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4 02:56:56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1

美军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建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1955年,已有三部计算机用于试验性处理后勤补给业务。随着美军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WWMCCS)的基本建立,美军后勤也建立了总部一级的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到70年代中期,各军种已建立了从总部到部队(陆军师、海军舰队、空军基地)以补给业务为主体的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体系。80年代初,美陆军后勤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成果已作为野战教范中的正式内容。90年代初,美军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经历了海湾战争的实战考验,在看到该系统大大提高后勤指挥效率和作战效益的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后,美军加强了后勤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其中最突出的是全球运输网的初步建立。

在《2010年联合构想》和《2020年联合构想》美军提出对未来后勤的要求中,把“聚焦后勤”与致敌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视为同等重要的作战原则。“聚焦后勤”要求美军后勤利用信息优势,实现军事后勤革命,即从部署式后勤向投送式后勤的转变,把获取后勤信息优势作为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

二、美军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运用现状

目前,美军重点建设和使用的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核心系统主要有:全球作战保障系统、陆军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和全资产可视化系统等。

全球作战保障系统由陆、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国防后勤局业务系统、国防综合军事人力资源系统、战区医疗信息系统、全球运输网、国防财产可统计能力系统、运输协调员用自动化运输信息系统、国防财务与记账系统、联合作战行动计划与执行系统和资源与训练现状系统等组成。其建设目标是:满足联合作战人员作战信息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融合,提高数据共享能力。主要任务是:在后勤领域各项业务间提供信息的互操作,提高公共数据的共享能力;在保障联合作战的任何作战行动或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提供指挥、控制和联系;把后勤信息融入到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效能和作战效率。

陆军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第一层是零售补给的自动化;第二层是批发补给的自动化及其与零售补给的一体化;第三层是诸军种联合的相互适应性。五大模块是:维修模块、一体化物资管理中心模块、弹药和补给模块、财产核算模块和管理模块。其发展目标是:把大量的陆军后勤系统功能综合在一起,使用武器平台上的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作为源数据,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向用户提供一个无缝隙的作战勤务保障系统。

全资产可视化系统由陆、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国防后勤局资产可视化系统、战区内联合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医疗后勤全资产可视化系统组成。其可视信息有:库存信息、运输信息、在运资产可视化信息、国防机动跟踪资产信息、战备物资信息、采办信息、部队装备信息、医疗信息等。

三、美军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是设立专门领导机构,加强对自动化建设的计划管理与组织协调。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建设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多,任务杂,组织协调工作非常繁重。为了确保其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美军专门设立了高层领导机构,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变化。例如,美军为了加强资产可视化建设,指定美陆军为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征询和执行联合全资产可视化计划的各项改革,各军种也成立了自己的相应管理机构。

二是注重与作战指挥系统相协调。美军在进行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建设中,非常注意与作战部队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建设协调一致,把作战原则作为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建设的依据。比如,当前正在建设的美陆军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就是依据“21世纪陆军”的构想来实施建设的。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把融合的、多维的、实时的战场画面提供给决策者,以便做出及时的有情报依据的决策;二是使各级作战人员及时了解到可以获得怎样的后勤支持以及如何获得所需的后勤支持。

三是重视系统开发的标准化。美军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度重视系统开发的标准化。美军后勤管理应用软件的研制,十分重视统一标准、接口和内容,以提高软件的兼容性、互换性。美陆军从总部到战区、军、师和分队,各级后勤管理软件配套齐全,后勤各专业勤务领域都研制有标准化的指挥管理软件。

四是建设、使用、管理并重。美军认为,要使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除加强使用,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发展外,还应加强管理,以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生存能力。美军对后勤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的使用非常强调价值观念,要求做到既物尽其用,又讲究使用价值。凡配备了指挥管理自动化系统的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任何未经专业训练的人员都不能安排在自动化的岗位上;新人员调人参加实际工作之前,必须到专业学校受训。每个自动化系统的领导者都应制定训练计划,认真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五是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美军认为,21世纪后勤部队必须在技术上与作战部队一样先进。因此,在其后勤发展设想中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卫星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提高后勤指挥与管理水平,使之能实时了解各类信息,准确预见作战部队的各种后勤需求,并对其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在后勤管理智能化方面,美陆军针对战场后勤物资器材、弹药分类繁杂及由于保障对象太多等情况,开始研制大量的人工智能后勤管理系统,以准确地把油料、弹药、引信等众多后勤物资及装备的分类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分析处理之后,实时地提供给后勤指挥部门。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2

一、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涵义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什么?

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后勤保障社会化内涵的科学把握,直接关系到社会化保障实践的深层发展问题。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社会化保障的内涵,完整准确地把握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科学含义。

科学认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概念,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社会分工的深化。军队后勤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力量保障军队的需要,本质上是移交部分非军事职能,将可由社会承担的部分保障职能采用合同契约等手段移交给社会保障和管理,以此强化军队后勤的军事职能。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开放系统间实现功能互换的良性协调状态。军队后勤依托社会力量保障,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从社会大系统考察,是重新调整后勤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使之与环境需求相适应。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在军队与社会之间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佳资源配置效益的途径。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市场行为,以货币为媒介,以军民互利为前提。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通常要根据市场经济发育情况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根据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整体推进的程度,而逐步扩大范围和走向深入。

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运行方式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由军队传统的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转变为用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物品和服务,涉及整个国家范围和军地双方各领域,这种转化理论上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需要诸多部门的配合,在适应军队驻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以及推广实施进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从运行方式上看,其具有不同形式,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承包租赁方式

当前我军实行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是以生活服务保障的社会化为发端和突破口的。因此,作为一种运用较为普遍的模式,承包租赁方式表现的最为成熟。这种方式就是以不改变产权和服务对象为前提,将军队招待所、服务社、食堂等纯服务性单位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按照合同规定转移给地方服务公司或个体从业者以及从军队后勤部门分流出来的人员,通过缴纳租金或承包费等形式,为部队提供有偿服务。目前,全军许多试点单位正普遍采用这种方式,特别是在一些部队医院广泛实行,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全社会化保障方式

全社会化保障方式是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采用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运行方式。这种方式是依托社会技术资源,在军队后勤的更大范围内实行社会化保障。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0个方面:

1、借助社会服务保障系统为军事营区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即在第二产业较发达地区,通过将军队服务行业纳入社会服务系统,然后过渡到利用地方服务行业,直到将营区生活服务全部推向社会。

2、协调社会物资供应部门组织军民通用物资的统一供应。即以军队系统的后勤部门为主体,建立与地方物资供应部门相结合的协调机制,由地方根据军队提出通用物资的品种数量要求组织供应。

