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探析

时间:2022-06-02 09:21:47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探析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我国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虽然总体呈现出提高态势,但大多数地区工业尚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自动化和高科技企业还为数不多,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技术水平跨度很大,需要的人才的层次差异也很大。从农业发展来说,1998年,我国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8.4%,农业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仍占49.8%,农业生产技术虽然有很大提高,但在相当多的地区,还是以手工劳动和传统经验技术为主,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比较低。

从工业情况看,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虽然有可能上升到52.3%,但从技术装备来说,多数地区工业尚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发展水平不高。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装备、劳动者素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据了解,我国现有的技术装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6%,我国每年进出口耗资约1400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是购买外国的生产线和机械化设备。一些地区和农村还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我国的一个重要国情是各个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技术水平跨度很大,需要的人才的层次差异也很大。同志在最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深刻地指出:“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不仅要有战略眼光和紧迫感,十分注意发展高技术产业,而且要努力提高农业和传统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知识含量,用机械化、自动化和高新技术改造各行各业,注重生产效率和效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初、中级人才在我国仍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对这些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八个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例如研究工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可以看到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而成为商品这个过程中,需要各种层次和类别的人员参加,包括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产品和工艺研究开发设计人才、管理营销人才以及不同层次的生产组织实施和大量的操作人员等。在这个人才链中,科学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这类人员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也正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应用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因此大力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应当成为世纪之交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仅是最终解决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也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技术、设备、产品、资金、专业人才都可以引进,但劳动者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大量操作人员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民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

(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及经营能力,这类农民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技术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个时期应是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但目前多数农民仍未达到这个要求。

(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在农业(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技术人员,有127万人,多数是中专生。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目前全国160多万电力工业职工中,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第一线工人、后勤人员、三产服务人员等所占的比例为10∶10∶60∶9∶11。再举高新技术密集的信息产业来说,以我国刚刚兴起的半导体行业为例,华虹-NEC是我国生产集成电路的领头羊,是我国半导体制造业中最现代化的企业。它的设计制造过程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无线电电子学等多种学科。这个企业的人员构成情况是:在全厂职工665人中,有博士2人,硕士44人,二者合计46人,占7%;大学本科毕业生273人,占41%;大专毕业生80人,占12%;中专(含高中)毕业生266人,占40%。从分工情况看,生产线上操作人员的构成,95%为中专业;部门主任(过去称工段长)是大学生;博士生、硕士生均在设计部门和技术服务部门工作。

据了解,日本同样的生产线,人员的学历构成大体相同。从国际上看,德国著名教育专家伯克博士曾谈到德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员的情况,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科学和研究;第二层是科学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层是实际操作。第一层的要求最高,主要是指能进入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学家、科技带头人,这部分人数量不多,但很重要。第二层即中间层次人员,应当既参加科学工作,同时又将科研成果付诸实施。这部分人员的工作也十分重要,是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第三层人员的任务是操作和生产。按这一层的重要性来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当是首位的,而不是居第三的。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而技术知识和正确劳动态度又必须经过多年的培养训练才能取得。现在在德国,高中阶段70%的学生还在受到双元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代表团1999年赴瑞士考察了解,瑞士虽然人均GNP已超过3万美元,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只有1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高中再进入大学的途径。在东方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1999年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学生也还占30%。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GNP还只有800至1000美元左右,如前面所述,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有着相当大的需求。有人说,大学本科教育是21世纪人生的起跑线,对当前中国来说,这个要求是不切合实际的。

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美国是实行高中后分流的国家,但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美国约一半的公立综合高中,把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还有相当数量的高中学校提供技术准备教育。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Grubb博士在1996年出版的“致力于中级—为培养中级技术劳动力加强教育与培训”一书中的一份统计表,反映美国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从业分布,可以看出即使在世界科技、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也有大量的行业需要的是中级技术人员,而不是高学位者。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产品质量、工程质量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不都是政策和科学技术以及设计上的问题,相当多的是操作人员的素质问题。所以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初、中级人才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培训,是我们研究和建设21世纪中国教育结构体系始终要注意的问题。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初中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98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73.4%。

