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

时间:2022-06-01 04:37:35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负担基础养老金及预期寿命与实际寿命的差异,使得新农保具有代际间再分配效应,政府提供保费补贴使得新农保具有代内再分配效应;缴费年限、缴费水平、寿命、性别对新农保再分配效应有显著影响;职保转入新农保所预期得到的利益净流入将远低于直接参保新农保的净流入水平。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53-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13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即国发[2009]32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正式在全国铺展开。新农保是一项旨在突破性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制度,其出台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新农保必须具有一定的再分配效应以保障参保人的基本利益。特别对于经济条件较为拮据的部分农村居民,新农保应通过发挥其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功能,对社会贫富差距进行调节。

许多学者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研究。侯慧丽(2011)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城市住户调查数据,从代际、性别、地区、收入、部门等不同方面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1]。王晓军、康博威(2009)利用统计模拟和精算方法,对不同就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不同缴费年限以及不同寿命人群因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产生的收入再分配进行测算和分析[2]。目前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的研究非常少。王翠琴、薛惠元(2009)通过构建精算模型对缴费补贴、寿命、缴费年限、投资收益率等因素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3]。本文使用净转入额和净转入率对新农保再分配效应进行评估。同时,考虑到新农保的非常明显的社会福利特征,对年满60周岁的人的平均余命不采用139的计发月计算,而采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建立简易生命表进行估计,分别测算了新农保代际间及代内再分配效应。此外,本文还考虑了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转入新农保的情况,并对影响再分配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模型构建

(一)模型假设

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中相关政策规定(见表1),本出如下假设:

1.新农保于2009年实施试点,本文以2009年基础测算年份,即假设所有参保人都在2009年参保。

2.新农保规定个人账户中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因此,无论参保人是否存活到年满60周岁,其个人缴费部分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害,也不存在再分配问题,本文只考虑参保人能够存活到年满60周岁的情形。

3.新农保出台时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只可享受每月固定的基础养老金,不存在任何保费支出,而形成利益的完全净流入,其再分配效应只与寿命有关,本文对这部分群体不做深入讨论。

4.假设地方政府给付的基础养老金根据每年的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整。

5.新农保保费在每年年初缴纳,养老金则在年满60周岁后的每年年初领取。

6.参保人在2009年决定自己的缴费额度,缴费额度每年按照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且参保途中不存在退保、转出新农保的情形。

7.为简化模型的设定情形,不考虑缴费不满15年补足缴费的情形。即在2009年年满45周岁的人参加新农保也同样采取每年缴费的形式,并不另外补充缴足15年保费。

8.本文假设一旦参保人符合领取养老金的标准,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当时的计发标准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不考虑期间可能出现的政府对养老金计发标准的调整。

(二)新农保再分配效应模型

新农保具有显著福利性质的养老保障制度,从国发[2009]32号文件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央政策在向西部地区倾斜。同时,新农保关于基础养老金的设定及个人缴费部分可继承的规定决定了其具有利益净流入的特性,存在明显收入再分配的特征。

在新农保中,由于存在基础养老金、政府保费补贴及实际生存年限可能大于预定年限的情况,导致参保人享有利益净流入。用公式表示为benefit=Q+B+L。其中benefit表示净转移额的现值,Q表示基础养老金的收益现值,B表示政府保费补贴的收益现值,L表示生存年限大于预定年限导致的收益现值。

1.基础养老金收益

根据新农保规定,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中央政府规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则基础养老金给付标准为

Q=Q0×(1)

其中,Q0为新农保实施当年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以年为单位,为660元①;f为地方政府根据原标准的一定比例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的调整系数;a、b分别为参保年龄和退休年龄,a取值范围是16~59岁,b为60岁;e60表示参保人年满60岁的人的平均余命,[e60]表示的整数部分,即参保人在年满[e60]周岁后领取了最后一次养老金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死亡;■为合适的贴现率。

2.政府保费补贴收益

由于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集体和政府的补贴也能增加缴费总额,这部分可以用式(2)表示。

B=(A+S)(2)

其中,A为政府发放的补贴,S为集体补助的数额,r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率。

3.生存年限的收益

新农保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总额除以139,即以139个月(11.58年)为该制度设定的年满60周岁人的平均余命的标准,用m表示。新农保养老金为终身支付,即使被保险人个人账户养老金已经全部被支付完,政府也将按照原计发的养老金数额继续向被保险人给付养老金,直至被保险人死亡。因此,如果被保险人寿命大于71.58年,得到额外的收益可以用下式(3)表示。

L=(3)

其中,P表示每月领取养老金数额,[m]同样表示的整数部分即11。

按照新农保的规定,以X为缴费标准,g为平均工资增长率,则个人缴费形成的养老金总额为:

X(1+g)b-a-k(1+r)k(4)

加上政府保费补贴部分,参保人年满60周岁时个人账户总金额为

X(1+g)b-a-k(1+r)k+(A+S)(1+r)k(5)

因此,参保人符合领取养老金标准后,其每年领取的养老金为

P=[X(1+g)b-a-k(1+r)k+(A+S)(1+r)k]×12÷139(6)