3、会同国家和社会经济力量建设军地通用后勤设施。即将军队后勤需要兴建的军民通用设施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计划,地方兴建通用设施,必须考虑军事用途和性能,军队可以无偿使用。

4、组织社会科研力量开发研制通用装备、设备。即将军队规划内需要研制的通用装备和设备纳入国家统一科研计划,由国家和地方科研机构按军队要求统一研制。军队特殊科技攻关项目也可通过招标委托民间科研机构来承担。

5、利用社会修理力量实施军民通用装备和营房修理。即采取将军队修理力量向社会逐步移交和过渡的办法,通过与地方协调并立法,以招标和委托的形式由地方力量来承担修理任务。

6、依靠社会教育力量培养军民通用的后勤人才。即通过调整军队培训体制,逐步过渡到主要依托社会培养后勤通用人才,并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统一计划,从地方院校毕业生中予以补充。

7、调整社会仓储力量储备军民通用物资。即依照相应法规,由军队确定通用物资储备的范围、品种、数量、方法、周转形式、补偿办法、向军队供应的方法等,并由军队提出储备计划,由国家负责储备、调用和供应。

8、调动社会生产能力生产军需物资器材。即通过转换军需工业企业经营机制,由军队企业化工厂按指令性计划生产过渡到向社会企业招标、投标,实行加工订货和择优保障。

9、发挥地方运输力量的作用,做好军交运输和车辆保障。即根据驻地情况和平时需要,与地方运输公司签订合同,并按合同要求保障军队交通工具的使用,包括借助社会力量实行军车安全检测的社会化保障。

10、加入社会保险,确保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残疾军人的妥善安置。即通过制订军人保险规划和方案,由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启动资金,使依靠国家和军队安置逐步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险安置。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对减轻军队“办社会”的负担,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保障路子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在大力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急需制定统一的社会化保障的政策和规定

具体来说,必须在国家现有通用法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会化保障的目标、范围、对象、程序、方法加以规范。同时各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国家和军队改革的有关要求,以及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积极支持和全面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只有这样,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工作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从高起点出发,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实现规范化、高效益的改革目标。

(二)搞清社会化保障中的营区划片问题

应针对社会化保障改革的需要,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对营区进行划片分区管理。原则上可以分为军事工作区、生活服务区。具体来说,一是把部队、机关、院校、医疗(科研)等机构主要进行军事活动的营区划为军事工作区。这一区域内不设社会化保障机构,其营房、设施设备不允许用于社会化保障,该区域内的社会化保障只能选择水、电、气供应管理和卫生保洁、营区绿化美化等项目。二是把军事工作区外的区域,如家属院、生活保障区划为生活服务区。这一区域内可视情况选择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管理等项目推行社会化保障,其营房、生活服务设施设备可用于社会化保障之用。具体来说,既可在产权归属不变的情况下,采取承包、租赁、委托、连锁经营等方式,用于社会化保障。

(三)重点解决人员分流问题

当前,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多渠道分流安置,逐步剥离,最终完全推向社会。具体来说,

1、要制定职工分流的相关政策。关键是总部要根据国家劳动人事政策,制定军队服务保障部门职工分流办法和规定,尤其是总部制定的政策规定要与地方劳动人事政策紧密衔接,最好是会同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共同制定,以增强政策规定的操作性和连续性。

2、加快对部队职工单位的改制改组工作。改制就是要打破用工用兵体制,改列编制为招聘制,打破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等企业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逐步剥离其与军队的隶属关系,最终实行社会化保障。改组就是在改制的基础上,把服务保障项目相同、相似的项目,把驻地相对集中,服务保障功能相同的单位“合起来”、“串起来”、“联起来”,并撤销部分服务保障功能单一、效益低下的项目和单位。通过改组,逐步淡化其军事属性,最终实现彻底剥离,走向社会。

3、要全面建立军队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各主管部门和职工单位应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调,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人身伤亡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与地方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从而推动职工的分流工作。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3

该同志入伍**年,从事后勤工作17年,始终立足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忠于职守,敬业勤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他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200*年被总队评为全省消防部队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市公安局评为先进个人,连续10年、12次被支队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总队后勤部抽调进行财务专项检查和审计,被确定为全省消防部队会计考评组成员。

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为了更好的服务部队,提高后勤财务管理能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后勤在支队工作中的保障作用。***同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后勤工作当中。为了更好地为支队党委和领导当好参谋.不断丰富财务管理经验,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和研读《军队会计学》、《军队会计制度设计》、《军队财务管理》、《军队资产管理》、《军费预算》和《基建会计》等书籍,并自学计算机操作技巧,全面实现后勤微机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他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努力掌握现行军队财务标准制度、财经纪律及各项财务法规,及时掌握新时期国家、军队有关财务规章及标准的变化。所有这一切,为他进一步做好财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普及,会计核算、生活费管理、粮秣、被装和军人保险住房等后勤业务软件的应用,给财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凭借自身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刻苦钻研,仔细推敲每一步操作规程,很快熟练掌握了软件的应用,在总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上,大家纷纷向他请教。回到单位,兄弟支队后勤同行经常打电话询问记账方法、操作步骤等,他不厌其烦,耐心讲解,甚至上门指导,全省后勤财务人员亲切地称其为“老会计”、“后勤专家”和“活账本”。

爱岗敬业锐意进取

后勤工作是支队业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保障、服务性岗位,它包含内容多,工作性质杂乱,没有规律,需要实实在在,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差错。所以,在日常工作当中,他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觉地对待每一项业务工作,对组织和各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主动接受,并想方设法圆满完成。工作中做到经常请示、汇报,力求把工作做严、做细、做实,不拖后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虽然身处机关,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克服纪律松懈、警容不整、迟到早退、不假外出等不良现象。不忘记自己是军人、是党员。模范遵守部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他早已适应了后勤财务工作的繁杂、琐碎和不定时性。出纳、司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每换一人他都不厌其烦、手把手地去教,认真耐心地传授后勤财务管理规定和方法,使其尽快胜任工作。他一直负责支队行政经费、地方业务经费、罚没款、消防协会收支、基本建设经费、军人保险和住房、被装、粮秣等的核算及管理工作。记账、统计、报表、各类凭证档案装订和归档等工作量大,他经常白天指导基层、跑财政争取经费、维修营房、采购接待等,晚上记账和编制报表,常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种拼命、执着和一丝不苟,磨炼了他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性格,也正是这样一种性格,使他在后勤工作岗位上更加出色。

