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01 12:28:11

军队信息安全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军队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在培养方向、课程群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阶梯认证式培养机制、课程群模块化设置、多样化考核机制和强化师资等措施。

关键词: 军队信息安全人才培养 存在问题 培养对策

一、引言

信息安全关系到军队的机密安全。随着IT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近年来,信息安全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美英、欧盟等国家非常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信息安全人才,在这些国家的安全规划中人才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并且形成专业教育、业余培训、职业培训等较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我们国家也已经把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部分,培养体系也初具规模,但信息安全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是军队信息安全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更严重和迫切,因此,探讨军队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二、军队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而信息安全领域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明显特征:实践性和动态性极强,信息安全人才常存在“三二一”之说,即如果博士生毕业三年之内、硕士生毕业二年之内、本科生毕业一年之内不注意学习,则有可能会陷入“本领恐慌”的境地而被信息时代淘汰。上述特征使得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就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来说,军队在培养信息安全人才方面做得比较早也比较好,部队很早就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信息安全,主要包括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等方向;一个是密码学,设立在军队指挥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就近些年我军各类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的状况看,这两个方向为部队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纵观我军院校信息安全培养模式及军队工作特点,我军院校在军事信息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军队院校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方式和思路有待调整。

目前,我军院校有关信息安全专业,普遍存在方向少,培养方式、培养思路和部队需求有较大偏差,适应部队需求的“订单式”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欠缺。加之我军部队目前对有些信息安全岗位专职少、兼职多的编制体制现状,使得军队院校培养的信息安全人才面临一方面对口单位少,另一方面难以培养出适应军队实际大量需求的人才尴尬现状。为缓解我军当前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巨大需求,有必要通过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专业人员,走部队、学校相结合的思路进行培养模式的调整,将知识教育与部队实践相结合,培养可以为我军信息安全服务的人才。

2.军队院校信息安全课程群设置有待调整。

目前我军大学阶段信息安全各类课程培养出的信息安全素养与从事的部队工作素质要求存在脱节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安全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相当一部分课程课时少、内容庞杂,某些课程因过分强调本身系统的完整性,内容相互重复,缺少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我院校所开设的通识信息类课程和过去及地方大学相比,普遍存在课程门类多科合并、学时严重压缩、部分内容交叉重复且难以深入教授的情况,这种情况对身兼军事训练和学习的军队学员来说,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信息类课程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只能停留在学时不求甚解、过后一知半解的水平。具体以信息安全知识模块为例,《网络应用基础》(20学时)、《信息技术基础》(30学时)、《信息安全保密》(20学时)等通识类课程虽均涉及,但该模块所占学时数均在2至4学时,如此少的课时数,教员只能讲授浅显易懂的安全知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现象)。因此,课程及涉及的知识模块有待重新整合与调整。

3.军队院校信息安全人才教学方式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先进性及发展的迅速性,使得对应的信息安全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创新性和先进性,并逐步积累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或方案,方能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相抗衡。因此,只有在大学教育中养成再学习的能力,信息安全人才才不会陷入“三二一”怪圈。而目前各院校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改革,但不同程度地存在以教员为主体的应试教育方法,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应用,培养过程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使用教材不规范,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不健全,缺乏足够创新和动手实践的环境等,这些都有待改善。

三、军队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对策

1.构建阶梯认证式军队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军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军事训练轻课程学习的现象,为引发学生学习信息安全课程的热潮,提高信息安全人才的质量,建议构建阶梯认证式军队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所谓阶梯认证式培养机制,是指根据部队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模块,设计与适应部队需要的各类信息安全人才从业资格认证考核机制,通过各类人才特定课程体系认证考核的学员发给相应级别(类别)的从业资格证书。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获得若干类从业资格证书。

2.根据部队人才需求,设置信息安全模块化课程群阶梯式知识体系。

军队信息安全工作需求多样,对各类人才要求的基础面较宽,对所有相关专业都开设各种信息安全课程不现实,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必须根据人才需求类型作适当取舍。在课程设置上需兼顾必要性和发展性。基础课程的设置,要让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知识体系中必要的基础知识,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设置要让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和兴趣擅长选择,挖掘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潜力。结合军队特色及知识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可围绕知识点及其难易和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以模块化的方式优化重组可阶梯学习的课程群。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形成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学习、便于进行各类实验实践环节的课程群,又具有良好的弹性结构。当课程随着信息安全相关新技术的发展进行增减时既不会迷失方向,又便于各门课程内容的更新、融合和衔接,避免不同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授课,增强教学效果。

3.建立多样化考核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考核方式,对学员个性化能力进行全方位认证。

打破传统百分制主要通过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能力水平多渠道、多方位考核机制。目前信息安全技术有多种的培训认证课程,包括从入门一直到中高级信息安全知识的培训与认证,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地方认证,可验证学校培养效果,促进学员提高自身能力,并获得从业资格认证。因此,学员在通过军队信息安全课程基础考试的基础上,可自主选择参加军队、国家或国际推出的权威信息安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或者该专业教学设计反映个人能力的某层次实验认证方式,或者参加对抗竞赛项目,无论哪种考核方式,只要学员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就予以承认,必要时颁发能力水平认证证书。

4.采用进修、送学、代职等各种途径强化阶梯式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院校应定期支持专业教师到有特色的重点大学进修最新信息安全专业核心课程,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赴军内外其他高校进行参观考察,送学专业教师攻读相关学位,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同时,应定期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去部队相关岗位代职工作,深入了解部队的信息安全现状和各种岗位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人才需求,在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实际教学案例,掌握最新安全问题,设计出与部队工作紧密相连的授课内容体系,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就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世界各国并没有一套系统权威的教育体系。但抓住信息安全领域的本质特征和军队特色,勇于探索,群策群力,不断健全和改善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满足部队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信息安全人才,为维护国家和部队信息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洁.解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信息安全保密与通信保密,2009,12:16-22.

[2]赵俊阁,吴晓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27-31.

上一篇: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仪器的改进 下一篇:运动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