综上所述,新农保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可表示为

benefit=Q0×+(A+S)+

(7)

式(7)为净转移额的计算公式。如果用相对值转移率来表示,则为净转移额与保费支出的现值的比值。在新农保制度中,参保人的支出仅为个人缴费部分,则转移率公式为

Rbenefit==(8)

(三)数据来源及设定

1.政府根据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其调整基础养老金的标准。经计算,从1990年至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增长率为4.62%,则f=4.62%。

2.新农保的指导意见要求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按照一年期存款利率计算收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自1990年到2009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平均数,r=4.325%。

3.2009年的政府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至少30元,A=30。

4.政府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实行集体补助。但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还不发达,集体补助实施难度较大,故S=0。

5.假设贴现率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相等,N=r=4.325%。

6.如文中无特别说明,则年缴费额X=500元。

7.由于GDP的增长特征与收入相似,这里假设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一致。根据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出版的《China 2030》指出,1995~2010年中国GDP每年平均增速为9.9%,2011~2015年将降为8.6%,2016~2020年为7.0%,2021~2025年为5.9,2026~2030年则只有5.0%的年均增速①。经过计算,6.5%为2009年至2030年的年均GDP增速,则本文中g=6.5%。

8.为探究新农保实施当年我国农村居民60周岁的平均余命,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关于乡村死亡率的数据制作简易生命表②,计算过程如下③: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乡村)中各年龄组的死亡率mx计算得到各年龄组的死亡概率qx,其中qx=2mx/(2+mx)。

假设期初总共有10万人(l0),各年龄组死亡人数dx=lx×qx,生存人数lx+1=lx-dx。

计算各年龄组生存人年数Lx=,总生存人年数Tx=Lx+Lx+1+Lx+2+L

则平均余命为ex=Tx/lx,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三、新农保再分配效应的测算

新农保具有鲜明的福利性质,对于任何参保人其净收益都大于零。新农保再分配效应表现为代际间再分配及代内再分配。由于人们实际平均余命大于制度设计使用的平均余命,即e60>m,且退休后基础养老金部分由政府全额承担,存在代际间的财富转移以支付年老者的养老金。政府保费补贴则是代内转移支付,是当期劳动者财富的二次分配。参保人个人缴费部分由于可继承、可转出,不存在再分配效应。

(一)代际间再分配效应

新农保代际间再分配体现为每月养老金按照139的计发系数将个人账户总额发放完毕后,由政府负担的对参保人的养老金的发放责任。同时政府还要承担所有参保人退休后的基础养老金,则代际间再分配效应为benefit代际=Q+L。

将上文参数输入进行计算,得到代际间再分配效应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各年龄段的净转移额均为正数,转移率均大于1,说明新农保存在代际间再分配,利益为完全净流入,并且代际间再分配的利益流入已经超过参保人缴纳保费的现值。随参保年龄增加,净转移额减小,转移率增加。

(二)代内再分配效应

代内再分配效应完全由政府提供的保费补贴实现,即对参保人每人每年不少于30元的保费补贴是由当期劳动者向当期参保人进行的财富再分配,即benefit代内=B。由于参数取值i=r,上式简化为benefit代内=(b-a)A。可以看到代内再分配效应同样全部为正数,与参保年限呈线性相关。代内再分配效应最大为16岁参保新农保的被保险人,为1320元的净转移额。最低是在2009年年满59岁的参保人,为30元。代内与代际间总效应如表4所示。

四、新农保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因素

(一)缴费年限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由表4看到,虽然各年龄段参保人净转移额现值都为正数,但具体数值各不相同。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即参保年龄越小,净转移额增加。如表5所示,净转移额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其绝对数值在扩大。这里边际净转移额表示增加一年缴费所能增加的净转移额的数值。例如,20岁的参保人如果增加一年缴费年限,即从19岁开始参保,预期可以增加855.23元的利益净流入。虽然边际净转移额随着参保年限增加而减少,但其相对转移率却随着参保年龄增加而增加。59岁参保的人的转移率最高,为32.74%,而16岁参保则最低,为1.25%。边际转移率为增加一年缴费年限所增加的转移率。表5中所有边际转移率都为负值,这是由于随着参保年限的增加,个人保费所占比重增加,转移率下降,但转移率下降的趋势在减小。

(二)缴费水平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由于新农保参保人经济收入及负担能力不一样,新农保规定了年缴费100元~500元共5个档次的缴费标准,同时允许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缴费标准。为比较不同缴费标准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这里分别取100、500、1000、2000进行讨论①。

可以看到,净转移额随缴费额度增加而增加。例如当年缴费100元时,20岁的参保人预期净转移额为31151.1元,当年缴费为2000元时,净转移额将超过7万元。这一特性是新农保对缴费较多者的鼓励,体现“多缴多得”的制度设计思想。但与前文一样,缴费增加将降低转移率。特别是当缴费较高,同时参保年限较长时,转移率将低于1。

(三)寿命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寿命对于再分配效应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基础养老金和超过预定寿命的养老金。用W表示寿命的最高限,则修正前文式(1)和式(3)分别为