恪尽职守细致周密

作为支队财会人员,规范和加强后勤财务管理是根本职责。为加强经费的管理,把部队有限的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他借鉴外省和兄弟支队的经验和做法,起草和完善了支队《经费开支预算审批单》制度和《支队财务管理规定》,严格了经费开支的审批程序,增强了经费开支的计划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对差旅费、医疗费、电话费和接待费等专项经费按照开支的需要逐一进行了细化。针对支队车辆油料、维修和办公消耗性开支逐年上升的情况,及时制定了《车辆油料定额管理规定》、《支队集中采购管理办法》,使消耗性支出费用下降了近20%。为贯彻落实消防部队财务改革,实现财务集中核算,他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和要求,认真遵循“集中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制定了《***市公安消防支队财务集中核算管理规定》,对财务人员、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财务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核算中心运行过程中认真研究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反馈意见,寻找解决办法,使支队级财务核算中心建设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细,财务保障更加有力。为加强支队会计档案和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利用赴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考察学习的机会,虚心请教,互相探讨,回来后结合支队实际,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等7项制度规定,并按照制度对支队固定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登记和建账。对支队89年以来的所有会计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对97年以后的会计原始资料进行了装订、打磨,并且严格按照建档要求,装盒入柜,建立财务会计档案检索目录,做到整齐划一,使支队的会计档案更加完整统一,更加科学规范。

由于他工作扎实、细致,在全省消防部队会计档案检查评比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个人也受到了支队的嘉奖。97年以来,支队先后立项修建干部住宅楼、消防指挥中心和南市区消防综合楼、宿舍楼和执勤楼。从申请立项、批复、办理用地规划、土地勘察、方案设计、预算编制和招投标到工地平整、定位放线、开工建设和工程监督,都浸入了他大量的心血。特别是97年、2001年支队干部住宅楼、指挥中心建设和营区绿化中,由于支队经费缺口较大,为缓解经费压力,***同志建议外线部分由官兵自己动手建设,并主动请求担此重任。为完成好此项工作,保证工程质量,他聘请懂行的技术人员做指导,带领战士起早贪黑进行场地平整、开挖基槽、拉运砂石、安装上下水管道等,工程进度提前了20天,节约经费8万余元。在营区规划和绿化中,他没有去设计院,而是自己动手以步当尺进行绘图,在绿化上,建议种植苜蓿,仅设计费和草坪种植费又节约了近10万元。并且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争取外单位资助和减免。累计减免煤气、暖气初装费和车辆拉运土方费用40万元。特别是在负责支队基建时,为了掌握工程质量,不怕脏,不怕累,敢于较真,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检查、丈量和核对,确保了工程保质保量。

***同志能够自觉并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部队条令条例和公安部“五条禁令”,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勤奋工作,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在工作中克服人少、事多、事杂的困难,不推诿、不扯皮,不论是份内的事,还是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任务,都能保质保量积极完成。从不言苦,总是想办法克服困难,尽职尽责地履好职。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4

【摘要】近年来,俄空军尤为重视后勤保障系统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俄空军后勤保障系统的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后勤保障;系统;发展方向

俄空军现阶段的建设重点是完善组织结构和战斗编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发展的优先方向发生了变化,空军即将装备现代化的第5代航空武器系统,其完成战斗任务的能力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空军数、质量的变化并没有缓解保障航空兵机动能力的问题,以及在短时间内向任何预设军事行动地域重新部署的能力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使空军的后勤保障系统符合现代作战的要求。

实行区域性基地保障原则。空军航空兵转而实行区域性基地保障原则,是使后勤保障系统与现代要求相符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立空军区域性基地后勤保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改革后勤保障系统组织结构的最合理方案。空军区域性基地后勤保障系统,是指在各军区预先建立的后勤基础设施,包括固定军械库、通用物资库和航空器材库,以及修理、运输、卫生等后勤保障机构。在这样的区域内,要利用一切交通线和地方经济基础,对驻区内所有航空兵部队实施全面保障。该保障系统应实施通用后勤保障和专用后勤保障。合成军后勤保障区和空军后勤保障区以及空军基地后勤部队,构成区域性后勤保障系统的基础。保障区及基地主要负责常驻的、加强的和实施机动的航空兵部队的保障。

合成军后勤保障区负责向驻扎在该地区的所有部队和机关供应通用物资,它联合了配置于其地区内合成军后勤的所有指挥机关、部队和机构。空军后勤保障区负责航空物资器材的供应,其力量包括: 固定的航空物资器材仓库、运输部队、移动的物资保障部队、机场工程部队和修理机构。为保障来自其他地域的航空兵加强部队和战中的机场机动,空军后勤保障区要建立一定的机动力量。仓库及其分库实现机械化、运输实现集装箱化、后勤保障区编配运输航空兵,可以显著提高其向航空兵基地和部队仓库及时前送物资的能力。空军基地拥有各种人力物力,可以对前线航空兵部队的飞机实施后勤保障、技术保障和某些战斗保障。

增强空军机场网能力。空军后勤保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场网。机场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及其使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航空兵的作战目的能否达成。无论机场的分布,还是机场道面、仓库基地及其配套设施的状况,都说明空军现有机场网的绝大部分不能完全满足武装冲突中有效使用航空兵的要求。因此,向新后勤保障系统过渡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采取措施修理和改造空军的机场。

实施技术改装。为了转而实行区域性基地保障原则,必须根据飞行地面保障器材的相关要求,对后勤机构,首先是航空技术部队和空军基地的有关分队,进行技术改装。后勤部队配备的大部分技术器材尚未实现标准化,功能重复,使用各种各样的补充材料和消耗材料,工作中缺乏自动程序和严格的监督制度,使用工艺性和可维修性低,不能完全适应对现代航空兵实施优质保障的要求。既能在常设的、装备和防护良好的机场,也能在基础设施差的机场保障航空兵作战,是对飞行地面保障器材的基本要求。

固定式和移动式保障器材的相互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器材的模块化解决。模块化的保障器材不但机动性强,而且可以组合成高效的固定保障器材综合体。研制模块化的技术器材,是空军后勤保障领域军事技术政策的优先方向。此种技术器材可以组合成统一的保障器材系统,用于在任何作战条件下向航空兵部队提供全面而优质的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确实保证器材的机动。统一的保障器材系统,既可以单个的固定器材,也可以单个的移动器材装备部队,与此同时,可保证技术器材的统一化和易修性,简化零配件和消耗材料的供应程序,专业人员的培训也更加容易。此外,部队装备统一化的保障器材,还可以使空军的后勤保障系统由分散变为统一,从而有利于向俄联邦武装力量跨部门统一后勤保障系统过渡。

