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汉族文化中蹴鞠的兴衰

时间:2022-06-02 03:46:19

中原汉族文化中蹴鞠的兴衰

蹴鞠即中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它起源很早。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等环境下的发展进程,值得我们探讨。

1.蹴鞠的起源与发展

传说黄帝时就有了“蹴鞠”。汉代经济家、目录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整理汉朝宫廷藏书,编辑的《别录》中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之时。踏鞠,兵势也,所以 练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于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期、宋朝时期进入成熟期,但失去了直接对抗以娱乐为主。 蹴鞠唐朝制球工艺的飞跃,产生球技上的相应变化:“踢高”成为此时期的重要技术之一。这时开始用几何图形组图,并用动物膀胱作球胆,以嘴充气,成为充气的“蹴鞠”,可以腾空飞起。 蹴鞠形式多样化,技巧充实化。唐朝起,陆续出现四大分支,根据不同的娱乐要求,同时发展。包括不用球门的“打球”(公元664年已传入日本)和“白打”(女子中盛行);以踢高球为比赛内容的“鞠”(唐时已传入高丽)和只有一个球门竖在场中间空中以隔开竞赛双方的“筑球”。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 1840年),蹴鞠呈衰落趋势。明时出现专业蹴鞠女艺人,至清朝无关于女子蹴鞠的记载,女子蹴鞠运动衰亡。至清朝中期以后,即鸦片战争前100年左右,蹴鞠运运几乎绝迹。

2. 蹴鞠兴衰与发展的原因

首先及巫术是其最早的表现形式。当时出现类似后来“蹴鞠”运动的“蹴鞠舞”,用在祭祀、祈雨时的仪式上。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生活娱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手段,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桥及后来政治、经济交流的方式。

将蹴鞠应用于军事中,更使统治者注意重视它的发展与保留。如西汉武帝为反击匈奴的侵略,铲除边患,将蹴鞠列为军事训练项目。《汉书》将《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家技巧类”:“蹴鞠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据《会稽典录》载,经两汉200多年的历史,到三国时,蹴鞠训练仍为军事家使用。

从蹴鞠自身发展来看,蹴鞠也会迟早衰落的。首先,从它的比赛形式看,唐宋时期,蹴鞠的场由鞠城变为单球门,最后变为不用球门。比赛时,球门设于场地中央,两队的地位在球门左右,左队球头把球踢过门,右队的正挟用一定的姿势接住球,挟着对传到自己的球头那里,然由球头踢过去。器材简单,方法易学,容易普及。同时,这些因素也会造成蹴鞠容易被其它运动项目所代替。其次,从它的比赛规则的演变看,蹴鞠的比赛规则由直接对抗比赛改为间接对抗比赛。自元朝起,受“重文轻武”、“立静恶动”之风气影响,使蹴鞠丧失了军事作用,仅用于娱乐;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实用性降低,观赏性增强,减低足球的社会功能,参与性不如从前。

宋朝理思想的兴起,社会重文轻武,只重视人文修养、文化成就,轻视塑身体的娱乐活动。宋朝由于国家大多派文官治理地方,文官的地位提高,使人民对体育者产生鄙视,几乎无人再重视体育娱乐活动,阻碍了蹴鞠等古老体育运动的发展。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而当时的国家政策限制了蹴鞠的发展。在清朝,清政府为了提倡满族的风俗文化,抑制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提出了种种主张,使蹴鞠在百姓生活中的生存范围越来越小,直至衰落。

蹴鞠在唐朝时在到鼎盛时期,与当时的经济相关。当时的手工业有制茶业、制瓷业、纺织和印刷业等。这些手工业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都是辉煌的,也正是如此发达的手工业才促使蹴鞠中的“鞠”有了质的变革,促使了“气鞠”的产生。这种蹴鞠不仅结实轻巧,而且富有弹性,从而使蹴鞠活动的技术和规则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世界列强对中国的窥视和侵略,使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巨大打击,人民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状况,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别说广大人民参与体育娱乐了,在这种情况下,蹴鞠等项目都慢慢地衰落了。

3 小结

蹴鞠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其性质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透过蹴鞠的兴衰史,我们体育项目保护工作可以从中得出以下的借鉴:

首先我们要充分地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不管它曾经有多大的影响,一旦它与统治者的利益相抵触,必然会遭到扼杀。统治者提倡,国家政策扶持,给予某项运动得到生存的发展空间,是某项运动得以在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

其次在保留一定民族风格的同时,注意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清醒的认识到各种变化以后的发展趋势。所以对于各种民族体育项目的保护,决不能把自己主观的喜恶强加进来,应充分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其挖掘整理,使其生存、发展和延续下来。

最后要保持本项目的特点,对项目不断创新、完善,并在群众中普及与提高,使广大群众喜爱此项体育项目,不使此项目被其活动所代替,这是体育运动自身发展应具备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江西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上一篇:科研知识管理研究 下一篇:中英文广告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