当参保人年满60周岁时,其转移额为benefit=Q+B。当参保人年满72周岁时,转移额变为benefit=Q+B+L,这里对一个20岁参保的人为例,其利益净流入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随着参保人寿命的延长,其净转移额呈上升趋势。由于个人缴费部分可继承,则这部分一直归属个人所有。即使未存活至预期年限,也不会出现个人利益的流出。但由于72岁是作为净转移额计算的转折点,寿命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在72周岁出现明显的转折。72岁之前,净转移额来源仅有基础养老金和政府保费补贴,年满72周岁后,代际间进行了再分配,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提高了净转移额。

(四)性别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由于男女性预期寿命不一致,导致新农保中男性和女性净转移额与转移率的差异。从表2看到,60岁女性的平均余命为21.93,高于男性的18.85。女性寿命更长,其预期得到的再分配利益会更多(见表7)。

由上表可见,在不考虑男女缴费能力差异的情况下,由预期寿命长短导致的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女性净转移额均高于相同参保年龄男性的净转移额。

如果考虑到男女缴费能力的差异,新农保制度的再分配效应差异会缩小。一般而言,男性的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女性的平均水平,其缴费能力也将高于女性,因此,在“多缴多得”的制度设计下,男性由于高缴费会抵消一部分因女性寿命较长而产生的净转移额的差异。据《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显示,2003年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的年收入是男性就业人员的81.9%①。假设男女性缴费标准与年收入直接相关,女纳保费标准为男性保费标准的81.9%。这里假设女性2009年缴费标准仍为500元,男性为500/81.9%=610.5元,则新农保再分配效应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如果考虑到性别对保费缴纳水平的影响,差额净转移额缩小了。仍以16岁参保为例,收入水平对缴费能力的影响导致差异净转移额从8699.27元下降到6179.95元。但工资差异对净转移率的影响是有限的,仍小于预期的平均余命差异对净转移率的影响。因此,相同参保年限的女性参保人将比男性参保人预期得到更多的利益净流入。此外,随着参保年限增加,净转移额的差异增加,但其差额转移率却在降低。

(五)跨制度转接对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目前我国现存的养老保险制度有三种,分别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职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及新农保。2012年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征求意见。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已有近2.3亿人①。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农民工外出打工后返乡享受新农保的情形。城居保的制度设计与新农保的设计几乎一致,包括基础养老金数额及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仅在缴费标准的设定上有所差异。因此,参保人从城居保转入新农保后的利益净流入水平与在相同年龄及缴费标准下直接参保新农保的人不会存在任何差别。职保区分个人账户及社会统筹账户,且保障水平较高,与新农保设计存在较大差异,这里仅讨论职保转入新农保的情形。

农民工参保职保将按照工资基数的8%缴纳保费,但一般最低按照上年度当地平均工资的40%作为缴费基数②。根据2009年人社部的统计,农民工平均工资为1400元,而当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为32244,农民工平均工资达到城镇工资的40%,则按照其实际工资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费。按照《暂行办法》规定,职保参保人转入新农保仅转移个人账户部分,假设职保的参保人一直在职保缴费,直到退休才转入新农保,且缴费比例不变,则净转移额计算公式调整为

其中,W为工资总额,W=1400×12=16800元,R为缴费比例,取值8%。则职保转入新农保后再分配效应如图2所示。

可以看到,由职保转入新农保的再分配效应大大降低,净转移额远少于直接参保新农保的净转移额。由于新农保政策支持力度较强,而职保转移至新农保仅转移个人缴费部分,丧失了参保新农保可以得到的保费补贴,这种福利补贴上的差异最终反映在二者净转移额的巨大差距上。

五、总结

新农保具有明显的福利特征,体现为所有参保人都享受利益的净流入。政府的保费补贴使得新农保存在代内再分配的特征,而预期平均余命与养老金计发系数的差异及由政府负担的基础养老金又使得新农保具有代际再分配的特点。新农保鼓励长期缴费的制度设计使得缴费时间越长,参保人所得到的净转移额越多,但其自身缴纳的保费的比重将会增加。缴费水平对再分配效应也有影响,具体表现为缴费越多,净转移额增加,而净转移率下降。各参保人寿命的不一致导致再分配效应的差异。以72周岁为转折点,72周岁后,参保人不仅可以享受基础养老金及政府保费补贴的净流入还可以享受政府负担的额外的养老金的净流入。一般来说,由于女性平均寿命更长,女性比男性得到的净转移额多。但由于男性平均工资水平比女性高,可以抵消一部分由于寿命差异导致的净转移额的差异。新农保与城居保一样都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和保费补贴,因此,从再分配效应来说,尽管职保保障程度较高,但由于职保转入其他制度仅转移个人账户,没有体现对农民的福利补贴,其转入新农保将损失很大部分净转移额。因此,对于确定将来要回到农村养老的群体来说,建议直接参保新农保以获取更多净转移额。

参考文献:

[1]侯慧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效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09(11):75-81.

[3]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8):140-146.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物价传递效应分析 下一篇: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运作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