为了给部队装备模块化保障器材,应按计划研制、生产,该计划由国家拨款予以落实。空军制定并经空军总司令批准的《通用飞行器地面维修器材系统发展构想》,是落实该计划的第一步。构想集中了对各种飞行地面保障器材的最新要求,确定了其研制和列装的基本方针和步骤。综合计划的内容应包括飞行地面保障器材模块化系统研制、生产、列装、修理、报废的种类、数量、期限和价格。经验表明,各种飞行地面保障器材的生产如果不从系统的角度考虑,保障系统的技术装备水平就会继续落后于发达国家,造成有限物力和财力的不合理开支。

改进后勤指挥系统。由于后勤机构的编成和完成空军航空兵集团战中后勤保障任务的原则发生了变化,后勤指挥系统也必须加以改进。建立在共同的组织技术原则基础上的后勤指挥系统,体现了空军后勤保障系统的功能特点。现行的编制和技术装备水平,不可能完全满足对空军后勤指挥系统的高要求。研究表明,在做后勤保障决定时,后勤指挥机关要用60%的时间收集和分析有关战役后勤形势的信息,35%~40%的时间用于组织工作;后勤机关和指挥所现行编制和技术装备水平,也不能保证在所要求的期限内全部处理收到的所有战役后勤信息。

据以上情况,可以将后勤指挥机关和指挥所、后勤通信和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从组织和技术两个方面加以区分。组织方面包括改变后勤指挥系统,首先是后勤指挥机关的编成和职能,使之符合空军地区后勤保障系统的编成和结构。

通信系统和自动化综合器材,是任何现代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后勤指挥效率的问题,与通过新技术改善指挥的物质基础——通信系统和自动化综合器材密切相关。直到目前,自动化指挥系统还是通过使最困难但较形式化的工作实现自动化来提高指挥效率。但是,由于后勤指挥的复杂化和自动化指挥系统构成基础的变化,应当将继续发展指挥器材的重点转到新的信息工艺方面。同时,有关人员操作自动化综合器材的方法应当保持连续性。因此,在研制后勤指挥自动化综合器材的同时,需要制造相应的情报保障和程序保障技术器材。显然,只有装备了与俄联邦武装力量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空军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相匹配的现代化指挥系统,高效的空军后勤指挥系统才有可能建立。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5

改革军事指挥体制――建立精干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的军队指挥体制,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更新的重要目标。目前,美、俄、日等国军队的指挥体制,正在从近百年来形成的纵向层次多、横向层面杂的“树状”结构,向扁平式“网状”结构转变,由过去的5个层次减到2~3个层次,以适应指挥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近几年,美军在改革指挥体制方面就接连出台了多项战略性举措:把六大战区司令部之一的大西洋总部改组成为一个职能性司令部即联合部队司令部,专门负责联合部队的组建与训练,以及未来联合作战理论的开发研究;新建了一个战区司令部即北方总部,统一负责北美防御;把原有的战略司令部和航天司令部合并为新的战略司令部,统一负责战略威慑力量和航天力量建设。北约也在伊拉克战争后,着手实施成立5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指挥体制改革。在战略层次,把欧洲盟军司令部和大西洋盟军司令部合并为盟军作战司令部,作为北约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同时增设盟军改革司令部,负责促进和监督军队改革;在战区层次,把5个战区司令部改为2个常设联军司令部和1个常设联军总部,直属盟军作战司令部;在战术层次,把13个作战司令部精简为6个,快速反应部队的组建也在提速。以上各项改革完成后,北约原有的20个军事指挥机构将精简到11个。

近年来,其他国家军队为提高联合作战能力,也纷纷进行指挥体制的调整更新。英国在1996年就成立了常设联合司令部,逐步取消各军种司令部的作战指挥权,现已形成“国防参谋部――常设联合司令部――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三级指挥体制。至去年底,德军已完成全军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组建,指挥层次明显减少。日本参联会在今年初提出,要对现行的参联会和各军种参谋部体制进行改革,设立联合参谋长和联合参谋机构,以便加强三军力量的联合运用。

调整作战部队编成――组建多种作战力量混编的新型部队

世界各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普遍方针,主要是裁减一般部队,增编高技术军兵种部队;改造传统的重、中型部队,建立规模小型化、编成模块化、功能多样化,便于灵活组合、行动快速的战术兵团;按照一体化作战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军兵种界限,组建多种作战力量混合编成的新型部队。

美军为全面实行结构转型,在2002年确定每个战区总部都要尽快组建一支由三军作战力量混编一体的部队及其司令部。该司令部应建立基于共同标准的作战程序、战术系统和技术系统,具有标准化的C4ISR系统,能为常备联合特遣部队以至多国部队提供“通用相关作战图”,并建立一体化的后勤保障系统。美陆军正考虑将重型师逐步改编为规模较小、更具机动能力的“战斗群”,每个“战斗群”约5000人,可从事空降袭击、直升机攻击、武装侦察和后勤支援等战斗任务,既能快速部署,又能与其他军种共同组建新的联合部队。美海军计划组建12支由陆战队两栖戒备大队和驱逐舰或护卫舰编队合编的“远征攻击群”,建成类似于航母战斗群的独立作战单位。目前,美太平洋舰队就已组建了“佩勒利乌”号“远征攻击群”。美空军在2000年已完成组建10支航空航天远征部队的基础上,又提出按照任务组建太空与C4ISR特遣部队、全球打击特遣部队、全球反应特遣部队、本土安全特遣部队、全球机动特遣部队和核反应特遣部队等6支特遣部队的构想。

在调整作战部队编成方面,俄军近期的重点是组建便于快速机动的作战力量,计划成立若干试验性部队,主要是组建适于运输航空兵投送的轻型兵团,各个兵团在2~3个战略方向上分别建有基地,预储重型装备和必要物资;执行军事行动任务时,人员和轻型装备通过空中机动输送,快速形成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最近,俄军还准备以空降兵为基础,组建新型多用途机动力量。日军根据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要求,正在将陆军的13个师2个旅改编成9个师6个旅,以实现一线作战部队小型化、多能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在组建信息安全部队、陆军新编系统防护技术队,以加强信息防护能力。法国是世界上较早着手数字化部队建设的国家之一,他们正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支人数更少的部队拥有更快的反应能力和更大的杀伤力。印军则通过研究美军特种部队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和表现,制定了组建编制精干、机动性强、直接受命于战场最高指挥官的新型特种部队计划。