从不同产业结构看,在第一产业(约4.86亿人)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78.5%;在第二产业(约1.05亿人)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的比例达71.4%;在第三产业(约1.02亿人)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52%。例如我国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1978至1995年,一直占8~10%,从业人数3000万人,60~70%来自农村,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很多人没有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全国铁路运输系统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初中及初中以下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层次从业人员的比重会逐步降低,接受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层次从业人员将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初中学龄人数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及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1999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同志在全教会上的讲话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这是完全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前面已经谈到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73.4%。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2.08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中,共有915.67万人从未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其中,初中占59.0%,小学占14.3%,文盲半文盲占0.9%。同期,全国共有407.8万人失去工作正在寻找工作,企业停产等待安置的不在业人口共有237.3万人,这两类人群中不同文化层次的比例,与前述从未工作的人口比例大体相似。这两类人群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升最好的大学,读硕士、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这种人才观、教育观是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不仅脱离儿童和青少年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实际,也脱离我国国情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中小学学生有2.2亿人,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高等教育要有很大的发展,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所有人都有大学毕业的学历。这种只追求高学历的人才观,必然导致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德智体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是多方面、多规格、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从1995年开始,组织了近千名专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0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人才是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人才不仅包括科学家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种高级专业人才,而且包括工作在各行各业中的数以亿计的有道德、能敬业、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和初、中级层次的专门人才。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员中都有出类拔萃的、杰出的、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精英和英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目前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一些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只重大学培养“精英”,仅以此为“人才”。甚至认为,只有上了一流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才。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形成普通高中是“一等教育”,职业学校是“二等教育”,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者。我们的劳动人事制度也存在着学历为本的倾向。这方面的改革已呼吁多年,但至今仍见效甚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各行各业还远未普遍建立起来。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不再仅是传授知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被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量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笔者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与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实践经验证明,凡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都受到了用人部门的欢迎,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江苏省江阴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市127个企业集团和政府所属的十几个实际工作部门紧密结合,除了负担这些企业和部门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外,在学校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行双纲(既有文化理论要求的教学大纲,又有按照不同行业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的教学大纲)、双轨(既有对学生的课堂教学,又组织学生到企业和有关部门实习)、双师(教师既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求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双证(学生毕业时既要获得学历文凭毕业证书,又要获得综合技能考核证书)等改革,毕业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1999年4月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需要面向学习者进行重大的改革。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大会对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新旧两种不同的范式,进行了比较。这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都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职业指导的作用有许多方面,包括判别个人的才能、优点和弱点,根据国家以及自己和家庭的需要,对个人的教育和职业选择作出判断;传递有关的教育机会和工作岗位的信息;培养求职的适应能力等等。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应进一步改革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标准是选拔标准,但实际成为高中教育的标准,又过于强调学科理论的要求。应改革现行高考中过分统一的、学科为主的、单一标准的状况,逐步形成标准多样化、适应多种求学者、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高考制度。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职业教育。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例如企业事业单位的在职培训过多地同学历挂钩,部分初中毕业生就业要通过取得中专或技校学历文凭的途径,某些职业性、专业性培训资格要找到相对应的学历层次才能得到承认等等。这势必造成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多种规模人才的合理培养。诚然,学历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但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文化基础上进行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大量的则只需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据对《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辞典》统计分析,在加拿大6839个职业岗位中,只需一年以下培训的4497个,占65.7%,其中半年以下培训的为54.9%。我国经济技术水平低于加拿大,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比例会更大。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及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六)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只重学历而不重能力的情况,在各个行业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教育机构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作为相互沟通的桥梁和中介,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评价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的学习成果和评价制度中,存在着偏重学历资格,轻视职业与技能资格的现象。这也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把升大学作为惟一目标的重要原因。

1999年11月,笔者去日本考察,感到近些年来,日本的证书制度发展得很快。许多工作的就业,都要经过有关行业协会进行严格的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考试,取得证书后才能就业上岗,这也是日本职业教育盛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建立和完善职业与资格体系,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以及教育培训中的地位,使其具有与学历资格同等的价值,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思考 下一篇:绩效拨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