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1 19:07:08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1

“15年前,省医处于自身发展‘磨合期’,15年后,省医的帮扶足迹遍布贵州各地,医联体建设使得受援医院的管理水平、服务能力、技术水平整体提升,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贵州省人民医院院长孙兆林今年2月在医联体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发言时的总结。

“省医的医疗专家来给我看病,我真是太感动了。以前生病总要往省城跑,现在有了远程会诊,看病方便多了。”贵州省赫章县双坪乡病患金华平(化名)告诉记者。

通过医院的远程会诊室对医联体单位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是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医疗专家每天都要做的工作。这一举措不仅为病患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锻炼了基层医院的医生诊断水平,提高了医疗技能。

创新实现发展

发展反哺基层

15年倾情帮扶,24家医联体成员单位,这是贵州省人民医院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省委、省政府交上的答卷。

作为贵州省三级甲等公立医院,200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面对一系列发展难题的同时,医院没有忘记自身的公益性定位,在“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工作中,不仅派遣专家前往基层医院参与科室管理与医疗,更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提升受援医院的整体实力上。

2002年,医院借助“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平台,先后与威宁、赫章、丹寨、黄平等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协议。根据对口医院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制定出适合医院发展的激励人才机制,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

同时,充分发挥省级龙头医院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以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用发展反哺基层”的模式,积极帮扶,带动基层医院共同发展。经帮扶后,所有受援县医院均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其中威宁自治县医院还进入“三级”医院行列。

2013年,旨在提高服务效能,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诊疗模式的“医联体”质量管理模式提出,贵州省人民医院按照“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理念,对受援医院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实现病历、检验、远程会诊平台的“同质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受援医院的医疗水平、科研教学水平、群众满意度。

倾情帮扶促发展

突破“瓶颈”助提升

毕节市人民医院是贵州省人民医院最早帮扶指导的医院之一,双方2003年就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2013年,医联体平台思路形成后,贵州省人民医院对制约毕节市人民医院建设发展的“瓶颈”科室进行深入调研,逐步攻克。

“15年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无私帮扶下,我们医院的学科建设、医疗水平、医院管理成绩迅速提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办主任鲁懿说。

通过合作帮扶,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标准化新生儿科PICU、呼吸内科RICU、儿童重症医学科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市内急危重症患者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同时,区域检验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全市标准化检验实验室;学科重组取得突破,妇科、产科独立建科,新组建脊柱外科、儿童重症医学科,分科更加专业化;自主完成室间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缝闭及结扎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瓣膜病换瓣及等心脏手术,成功运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眼科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等;脑部内镜、心脏介入,鼻内窥镜治疗、腹腔镜微创、消化内镜下治疗、关节镜下治疗日趋成熟,标志着毕节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技术向“微创、高效、创伤小”方向全面迈进。

结合自身需求,贵州省人民医院还确定了重点帮扶学科,采取“长短新结合”的形式,帮扶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范化专科建设。“长”即帮扶专家长期驻扎;“短”即根据实际,定期组织专家、博士到帮扶医院相关科室开展会诊、查房、手术示教、业务讲座等;“新”即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帮扶医院“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

派出一支队伍

带好一所医院

“感谢省医对我们医院在人员培训、实地帮扶、学科细化等方面的帮助,通过医联体合作,我们的医生、护士能去省医学习进修,将好的技术、服务带回来,让偏远地区的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赫章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吴春焰说。

2003年3月12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始对赫章县人民医院实施对口帮扶。本着“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工作思路,贵州省人民医院每次选派医疗专家,都是按照赫章县人民医院上年末提出的急需帮扶专业需求计划确定。

对口帮扶期间,贵州省人民医院每年均派出专家医疗队到赫章县人民医院开展学科和科室建设规划、技术带教、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一系列支援工作,14年累计派出医疗专家60名,通过临床带教等多种方式,为赫章县人民医院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医务人员,切实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强了帮扶医院的自身发展能力。

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赫章县人民医院的科室设置从2003年的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增加到2016年的22个,在去年新建立神经内科、新生儿科、急诊ICU、泌尿外科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增了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科,肾内科目前共接诊病人住院治疗90余人次,开展血液透析700余人次,高压氧治疗病人400余人次。