优化官兵等比例关系――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军队结构调整改革中,各国军队普遍重视合理配置官兵比例、军人与文职人员比例、现役人员与预备役人员比例等大的结构关系。比如,美军总员额现为340万人,现役军人不到140万,预备役和文职人员合计约200万。其中,预备役官兵127万人,与现役军人之比接近1∶1,文职人员约65万人,与现役军人之比约为1∶2。这样的比例结构,既有利于现役部队精干化,又能基本保证战时的兵力需求。最近,美国国防部还准备把以往由30万名官兵所承担的军事后勤和行政管理工作交给文职人员,以便提高效率,节约军费,使作战力量更加精干。目前,发达国家军队还普遍按照“官少兵多”原则,努力优化官兵比例。美、日、英、印、法五国军队的官兵比例,分别为1∶5.3、1∶5.5、1∶5.6、1∶8、1∶11.3,除大量雇用文职人员和扩大预备役部队外,主要从编制上减少军官职位,不设或少设平行机关等。

更新保障体制――在一体化和社会化上做文章

三军保障一体化和尽量扩大社会化保障范围,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目前通行的做法。

在后勤保障一体化方面,主要是建立高层次的中央联勤机构。美军设立的国防后勤局、国防财会局、国防给养局和军事运输司令部等,都属于国防部长领导下各有专业性分工的三军联勤机构,统一负责全军相关的后勤保障。2000~2001年,俄军确立了向一体化联勤体制转变的后勤改革目标,准备撤销各个平行部门中业务重叠的后勤机构,按照区域统供原则,对各主要部门的仓储、运输、医疗和其它基础设施进行合并重组,并将组建全国武装力量统一的后勤保障委员会。英国在1999年4月成立了跨军种的国防后勤部,结束了三军后勤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军费开支大为节约。英军的目标是力争在2005年之前,将后勤保障成本降低20%。

在社会化保障方面,一些国家主要是将商业经营方式引入后勤,达到节约经费和提高效率的双重目的。美军强调广泛利用商业信息技术,采用商业标准和规程制造电子产品,以降低成本。近年来,美国防部对2.8万件军用标准逐件审查,有些已被取消、修改或用民用标准取代,有些则由指令性文件变为指导性文件;决定将非核心支援活动交由私营公司承担,使部队集中精力于作战和训练等中心活动。到2000年,美国防部能源供应等辅系统已全部私营化,陆军计划将21万多个会计、法律咨询、维修保养和通信等方面的职位转交私营公司。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私人承包商派遣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专家即“企业战士”前往战区,负责运行通讯系统、修理直升飞机、安装武器系统等工作。据估计,几百家公司派遣了大约2万名员工参战。日军几乎全部军用装备物资都由民用企业生产,武器装备维修、驻地勤务也都在逐步交由地方企业和公司负责,后勤保障社会化程度甚至高于美军。

重组领率机关――增强宏观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为使高层领率机关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并保证军队整体转型的顺利实施,多数国家强调,重组军队结构,必须改革军队高层组织机构,建立精干、高效、经济的领率机关。为此,他们普遍采取减少职能部门数量、撤并职能重复机构,增设新的职能机构,或转变原有职能机构的性质等方法,以增强领率机关的宏观领导能力。比如,美国防部为加强对军队转型的统一筹划,成立了军队转型办公室;鉴于情报战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专门增设了一个统管全军各情报机构,并负责与中央情报局等政府情报机构协调合作的副国防部长办公室(该办公室编制约100人,分成预警与准备、作战人员支援、反间谍活动以及项目与资源等4个部门);为推进美军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将C3I助理国防部长改为NII(网络与信息一体化)助理国防部长,明确规定这一编制职位为全军首席信息官,统管整个军队的信息化建设。日本防卫厅为理顺信息管理体制,成立了官房信息通信课,统一掌管防卫厅所有与信息通信有关业务的计划、立案、协调等业务。德国新成立了联邦国防军信息技术局,明确该局的职责是统一审定全军的信息技术建设项目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潮中,各主要国家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具体情况和措施虽有所不同,但改革的态度和力度是一致和坚决的,在一些基本的方法上带有普遍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更新观念在先。世界发达国家军队普遍认为,要使体制编制改革步向深入,转变观念是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如美军许多新军事变革的倡导者就强调:如果你希望改变像美军这样庞大的机构,不可能缺少的第一步是先改变人的思想。

二是搞好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是指国家和军队高层对调整改革的目标、方针、措施、步骤及组织保障等问题进行的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

三是注意积极稳妥推进。美、英、法、德等国都强调,军队裁减要逐步进行,不强求一步到位;部队规模要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不是越少越好;兼顾近期需求与长远挑战,保持改革与稳定的平衡;通过招募、保留、训练和装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员,制定适当的部队轮换节奏以保持相应的战备水平;在科技研发上保持稳定的投入,缩短新理论与新武器装备用于部队的周期等。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6

根据《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规定,以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着眼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通过军训,培养参训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二、军训目标:

1、通过近一个星期的艰苦训练,强健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与军人般严守纪律的好习惯。 2、利用军事训练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国防教育、法制教育、行规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爱国爱校情感,规范自身行为,使其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3、通过军训期间的集体生活,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形成良性的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氛围。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机构:

总指挥:季建波 副总指挥:王顺联、余玲微

成 员:叶文俊、唐海琼、杨张欢、金成武、徐炯敏、李永道、

周长河、徐时良、陈建平、金优胜、李忠建、王良兵、

陈 骁、生活指导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办公室主任:余玲微(兼)

办公室下设七个工作小组:

①策划编排组:

组长:唐海琼 组员:周长河、李忠建、王良兵、陈骁。 ②宣传报道组:

组长:徐时良 组员:金成武 胡飞跃 潘胜鹏、张杰、

汪建芬、包海帆、郑建芬、董忠贤。

③学习生活指导组:

组长:叶文俊 组员:谢益纯、徐时芳、林克、郑凯、各班主任。

④住宿生活指导组:

组长:李永道 组员:各生活指导师

⑤后勤保障组:

组长:徐炯敏 组员:林侠、戴瑞宗、邹立定、李秀虎、张志宇。

⑥安全保障组:

组长:叶明华 组员:金 武、瓯北中心医院医生一人、

外聘放痧人员一人

⑦考勤考核统计组:

组长:金优胜 组员:杨张欢、陈建平、各班考勤员

2、工作人员职责:

(1)军训设立办公室,主要负责有关对军训的具体事务的处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与县人武部联系并商讨军训的具体工作安排、布置并设计军训工作的各组织机构、策划军训课程及活动内容、协调每一项目的工作、处理军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等。

(2)策划编排组:主要工作内容有:负责高三、高二学生分班、高一新生的报到登记工作、对参加军训的新生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队、住宿生进行编队、迟到队员插队调度、军训活动的组织开展等工作。

(3)宣传报道组:全面负责军训期间校园布置、标语张贴、摄影摄像、军训特刊、校园广播等相关宣传工作。宣传工作主要人员分工如下:

徐时良老师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的策划,落实校园环境的布置和宣传标语的张贴等,并协调各宣传队之间的工作,同时负责宣传方面的评优评先工作。

