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时间:2022-06-02 04:10:4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摘要:产业群集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倡导的主要发展形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目标也呈现更加清晰的画面。在产业群集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定位以及人才知识能力的积累需要高职院校给出一个全新的规划和建议。因此本文对服务产业集群发展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服务产业;群集发展;高职;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集群化的趋势代表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也代表着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产业的技术使用越高端,对人才的要求就越严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并且为了适应现代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调整,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

一、新时期,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的主要需求分析

产业的群集发展在我国上个世纪末为开端,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和深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着万千企业向前进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在加速推进新兴工业化进程中,每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产业集群以高新产业为主导方向,并且集中在工业生产方面,特别是以制造业居多。

(一)不同的产业集群对于人才的主要需求方向的分析

产业集群有很多种,类型的不同使产业的性质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力和产业关联方式,同时也涉及到不同的资源特色。按照产业集群的性质,可以对产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分成传统的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因此说不同的产业集群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也不同,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市场以及企业的的特点定向的培养学生,让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发展特点对以后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行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培养出适宜企业所需的人才[1]。传统的产业集群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多,还有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种产业集中的状态下,需要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精密的划分,体现出工作人员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一般企业的规模也不是特别大,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后一般被安排在生产和加工的环节中[2]。除了传统产业集群以外,高新产业集群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走向。高新产业集群具有自己的特点,风险比较高、投资比较高,同时收益个附加值也比较高。在高新产业集群中,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与高新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密切的关注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对相关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二)在产业集群状态下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分析

产业群集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带动相关产业在技术以及技能方面的转型。在一些产业集群中所需要的员工基本可以概括为能够吃苦耐劳,并且掌握了基本的生产操作技术,也有能力和耐心完成企业交予自己的任务[3]。

二、高职院校基于产业集群下的人才培养

首先,专业建设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这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有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更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考虑到产业集群对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将专业设置定位在区域性以及方向性和特殊性方面。让学校的专业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产业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要在相关行业和企业家的参与下共同完成,以此制定出完善的专业发展方案,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产业链上看到不同岗位之间的区别和不同岗位之间的联系。其次,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满足产业集群的多样化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且重视课程的基本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以后能够进入企业中进行岗位实习,由此获得实践经验。岗位课程和职业岗位标准之间能够有更多的契合之处。为了让高职的课程更加实用产业集群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在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邀请一些企业成员和教育专家共同对课程体系进行评定,共同开发,以此实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专业特色以及行业特色中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最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相适应。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需要学生建立起一种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把企业的真实情况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不足,然后加强此方面的研究[4]。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上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正确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精尖技术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红娟.产业集群设计师流动站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州织里童装城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15(7):201-203.

[2]李新生.基于产业集群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3,36(13):28-31.

[3]李超任,李新生.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定位与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4,25(2):84-87.

[4]吴亚琴.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国际化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J].成才之路,2012,12(9):26-27.

基金项目:2015年南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RKX29);2016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2016-YYZD-21);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5BKS004);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研究项目(2015-SZ-072);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GH-183);河南省社科联2015年度课题(SKL-2015-27);2015年度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52400410413);2015年南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RKX24);2015年度团省委社科联调研课题(QSNYJ2015107);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课题(JYB2015023)。

作者:郭闯 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