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庸之道

时间:2022-06-02 06:28:13

摘 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中庸之道,平易近人,富含哲理,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的道理,是平实的学问。学习中庸之道,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大学生;修身;践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09-01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关于人格修养,与外在和谐共生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起从伦理道德角度首次提出中庸之道的,孔子当为第一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孔子之孙子思结合天命观以及老子的天道观,终成《中庸》,之后经过宋明儒家理学的发挥,使其哲学思想更富体系化,从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

一、中庸之道,天下大本

在《中庸章句》篇题之下,朱熹对“中庸”下了一个定义,指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另外,《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2]什么叫“大本”?即根本的道理,基本的规律。按古人的说法就是天命,我认为就是人与自然,与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什么是“达道”?《集注》说是“顺性之谓也”。什么是顺性?我认为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顺乎天理,顺乎民心。“和”就是“达道”,“达道”就是“和”。实现了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天地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发挥各的作用,万物就会“遂其生”,得到适合的生存空间,就会发展繁育。这是一个天地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共生的境界。只有达到了中和,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西方追求征服自然,中国崇尚天人合一。人类自工业文明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自信的认为可以战胜自然并且征服自然,当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胜利凯歌时,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极端气候频发,资源枯竭以至于人类自身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诸如失业加剧、暴力不断、社会公德下降等使人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究其根源,无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不和谐所致,而中庸之道则为我们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中庸之道讲究“忠、恕”。积极的方面讲“忠”,消极的方面讲“恕”,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这个道理。人类只有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守住“忠、恕”的底线,其文明才有希望,社会秩序才能够恢复,才能朝着好的方面转化。

二、中庸之道,学习可得

人们对于中庸之道,实际上有三种不同境界的认识。一是对于中庸之道为何物,仍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认为中庸之道只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教人如何圆滑世故,明哲保身。这是对中庸之道思想理解不深,更是怀有偏见的认识。二是认识到了中庸之道贵在中和、庸常和明诚。所谓“中和”,正如《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在日常交往中,要适可而止,符合节度。只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庸常”,就是普通而平常,真正的朴实道理,它必定是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中庸之道便是如此。所谓“明诚”,《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5]强调无论内在天性和外在教化,只要做到真诚无二,两者便可合一了。这一阶段,认识到了何为中庸之道并实际践行了,但不能持久,终将人生归于平淡。三是认识到了中庸的真谛,并能持守一生。如古之圣人:舜、孔子、颜回等。一般人在一个月之内就已经违背中庸之道,而颜回时刻不放弃中庸之道,永远坚守中庸之道。很多人把规律或道当作外在的一种约束,总是要不断地要求自己提醒自己,才可能去被动地接受道,但是当把这种外在的压力或者束缚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自觉性,并去践行“道”时,他就充满了本真的快乐。

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中庸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6]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他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7]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者所行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一切都要从修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孔子又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8]强调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并最终付诸实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9]孔子总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无论是愚弱,都可以在学习中,在努力实践中改变自己。愚者可变明,柔者可变强,不懂中庸之道,也是可以掌握中庸之道的。“有弗学,学而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10]人们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思考中,在持之以恒的行动中,掌握了中庸之道。

三、中庸之道,大学贵行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在这里,大学生要刻苦求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锻炼能力,以便走出校园后,能益于国家社会。大学生应该如何用中庸思想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呢?

1、中庸之道,贵在修身。中庸思想提供了人在自身修养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11]这五种品质,被孔子称为“五美”,是君子的美德。这些都体现了在人的自身修养中内部欲望与理智关系的中庸平衡之道。按照中庸之道,人的“欲望”和“理智”之间要奉行“中行”的原则,要能在大学里静心养性,不为外界物欲所惑,做到理性行事,适可而止。

2、中庸之道,贵在和谐。中庸之道教 给我们与人和睦,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奥妙。《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者,和谐、和睦、平衡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古已有之的“以和为贵”思想等,都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需要包容,需要理解,需要彼此和谐相处,有了和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才有凝聚力,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各循其道,整个大学方能成为和谐共生的大学。

3、中庸之道,贵在践行。正如前文所述,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社会对其自身修养,学识理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辈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学习生涯中,博学、审问,在做人处事上,慎思、明辨,在人生道路上,笃行不止。

中庸之道,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践行。它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和谐理念,在当代更具有实践指导性的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的方法论作用,推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论语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4:101.

[2][3][4] 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9:46,46,46.

[5] 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9:104.

[6][7] 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9:96,96.

[8][9][10] 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9:101,101,101.

[11] 论语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4:341.

[12] 孟子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4:56.

上一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下一篇:物理课堂的合作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