金成武老师负责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相关资料的收集及开展工作。

胡飞跃 潘胜鹏、张杰三位老师主要负责学校军训工作的有关队员宣传小团体的建设工作及对军训快报等的文字编辑等工作。包括:成立各班级通讯员,收集并整理军训稿件,定期刊出军训快讯、组织军训校广播队并每天进行定时的播音工作等。

汪建芬负责摄像,包海帆负责摄影,郑建芬负责广播,董忠贤负责油印。

(4)学习生活指导组:具体负责队员的思想政冶、生活指导及帮训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军训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校史教育、行规教育等;做好各连队的集体化建设,组织各连队组织机构,确定每连队的通讯员、生活委员;关心学生在生活及军训等工作、严格要求队员的作息时间、训练前整队、训练中跟队、训练后集队,全力配合教官和政教处作好学生的军训与生活上的工作。

(5)住宿生活指导组:主要负责军训期间学生住宿安排、住宿生活指导等工作。

(6)后勤保障组是军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后勤保障组的主要工作包括:做好军训收费工作、休息住宿场地安排工作、开训典礼及结训典礼场地布置工作、教官日常生活的安排工作、教官膳食安排工作、每天的防暑药品、茶水安排及管理工作和新生的生活保健工作、联系瓯北中心医院医生工作等。

(7)安全保健组:全面负责安全保健方面的监督检查及突发事故的处理工作。主要职责有:医疗咨询、身体保健、安全防范预案制定、安全防范工作等。

(8)考勤考核统计组:对军训工作人员每天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考勤登记签到、签退的工作及在岗考勤,对各种考核的数据进行统计评比及军训评优工作、学分认定工作。

3、 军训团机构:

团长:谢时平

高三段:总政治辅导员:李忠建

一营: 营长:军事教官1人

一连(高三1):连长:军事教官1人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

二连(高三2):连长:军事教官1人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

三连(高三3): 连长:军事教官1人 政治辅导员:班主任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军需社会化;战时动员体系;基本原则

1 建立军需社会化战时动员体系的必要性

1.1 顺应信息技术战争对军需保障需求的必然选择

军需保障在现代信息技术战争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在社会化保障力量大量应用于后勤保障的今天,战时单靠部队自身军需保障力量组织保障的路子已难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必须走动员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的路子。但是,部队社会化保障力量的平战时运用存在矛盾,平时相对松散的管理机制与战时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存在矛盾,平时依托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自由缓慢与战时保障能量的瞬时聚集释放存在矛盾,地方人员的利益追求最大化与战时保障军队作战的危险性存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依靠建立高效的战时动员机制,以及相关法规的协调与规范。

1.2 确保军需保障社会化改革继续推进的需要

在现有改革成效的基础上,部队在改不改、怎么改、在多大范围改,依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顾虑,从而使改革难以迈出实质性步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确保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在战时能否快速高效的转化并满足战时军队后勤保障的需求便是主要疑虑之一。也就是说,只有以精干高效的战时动员机制做保证,军需社会化保障改革才能推广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的利用具有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平时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在战时必须动员转化才能成为战时的军需保障力量,而要达到顺利而快速的这种转化,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为其提供保证。

1.3 国家经济动员在内容上没有涵盖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建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但国家的经济动员没有完全涵盖地方力量,更没有涵盖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这一特殊的地方力量。既然F行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没有涵盖后勤保障社会化,那么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的战时动员机构为了在战时能够将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能够快速、高效、顺利地动员起来,成为战时动员力量,就必须建立专门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机制。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包括了饮食社会保障力量,被服装具社会保障力量,商业服务社会保障力量,军需装备生产与维修社会力量等的动员。无论是平时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的动员准备,还是战时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的动员实施,如果没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法律制度作保证,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1.4 信息技术条件下作战的军需社会化保障战时动员机制

未来信息技术条件下作战,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难以预料,军需保障重心、保障重点也将会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而时时变化。这就要求军需保障系统必须根据战场情况的变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应急机动保障工作,提高保障的时效性,在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满足未来战争对军需保障的需求。这就要求国防动员机制建设更加完备、更加全面,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形成稳定的机制。在组织领导上,要求高度集中统一,减少条块分割,加强综合协调,确保整个国防动员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实施;在机构设置上,要求精干高效,职权和责任相一致,确保平战快速转换;在法规计划上,要求建立配套的法规体系,实现基本法规和专项法规相互衔接,综合规划和专业计划紧密结合,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展开动员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动员准备。海湾战争中, 美军后勤保障战时动员机制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整个战争中动员了73 家公司为部队供应食品、服装和药品;全国1/3的民用企业突击生产沙漠地区急需的后勤装备和军需物资,总价值近300亿美元;9000多名承包商雇佣人员、5000多名文职人员为部队提供直接保障,26家承包商承担了大多数装备技术维修工作。在伊拉克战争中,尽管战争规模有限,美军仍依法征用了35个客运和货运航空公司的远程运输机近650架,租用本土大型商船50余艘、国外8艘,输送了大量的后勤物资,不计其数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剃须刀、创可贴等,对赢得战争胜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实践表明,科学完善的社会力量动员机制,是战时确保后勤保障顺利进行的有利手段;建立科学完善的军需社会化保障战时动员机制,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机制越健全、越精干、越高效,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转化为战争军需保障能力的速度就越快、越充分,获得战争胜利的机会和把握就越大。

2 建立军需社会化保障战时动员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机制,必须以军事思想、邓小平国防建设理论、、、关于国防建设的论述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提高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效率和军队作战军需保障能力为根本目的,贯彻平战结合、军政结合、军民兼容的方针,全面加强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组织体系及法律制度建设,加速建成精干、高效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机制。建立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机制,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2.1 精干高效与实虚结合

和平时期,为了既保证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准备工作的落实,又不影响正常的军需保障活动,又不浪费国家的资源,对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机构的设置,应坚持精干高效、虚实结合的原则。精干高效要求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机构要层次分明,程序简化、人员精干。虚实结合,就是NJ军区后勤社会化保障办公室和各级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的组织协调机构,可实设精干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机构,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工作。同时军地各级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的底层相关机构,可虚设由相关部门兼职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机构。

2.2 责权明确与负有权威

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集团军后勤保障部门,又涉及到地方各个层次的政府机关,同时又涉及社会各类不同的企业、集团甚至公民,这种参与面众多,涉及范围广泛的工作,如果没有高度的权威就难以实施,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战时动员的统一筹划和指挥调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应在国家机关和军队中设立具有很高权威的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机构,平时负责统一计划、部署、安排、监督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动员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战时负责军需社会化保障力量的顺利动员,使其能够满足作战军需保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裕万,谢守和,张宗凡. 武警应急可持续军需保障力量优化分析[J]. 网络财富. 2009(07)

