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超额货币问题

时间:2022-06-02 02:22:33

【前言】论中国超额货币问题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根据传统货币数量理论中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Y(M为货币需求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Y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等式右边为交易总值,等式左边为货币总值),对等式两端取对数并微分得M'=Y'+P'-V',可见,货币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费...

论中国超额货币问题

摘要:目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明显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即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结合多种传统的超额货币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超额货币现象进行分析,及时分析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可能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货币供给;超额货币;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055-03

一、中国超额货币问题的存在

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工具和中间目标一直为货币当局所关注和控制,合理的货币供应量是调节国民收入以达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等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如何确定适当的货币供应量不仅是货币当局也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理论中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Y(M为货币需求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Y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等式右边为交易总值,等式左边为货币总值),对等式两端取对数并微分得M'=Y'+P'-V',可见,货币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费雪认为V是由社会惯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所决定的,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在长期内变动也极慢,因此V可视为常数),该交易方程式可作为检验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的重要公式。当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不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时,其差额即为超额货币,即超额货币EM=M'-P'-Y'。

根据该公式,中国现在明显存在超额货币现象。1978年至今,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远超过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统计数据显示,1978―2002年期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率达24%,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分别仅为9.8%和6.7%,这说明中国存在大量的超额货币。

二、货币供应量的确定因素分析

在分析中国货币超额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相关因素。按照货币流向及其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越高,需要货币作为媒介的经济活动越多,从而对货币的需求量越大,二者呈同方向变化。

2.通货膨胀水平。物价水平上升将会引起货币需求量增加。在总的社会商品和劳务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上升必然会需要更大量的货币来媒介各种经济活动。

3.股票价格水平。股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收入效应。股票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人们的名义财富的增加,从而使得居民收入上升,货币需求也就相应增加。(2)媒介效应。股票作为一种商品,其交易的完成需要货币来媒介,股票价格的上涨会引起股票交易量的扩大,从而对发挥媒介作用的货币的需求量增大。(3)替代效应。股票价格的上升会使人们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多持股票,少持货币。货币的机会成本变大使得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下降,这会降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股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净效应由三者共同决定,收入效应和媒介效应将加大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则会减少货币需求。一般而言,收入效应和媒介效应之和要大于替代效应,因此股价上扬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4.居民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巨额的居民储蓄存款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为社会再生产和投资提供发展动力,也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加会引致消费需求不足,当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不健全时,会使社会投资需求受到抑制,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巨额储蓄构成通货膨胀压力。当经济景气、银行信贷规模扩大时,人们会预期通货膨胀上升,储蓄的机会成本变大,人们又会将储蓄转化为实物资产,从而继续推动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三、中国超额货币原因分析

分析了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相关因素,我们开始分析中国超额货币原因。关于中国超额货币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货币流通速度偏低说、物价指数偏低说、强迫储蓄说、货币化假说等。

1.货币流通速度偏低说

该假说认为,大多数文献中将流通速度视为稳定的是不合理的,中国超额货币的存在主要是由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造成的。如果在公式中加上流通速度的变化,则公式M'=Y'+P'-V'基本上是成立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中国货币流通速度降低的原因。

从宏观角度来看,由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特殊的经济情况,1996年“软着陆”后,我国的物价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形成通货紧缩,这使得流通领域中原有货币存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出现了过剩,而这些“超额货币”滞留于流通,势必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从微观角度来看,首先,消费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领域的大问题,尽管近年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了增加,但大体上来看储蓄意愿强,消费不活跃。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20世纪80年代那种大规模的爆发式消费狂潮了。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过速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加速改革进程,为了减员增效,几乎在一夜之间,铁饭碗变成了碎瓷碗,没有了养老保险,没有了医疗保障,儿女上学也得不到应有的救助,面对这种现实情况不要说要求消费者提前消费,恐怕他们连正常的消费也难有可能。消费需求不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配产重不均。在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下,富裕群体挤占了国民生产总值中普通城乡居民应占的份额。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城乡居民,由于收入增长缓慢,他们的消费意愿被极大地抑制了。其次,大量的储蓄并没有转化为投资,这也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投资效率低下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最大障碍。从投资利润率看,我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利润率都不高。国家经贸委2002年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市场获利能力较强,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10.7%、9.5%和12.3%、10.7%;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获利能力稍低,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7.4%、6.1%和8%、6.6%;国有企业最差。银行领域又产生了“惜贷”现象:盈利企业、公有制企业、大型企业等银行愿贷的企业不需贷,银行不愿贷的亏损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又恰好急需资金。再次,中国政治体制方面的特殊性也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特别是腐败问题的长期存在,使大量资金以存款或其他形式滞留在官员手中,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2.物价指数偏低说