在派驻医疗队专家的积极带动和帮助下,赫章县人民医院拟定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开展了适宜的新技术、新业务。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治疗等特色专科创建后,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遣专家帮助血液透析室进一步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建立肾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室,带动了医院专业技术的发展。

一对一对口

“个性化”帮扶

2016年,根据贵州省卫生计生委、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军区后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贵州省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贵州省人民医院将医联体辐射到贵州最为边远的地方,与望谟县人民医院沟通,制定对口帮扶计划,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以“项目管理”为思路,为受援医院定制“个性化”帮扶计划。

按照通过一对一对口帮扶,每年为受援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的总体目标要求,贵州省人民医院以“项目的组织管理”为改进思路,派出由口腔外科、放射科、儿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五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到望谟县人民医院开展了门诊急诊坐诊、手术示教、新技术新项目、院内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帮扶项目。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2

(2018年12月31日)

 

2018年,医院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实施《中医药法》,不断深化医疗改革,进一步强化行业作风,夯实内涵建设,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现将全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围绕中心,着力完成重点工作

(一)完成了医疗业务指标。全年总收入1.4亿元,其中医疗业务收入1.3亿元,较去年增长比例9.3 % ;全年门急诊量12万人次,收住院病人2万人。年末净资产较去年增长12.5%; 资产负债率58.8%;医占比38.22%,药品比率为31.8%,卫材比19.55%。。

(二)推进了三级医院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对医院进行的三级中医医院现场评估。省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同意将...中医医院设置为三级中医医院的批复(..中医药函【2018】...号)。目前,全院三级中医医院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三)提高了医疗质量。落实各项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规范中医临床路径;依法规范执业行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医政、质控、科教联合每月对被考核科室检查1-2次,全年病历甲级率达94.9%;每月定期召开全院医疗质量管理分析会议,并根据绩效考核方案将整改措施及处罚措施落实到位,全年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护理部制定了护理人员在职教育培训计划,保证院内护士规范化培训率达100%,院外培训率≥10%;每月组织护理质量检查暨绩效考核一次,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每季度进行护理质量大检查,不断优化了优质护理服务。加强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控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DDD值均符合要求;落实了农村贫困人员“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患者满意率98.5%。

(四)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深化与....的协作,充分发挥...中医联盟的品牌效应,与....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进一步加强了....医院医联体及..县域医共体的合作,协助...镇中心医院成功举办了“......”师承拜师仪式。全年邀请三甲医院教授手术指导、临床查房、会诊、学术讲座共计50人次,实行分级诊疗400人次;下派专家到...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会诊100例、业务查房30次,三基培训120人次。积极有效的完成了上级指示性医疗援助40次,顺利完成我院省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验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及医疗水平。

(五)强化了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省级重点专科...科及五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水平,持续推进...科、..科的省级重点专科创建工作;完成了健康管理治未病中心建设,11月份顺利搬迁;已制定ICU相关工作制度及值班医师人员安排,计划2019年1月开科。

(六)落实了人才培养制度。全年招聘技术人员40人(编制人员17人,合同制职工23人)。制定了《...中医医院干部选拔和考核管理办法》、《...中医医院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新版)》、《...中医医院竞聘实施方案》、《...中医医院人才奖励机制》、《...中医医院职称晋升晋级管理办法》、《...中医医院职称晋升报名资格评分细则提案》、《...中医医院职工进修协议书》、《...中医医院职工规培协议书》、《...中医医院职工脱产学历教育协议书》等人才培养制度;选送技术骨干参加院外各种培训62人次,外院进修6人;组织全院性业务学习52次,考试考核30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培训79次。完成了2015-2016年度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4名医生分别到...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及...省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七)深化了教学工作开展。深化...教学医院工作,目前各项教学任务顺利推进。接收了...中医药大学17名实习医务人员和...专科学校...治疗技术专业、药学专业及乡土医生培训实习同学21名。与...中医药大学加强联系,已达成初步意向,计划于2019年成为该校教学医院。

