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管理

时间:2022-05-31 04:17:13

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消毒灭菌系统中的核心部门,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科室,也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重要保障。

人员管理

更新观念:首先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一个职工都养成良好的为临床服务的意识,做到临床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一切为了临床,只有临床满意了,工作才能符合要求。同时培养职工的慎独精神,每时每刻认真的对待工作。用心的对待每1把器械,每1个包,使消毒供应中心出来的每1把器械,每1个无菌包,100%符合要求。

人员培训:选派骨干护士外出参加省市举办的学习班,回来后对所学知识利用PPT的形势进行授课,做到一人学家收益,资源共享。利用科内护士会议组织科内护士学习相关的行业标准及规范,并组织科内护士每个月1次的相关知识考试。

制度落实

制定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应急预案,各岗位工作流程,各种设备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张贴上墙,每一个设备处都张贴设备使用说明书、注意事项、及操作流程。并利用每周5护士会议组织学习,每个月考核1次,使人人过关。

下收下送

病区器械:消毒供应中心事先为各科室准备2个下收密封箱,1个下送密封箱,并且分色。每天集中下收、下送1次,每天中午13∶ 00时开始,由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人带上干净的下收箱到各科室更换下收密封箱。由科室事先点好数字,放入交换单,然后由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两人以上在去污区核对点数,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由次日晨根据下收单,发放各科室无菌物品,由供应中心的护士及工人一起下送至各科室,进行核对签字。

手术室器械:手术室的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的配送人员于每天早晨7:00时及中午13:00时收取,使用专用的密封箱,每包器械1个专用的密封箱,由手术室人员洗去污渍和血迹,根据包装顺序摆放整齐。由供应中心的人员在去污区进行清点核对,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手术室下收箱按规定处理后由配送人员送至手术室备用。灭菌后的无菌物品由专人,使用专用密闭的下送车,经过专用通道送至手术室,下送车根据规定处理。存放在无菌发放间洁车存放处。

质量控制

清洗质量:严把清洗质量关,首先必须使用专用清洁剂,清洁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视器械的污染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①一般感染器械:给予初洗,挑出需要除锈的器械集中进行处理,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及不同类型选择清洗机清洗、超声清洗机清洗、或手洗、管腔类器械使用高压水枪清洗,高压气枪干燥处理,然后再进入清洗机进一步清洗。对于污染严重的器械给予多酶溶液浸泡5分钟然后手洗,再机洗:需要手洗的器械,做好初洗、酶洗、漂洗、、干燥柜干燥等处理。清洗时注意多酶溶液的浓度温度,以及液的浓度及时间。清洗机清洗时注意观察,初洗的时间温度、多酶液的数量,酶洗的温度及时间,一漂、二漂的温度及时间、剂的数量、热漂的时间及温度、干燥的时间及温度并保存打印记录6个月。②特殊感染器械:被朊毒体、气性坏疽污染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使用单独的容器回收,被朊毒体污染的器械,应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容液内浸泡60分钟,再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处理,气性坏疽污染的器械,应使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2000mg/L浸泡30~45分钟,有明显污染时应使用含氯消毒剂5000~10000mg/L浸泡60分钟以后按照标准处理。③加强职业防护:去污区的工作人员、每天必须带口罩、帽子、带双层手套,更换专用面罩、罩袍及专用防水鞋,必要时带护目镜、污染区必须备冲眼装置。所有使用过的防护用品每天清洗消毒处理。④加强清洗质量的检查,不合格的器械退回去污区重新清洗,每个月定期抽查3~5个待灭菌包的清洗质量,并且用记录。

包装质量:包装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包装材料的质量,所有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布类包装材料一用一洗,除4周有缝线外,其他部位均不可有缝线。对使用周期比较长的器械,为了保证器械的使用寿命,使用纸塑、纸袋等密封包装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无纺布应采用双层包装。管腔类物品应盘绕放置,保持管腔通畅;精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保护措施。在高度危险性器械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植入性器械每包放置爬行卡。所有待灭菌包包外黏贴灭菌指示胶带,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姓名或编号、锅次、锅号。为了保证灭菌效果,应严格控制灭菌包的重量,对超重的器械包给予分解及拆分包装。使器械包的重量不超过7kg,敷料包的重量不超过5kg。

灭菌物品的装载:灭菌包之间应留有间隙,利于灭菌介质的穿透,宜将同类材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同一批次进行灭菌,材质不相同时,纺织品应放置于上层竖放,金属器械类应放置于下层,手术器械包、应平放;盘、盆、碗类物品应斜放,包内容器开口朝向一致,底部无孔的器皿类物品应倒放或侧放;纸袋、纸塑应侧放。

无菌物品的贮存与发放:有专人管理,灭菌后的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区,无菌物品存放架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物品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无菌物品的贮存温湿适宜,温度宜18~22℃、湿度35%~60%按顺序摆放,摆放以后尽量少搬动,以减少无菌包再次污染的机会。做到先入先出的原则,发放无菌物品时再次核对,确保无菌物品的有效性,确保到临床的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灭菌器的监测

每天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符合要求方可进行灭菌处理。将B-D灭菌的参数打印记录贴于B-D监测的背面,B-D试验结果应保存3年。物理监测:每次灭菌时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132+3℃以内,时间≥4分钟。并且每锅做化学监测,结果保存3年。生物监测每周1次,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应每批次进行快速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通知相关科室使用。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卫生厅《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选编.2009.

上一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篇:高专中医学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