支持价格指数偏低说的学者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被人为地低估了,如果使用真实的通货膨胀率,其与GDP的增长率之和应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接近。中国物价指数实际上没有包括住房价格,而中国房价,尤其是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是不断增长的,虽然政府近年有意控制房价,但仍挡不住房价飞速上涨的趋势。如果把这些未考虑的价格加入物价指数,中国的通货膨胀是比较严重的。这一假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考虑到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官方物价指数与实际物价指数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所以即使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超额货币。

3.强迫储蓄说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上升了,但间接融资无疑仍然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占有主导甚至垄断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资金总来源中,间接融资占88%左右,直接融资(证券)仅占12%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除了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之外,还存在市场参与主体不成熟、结构不完善、行政干预过深、存在大量炒作欺诈现象等。特别是我国资本市场上金融工具稀少,投资渠道窄,居民找不到相对稳健又有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进行投资,只好把钱存入银行,导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

4.货币化假说

货币化假说认为,经济活动可以分为货币化经济和非货币化经济。货币化经济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非货币化经济是指自给自足的经济。用公式可以表示为Y=AY+(1-A)Y(A表示货币化水平)。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交易方程式变为MV=APY,进而得出M=P+Y+A(V在短期内保持不变)。这表明货币供应量不仅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新货币化了的那部分经济的需要。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媒介经济活动,占用一部分货币供应量。假使这一理论成立,则随着经济中可供货币化部分的比例不断缩小,其所能分流的货币也会不断减少,超额货币供给不能被消化分流,必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近期出现的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现象表明货币化假说有其合理性。

根据凯恩斯理论,当价格下降,币值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时,消费者会将货币转换为债券(或证券),货币从消费者手中进入配置型市场,即银行、证券市场等。如果此时资金得以充分利用,进入企业投资、居民信贷消费等领域,就能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实现货币顺畅流通。但由于当前货币传导机制中的种种障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高,证券市场资金大量滞留于一二级市场,降低了货币乘数,减缓了货币流通速度。

由于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很多和市场经济相关的制度并未建立起来,因此,不管是私人部门进行直接投资还是企业从事投资活动,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产权制度方面的保护,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企业扩大投资规模的信心,同时也阻碍了公众通过市场机制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单独考察利率机制过于片面和简单化,有均衡利率连续系统的市场经常处于无效的均衡状态,只有政府干预才能有效地修正信贷市场失灵。利率能使信贷市场出清仅是经济学家的理想,使信贷市场出清的利率既没有识别效应也没有激励效应,既不能作为检测机制也不能对厂商产生激励作用,而存在信贷配给的利率则恰恰相反。利率和配给方式相结合银行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利率和配给渠道都是不畅通的。货币供求并不能很好的通过利率机制实现均衡。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货币过剩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江春.中国超额货币问题的制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4).

[2] 王朝平.“中国之谜”再讨论[J].南开经济研究,2004,(3).

[3]汪军红,李治国.产业结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6,(9).

[4]胡智,邱念坤.中国“超额货币”成因的进一步检验[J].当代财经,2005,(7).

[5]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4).

上一篇:上证综合指数波动性及VaR度量研究 下一篇:简论我国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