键词】数字遗产 法律定位 继承

个体网络数字遗产的法律定位

对于财产权的划分有多种理论,笔者认同将财产权作三元划分,即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对于网络数字财产在民法属性上的理论构建,有两种选择:一是在现有财产法体系内,把网络数字财产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物权客体或债权客体,对其采取对应的保护方式;二是突破现有财产法体系,把网络数字财产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根据其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方法。

网络数字财产权不是知识产权。这一论断已经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知识产权客体本质是一种创新思想,法律属性为财产。不能因为网络数字财产和知识产权客体的物理特性在某些方面一致就把二者混为一谈,很明显网络数字财产不是一种工商业标记,不属于商标权的范畴;网络数字财产因网络自身的特点使得最终用户虽具有排他性使用权利,但与专利的垄断使用又相区别,其非专利。对网络数字财产来说,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在从运营商转为个体最终用户控制以后就由其“自然状态”转化为“人为状态”,转化过程包含个体的独特劳动在里面,所以每一件数字财产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所以它也不是一种作品。

网络数字财产权非物权。物权是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对物的占有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法律确认的主体对物依法享有的支配权利,即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首先,网络数字财产有别于物权标的。第一,存储网络数字财产需要一定的“空间”,但这并不能说明网络数字财产等同于物权法意义上的“物”。网络空间是一个摆脱了物理性存在的人类社会,一个数字化、超现实的世界。网络空间通过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拥有自己的向度和规则。①第二,传统民法物权标的限于有体物且能独立存在,而网络数字财产在真实世界的表现仅仅是储存在网络本身或运营商服务器中的一组组二进制电子数据,这些电子数据如果脱离了网络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电子本身可能是物权法意义上的物,但包含一定信息的电子数据本身不是物权法的客体。其次,网络数字财产的存在受制于网络平台,因此物权的对世权和支配权特点无从体现。

网络数字财产权并非债权。法律上的债是指特定当事人之间得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最终用户与各种网络服务商之间确实存在服务合同关系,但合同签订时网络服务商已获得现实的或隐性的利益,最终用户获得的只是接受服务的可能性,此合同所包含的对双方的价值止于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网络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只是对此前服务合同的履行,最终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额外付出了金钱与劳动,其新创造的价值应独立于原服务合同,这种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种网络数字财产。最终用户对于自己创造的有自己劳动印记的数字财产拥有的权利,并非一种基于债权的请求权,因此不能用保护债权的方法来保护网络数字财产权。

个体网络数字财产权应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大陆法系没有严格的财产法体系,其本身是开放的、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财产类型不断涌现,相应的权属关系难以完整地、符合逻辑地嵌入现有的传统权利体系中。法律的真实生命不是逻辑,而是它所要调整的社会现实。②从法的滞后性这一特点出发,当新出现的财产权利在传统民法理论中无法得到定位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传统理论。根据哈特的“承认规则”,网络数字财产是一个有独立价值和财产利益的新类型民事法律关系客体,其权利为网络数字财产权,归属于财产法体系。

个体网络数字财产的归属

现有理论大都认为网络数字财产应属于网络服务商。其理论的基础,一是网络环境必须由网络服务商来维系,个体最终用户不能左右整个网络环境,如网络数字财产归属于个体最终用户,则网络环境提供者的利益难以平衡。③二是个体最终用户付出的金钱或劳动只是其享受服务的对价。④另外,对个体最终用户的注册信息的法律属性予以忽略。对于第一点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网络环境区别于网络环境提供者提供的环境,网络环境是网络环境提供者和参与者共同营造出来的,二者是共生关系,而非依赖关系。参与者的多寡直接决定了一个网络环境能否长期存续下去。因此,二者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对双方利益的保护也应对等。第二点具有较大的欺骗性:用户付出金钱或劳动获得相应的服务,看似公平,实则二者不具有对价性:就价值而言,用户与网络游戏运营商或网络服务商达成最初协议之后付出的金钱或劳动远大于享受到的服务。简单地把二者等值化,对个体最终用户是不公平的。

个体最终用户不论以何种合法方式取得数字财产,都可最终归结于劳动。劳动既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条件。劳动使得“物”从共有状态转为私有状态,从而确立劳动者对“物”的财产权。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对网络数字财产的归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网络世界中,以个体最终用户劳动开始为节点划分为两个时间段。之前为网络环境提供者这一网络世界的“上帝”安排的“自然状态”,之后为个体最终用户在“自然所已完成的作业上面加上一些东西”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网络数字财产都是脱离了网络世界“上帝”安排的“自然状态”而成为留有人类劳动印记的“人为状态”的物,是个体最终用户通过个人劳动、真实财物付出、市场交易等手段创造或取得的,不论哪种方式都是与个体的劳动分不开的。个体最终用户理应享有其财产所有权。

个体网络数字遗产继承的法律保护

《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在厘清网络数字财产的权属之后,继承时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是遗产的范围以及可能出现的遗产分割。

个体数字遗产的范围确定。个体数字遗产的范围可以从其取得方式来确定:原始取得。个体网络用户通过投入自己的劳动和金钱直接使数字产品从最初的自然状态转变为人为状态,从而获得数字产品的财产权。这一方式类似于有体物的财产所有权的原始取得,可称之为数字财产的原始取得;继受取得:个体网络用户通过现实交易,有偿或无偿获得他人的数字财产,这一方式类似于财产所有权的继受取得,可称之为数字财产的继受取得。不论哪种方式取得的数字财产都应该划定在遗产范围之内。

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他人在不知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追踪并获取被继承人的上述数字财产将十分困难。就现阶段来说,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去世后自己的网络数字财产能被合法继承、处理,最好方式就是立遗嘱。遗嘱应详细说明拥有哪些网络数字遗产,包括账户名及密码,如何处置账户本身及内在的数字信息等。近年来,随着网络遗产话题的展开,已经出现为网络遗产“继承”服务的相关网站,一批为客户保管网络遗产的专门网站也应运而生。

个体数字遗产的分割。遗产的继承往往面临遗产的分割。由于网络数字遗产的无形性,不能像有体物一样进行实物分割。在遗产继承中如何对其分割是一个难题。在不能共有的情况下,可行的方法是对数字遗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将其换算成现实中的货币后再进行分割。现阶段存在两种数字财产价格确定模式:一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一方所确定的价格,即所谓的官方价格。其弊端是价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运营和利润状况,并且由于数字财产归属于个体最终用户,由网络运营商、服务商一方来定价也是不合理的。二是个体最终用户的离线交易价格。其弊端是具有无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并带有很强的感彩。其真实价值与市场交易价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以上两种方式都不能作为确定数字财产价值的标准。

数字财产价值的确定至少要考虑以下因素:取得数字财产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金钱;获取数字财产本身的射幸性;数字财产作为遗产分割的时间点;数字财产本身在业界的影响力;数字财产本身的稀缺性。价值确定的主体不论是单一机构还是多个部门联合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主体:个体最终用户;网络环境提供者;政府物价部门。三方主体应针对具体数字财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对数字财产价值进行评估,为遗产分割提供依据。

在当今无形资产日益成为我们重要财产的时代,网络数字财产呈现出价值持续增加、形式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在继承过程中应将网络数字财产作为网络个体最终用户个人财产进行继承,在需要时由专门的价值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分割,以保障公平原则的实现。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齐爱民:“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2卷第2期。

②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③④杨立新,王中合:“论网络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及其基本规则”,《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2卷第6期。

责编/王坤娜

上一篇:论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下一篇: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路径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