[2] 杨德云.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军需保障探要[J]. 军事经济研究. 2008(08)

[3] 宋忠平,张月顺. 着眼打赢 立足创新 做好军需保障准备[J]. 军事经济研究. 2006(05)

[4] 宋忠平. 适应登陆作战特点 做好军需保障准备[J]. 军事经济研究. 2002(09)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8

一、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大力推进一体化的联勤体制建设

未来信息化战争是诸军兵种整体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系统效能的较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必须改革现行后勤体制,超越军兵种界限,加强军事供应链管理,不断提高后勤保障一体化程度。我军后勤保障体制经过联勤改革虽有所改善,但“小而全”的低效状况尚存,耦合机能较差,一体化程度偏低,军事供应链保障环节过多,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的战区联勤仍属联勤的初级阶段。未来几年要把战区联勤推进到联勤高级阶段,彻底打破军兵种分勤、通专用分供的界限,跳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原有模式,减少后勤保障层次,扩大联勤范围,增强联勤力度,建立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度一体化的联合保障。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不论实现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三军一体化,其后勤资源最多只能做到在军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要实现在全国、全军范围的最优配置,必须加强军事供应链的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实现三军一体、通专一体、统管共用、两线合一的“大联勤”保障体制。

在保障层次上,减少保障机构中间层次,缩减军事供应链的保障环节,改变单一军种为主导和局部区域为基础的格局,使三军部队在联勤机构下处于平等地位,在体制设置上体现联勤部门与三军部队“等距等同”,同等距离,同等对待,使其真正属于三军、面向三军、服务三军、保障三军。纵向上整合战术后勤、战役后勤、战略后勤等军事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横向上综合物资供应(包括军用物资的设计与研制、采购、储存、配送、处置等)、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保障职能,使整个军事供应链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一致和无缝运作,实现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力量由橄榄型结构向哑铃型结构的转变,促进军事供应链上的所有后勤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切实加强模块化的联勤保障力量建设

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编制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军队整体规模压缩,后勤摊子越来越小,联勤保障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将日显突出。联勤保障力量是联勤保障的基础,也是军事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直接为作战部队提供末端联勤保障。联勤保障力量未来将逐步向规模小型化、编制合成化、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模块化编组为基本思路,改革联勤保障力量的编成,使后勤基本保障力量成为由若干能够独立完成规定功能、又彼此紧密联系的联勤保障单元组成的有机整体。战时可根据作战需要,灵活运用,按需组合,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对部队实施快速、高效的保障,实现“数量型”向“速度型”的转变,达到保障效益与保障效率的动态均衡。这种“模块式”编组方法,能分能合,分合自如,可使联勤保障力量的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整条军事供应链的流畅无阻。可根据被保障部队的实际规模、作战任务等因素,灵活地增减联勤保障部队,又可对联勤保障力量灵活“拆卸”,按需“组装”。这种抽组联勤保障力量的方法,既大大提高了联勤保障能力,又能在后勤总人数不增加的情况下,对作战部队实施机动灵活的联勤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总体保障效益。

三、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快功能完备的军事物流基地建设

过去“山、散、洞”的仓库布局和三军自成体系的储备格局,使军用物资储备过于分散,反应速度慢,不适应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快速支援的需要。总体布局上,北多南少,在主要战略方向上,一线少,二线弱,三线远。分布点散,面大,重点不突出。陆、海、空三军自成体系,各兵种军事供应链之间杂乱无序。各类仓库重复建设,有些地域内相距不远却有多个同类仓库,而少数地域又出现了空白,造成平时远距离保障,战时没有牢固的后方依托,军用物资储备总体布局极不合理,更不符合军事供应链整体优化的要求。为满足部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物资需求,并考虑军用物资保障的规模效益,需要对现有军事供应链上的军用物资储备系统进行改造,以为部队提供“送货上门”式的配送服务为目标,将一些综合条件较好、对部队作战具有较大影响的联勤分部仓库和运输部队进行“组合”,改造为军事物流基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其改造为大型的军事物流中心,所集中的军用物资具有种类全、数量多和面向三军的特点;二是对原有保障范围进行延伸,使之不仅包括仓储、运输和物流信息交换功能,还可进行订单处理、自动补货、选择运载工具、库存物资管理、军用物资分拣、包装与贴标签、军用物资组配、出货输送等增值作业。军事物流基地是面向全军实施全方位后勤支援的战略拳头力量,是军事供应链上承前启后的中心环节,在现代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军事物流基地不仅能充分体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而且有利于精简战役后勤力量,简化军事供应链流程。通过加强军事物流基地建设,才能建立总量充足、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军用物资储备。推进军用物资保障实体由力量型向速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从而提升军事供应链整体保障效益,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四、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合理确立军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核心业务

军队物资供应部门成为整个链条的核心,意即对军事供应链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监管和优化,实现供应流程规范化、保障效益最大化。将非核心业务合理外包,集中精力发展本部门的核心能力。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弥补军用物资供应部门本身资源不足的劣势,有效降低军用物资供应成本、提高军用物资供应的服务质量,并降低军队物资供应的市场风险,增强军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抗风险能力。

军用物资供应部门要着重加强两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是军用物资供应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即准确把握部队用户实际需求,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资料库、军用物资信息库、物流资源信息库、军队采购专家库建设,充分收集整条供应链中包括从军用物资供应商到部队用户的所有军用物资供应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确保军事供应链信息畅通。另一方面是军事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对军用物资供应部门所属官兵的管理,力

求保质保量、按时按需地完成各项军用物资供应任务;二要加强军队物流资源、后勤部队、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商、运输资源、仓储资源等各种军地资源的整合调控能力,将军队小后勤与社会大后勤有机结合,形成综合保障能力。

五、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努力实施规范高效的战略采购管理

战略采购管理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军用物资采购是军事供应链的初始环节,事关军事供应链管理全局。军队物资战略采购在政策制定上涉及到政府部门和军队司、政、后、装四大系统;在业务关系上涉及到财务、军需物油、营房、卫生等业务部门;在制度落实上,涉及总部机关、各大单位和部队用户,操作起来极为复杂。采购法规的制定、采购目录的拟制、采购活动的职能划分、采购关系的协调等工作,都需要军队内部供应链上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应努力借鉴地方或外军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重新审视军用物资采购,不断改进军用物资采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施军用物资战略采购,增强军事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军用物资战略采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军用物资采购行为,在充分了解军用物资供应商资源、全面把握部队用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子采购手段,由需求单位编报物资采购预算和计划,财务部门审核预算计划,物资供应部门组织采购计划汇总下达,物资采购机构组织实施采购,物资采购机构和需求单位共同组织质量验收,财务部门最终实施资金集中支付,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和谐的军队内部供应链协作关系。

军用物资战略采购坚持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集中采购比例较高。军用物资战略采购针对传统采购模式下所采购的军用物资的质量、规格、品牌等不统一,良莠不齐,随意性大等问题,要求建立较为科学实用的军用物资战略采购目录,再由专业过硬的军队采购队伍,按照规范的军用物资战略采购程序,从全军统一的军用物资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备选供应商,实施以邀请招标为主的采购方式,最终实现提高军用物资采购整体效益、降低军用物资采购总成本的根本目标。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强规范化的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

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确定军用物资供应商之前,要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与综合考核。军队物资供应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包括质量、价格、前置期、配送能力、合同完成率、售后服务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军用物资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对军用物资供应商的动态监控,并根据军用物资供应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军用物资供应商。要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必须与军用物资供应商建立和谐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供需双方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完善的军事供应链信息网络把部队用户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使军用物资在规格、数量、质量、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上更能满足部队用户的需求。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应及时将所需军用物资的质量变化、技术升级、设计改变、需求变更等新要求告知供应商,以利于军用物资供应商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满足部队用户要求。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应经常与军用物资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互访,强化协调,充分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此基础上适时对军用物资供应商进行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及商誉激励等,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全面把握实时准确的部队用户需求

军事供应链上的物资供应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应进行科学的需求预测,力求澄清军事供应链各保障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需求迷雾”,实时、准确、透明地获取部队用户需求信息。但预测结果所包含的误差会直接影响军用物资供应各项决策。就军用物资供应需求而言,平时需求和战时需求截然不同。平时军用物资需求较为稳定,而且往往与训练任务和训练强度相关,因此可以根据部队用户需求的历史数据和训练计划比较准确地预测平时军用物资需求;而对于战时军用物资供应需求而言,不确定因素空前增多,对军用物资需求预测难度增大,预测精细程度降低。在战争或突发紧急情况的爆发初期,对物资的消耗往往成爆炸性增长。根据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通过人机交互的作战模拟,是实现对战时部队用户需求预测的可行手段;基于作战模拟的结果,预置战略物资储备和物资生产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战争初期的物资消耗高峰。在军事供应链上后勤需求和后勤资源均不透明、信息难以共享的条件下,这种误差在军事供应链各保障环节所构成的链条不断传递、不断累积、不断扩增,最后反映到军用物资供应部门中的军用物资需求信息与作战部队实际需求相差很大,“牛鞭效应”凸显,严重影响了军用物资供应活动的有效程度。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除依赖于全资产可视性的后勤信息系统以外,主要就是对作战部队用户军用物资实时需求的准确预测,以代替战前的计划或战中的申请。海湾战争中,由于缺乏对作战需求的精确预测,不能及时掌握作战部队的需求变化,美陆军基本上沿用传统“以防万一”保障模式,为了100小时的地面进攻,储备了足够60至100天使用的弹药。结果跨洋运到战区的4万多个物资集装箱,有一半没有用上。战后运回国内的备用物资价值高达27亿美元,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提高保障效能。

预见性是军事供应链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军用物资供应人员能把军队总需求分解成部队用户的具体需求,就可以利用军事供应链上的动态配送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以及对各种后勤资源的实际控制来对大宗军用物资进行分拨与再配置,空运给特定作战部队。

21世纪依靠武器装备诊断系统和各种需求预测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完全有能力快速查明作战部队的物资装备的补给状况,从而准确预测其后勤需求。此外,为了准确预测部队用户的实际需求,还特别强调军用物资供应人员需要积极地介入战斗人员的作战计划工作。实时在线的作战模拟能把预测的装备状况同这些装备所面临的任务要求加以严格的详细对照,从而使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对部队用户军用物资需求的预测更加精确,实现军事供应链上需求透明的目标。

八、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有效管理动态有序的军事供应链条

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用物资供应并非只是增加军事供应链中的物流量,也不仅仅是改善一下军事供应链的运行速度,而是代表一种全新的军用物资供应模式。传统的军用物资供应依靠的是部队战略、战役、战术三级储备,库存物资数量多、周期长、损耗大,机动

保障能力不强。而实行集成化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用物资供应将以有效管理动态的有序物流取代静态的库存物资,以物流速度取代物资数量,即以配送“管线”代替实体仓库。军事供应链管理力求在整条军事供应链上更多地使用各种军地运输力量,全力缩减军用物资的在库时间,大幅提高军用物资的供应速度,它是新军事后勤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军事供应链管理是加强军用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的一个全新方法,它主要依赖物流速度而非物资数量,以动态的军事物流代替静态的物资储备。而缩减军用物资库存量的关键是军事供应链上库存物资的有序流动。

九、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透明可视的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强军事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基于军事供应链的高度集成、充分透明的后勤信息系统。现代信息化战争物资消耗巨大,品种结构复杂,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准确、高效的军用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对作战部队实施不间断物资保障。美陆军后勤部门开发了一系列标准系统软件,如:供陆军总部一级各后勤业务部门使用的物资管理标准系统,供战区和军两级后勤业务部门使用的陆军标准中间级补给系统,供师级后勤部门使用的直接保障单位标准补给系统等,各级部门的标准系统软件间都有标准接口,上级部门可实时掌握下级部门物资供应的有关信息,从而便于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进行物资补给、装备维修、交通运输和物资管理等后勤保障的综合管理工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物资补给自动化系统、交通运输调度自动化系统、武器装备维修自动诊断系统等后勤信息系统已在实战保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负责军用物资筹措、运输、储存、配送、供应整条军事供应链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也经受了考验。这些系统储有各作战部队的所在位置、各种装备物资的供应商、所在地点、所需运力、运力位置和运输路线等信息数据,并可根据运输的优先顺序、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要求,自动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及运载工具,由后勤指挥机构给有关后勤保障部队下达运输任务,通过空中预警机和卫星进行实时监控,对作战部队实施适时、适地、适量、质优的物资补给。

我军应借鉴美军建设信息化后勤的经验,加快基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在建立《军用物资数据库》、《军用物资供应商数据库》、《军事仓储资源数据库》、《军事运输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军用物资编码体系,充分利用射频技术、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实现在库、在途、周转等全部军用物资的可视化,使后勤管理人员全程实时掌握补给物资的型号、数量、位置、承运工具和运输单位等,从而达到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现有的军用物资,对作战部队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保障。基于军事供应链的后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将大大减少物资库存和积压浪费,降低军事物流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全文完)

上一篇:高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林业后勤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