(八)强化中医药龙头引领作用。医院成功举办了...市中医骨伤科质量控制中心学术年会;组织全县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公卫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共培训389人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超额完成上级指定目标任务;建立了中医类别全科助理医师培训基地相关制度,通过了...市卫计委对我院中医类别全科助理医师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的验收评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了40个中医优势病种,全年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病例数3052例,较去年增长65.2%;推进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工作,加大自制制剂临床药方研发工作力度,积极加强与中药种植基地的指导合作,省中医药大学、省中医院科技发展总公司、省食品药品研究院等先后来我院中药种植合作基地指导工作,对我县种植的玉竹、黄精、射干、柳叶牛膝等进行考察调研,论证其生产种植价值。加强中医文化内涵建设,通过义诊宣传、健康咨询、展板展示中医科普知识等多措并举宣传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大力普及推广中医药文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三.有序推进,全面完成各项工作

 (一)积极推进党建工作。2018年,医院在院总支的统一部署下,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积极开展红星云学习活动,1名预备党员转正,发展了3名入党积极分子;完成了党员积分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党费缴纳、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任务;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行业作风建设和执纪问责力度,与相关科室和个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员承诺书、廉洁承诺书确保行业作风风清气正,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医院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对口帮扶一般面上村...村及重点面上村为...村,...村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村结对帮扶42户,实施了重点面上村贫困户全覆盖。按时完成了各村重点结对帮扶工作任务,全年分批次下乡镇实行扶贫帮困共149次,完善扶贫手册126份,组织了三次大型义诊活动,发放健康扶贫资料500份,健康扶贫义诊120人次,并顺利通过县组织部、县扶贫办、县纪委的2018年度考核督查。认真落实健康扶贫工作。制定了医院内部考核与奖惩办法,启动健康扶贫问责制度。落实了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要求,实行了一站式结算,报销目录外费用控制在10%以内。

(三)加大综合治理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消防控制室设施设备,组织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基本知识培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安全管理,积极完成上级相关工作任务,开展创建“平安医院”各项活动;医院年内无被盗、火灾、交通、中毒等恶性事件和事故发生,无度冷丁等毒麻药品滥用、失窃事件,无刑事、治安案件。

(四)落实后勤保障工作。完成了教学楼基建装修、ICU基建任务、..科装修、国医楼中医特色装修改造,改善了就医环境;从多方面着手,努力做好后勤工作,及时有计划申购办公用品,做到月月盘底,对库内物品心中有数。每日巡查,及时有效处理各科室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落实考核制度,保证了全院的供水、供电、供气正常,满足了后勤保障。

(五)科学规范财务工作。加强了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每半年进行一次财务分析,全年共进行2次财务分析;严格执行财务会审联签制度,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资金;今年6月份正式启动票据管理,实现医疗票据开具与医院管理系统、收入确认的全面对接;本年度争取财政债劵资金成功置换债务80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4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0万元。

(六)积极开展工会工作。院工会积极组织职工通过职代表会参与医院民主管理,对重大问题充分享有知情权和行驶决策权,组织召开了十届四次职工代表大会和十一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关心关爱职工,组织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探视住院职工,对困难职工进行援助;在“三八”妇女节、护士节、“七一”、“八一”建军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举行了元旦晚会、国庆歌咏比赛等一系列精彩的活动;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号召,开展了“夏送清凉”、“慈善一日捐”、等活动。

(七)大力推进宣传工作。全年在省级报刊及网站报道5篇,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文明网、红网时刻等市级媒体报道30篇、...公众信息网、新...客户端等县级媒体报道28篇,...电视台新闻报道8次;完成了院内庭院、文化墙、科室的宣传制作,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

(八)扎实开展医保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县城乡居民医疗管理办公室各项规定,制止加床式住院,建立医保住院审批登记,转诊转院审批登记;做好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政策宣传,特困人员四类九种大病医院减免;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公布于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面推行住院病人费用“一日一清单制”;严格身份审查,基本杜绝冒名就诊和住院。

(九)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 及时响应各部门的电脑软件、硬件、网络、打印机的和软件系统维护,保证各个工作站正常工作和业务的开展;积极配合体检科、介入中心、骨三科搬迁,对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进行了扩容;坚持每天一次机房巡视;每月一次院内网络主干道及交换机巡视;每月对全院科室巡视一次,收集反馈问题并及时完善;每月月初数据备份,保证了网络安全。

10、深入开展红十字工作。组织义务献血二次,累计献血73人次,采集志愿者干细胞捐赠配型5次;开展了红十字博爱周活动,活动期间义诊126人次,发放红十字宣传资料、急救手册1000份,在...村进行义诊活动发放资料300份,义诊65人次,按照红十字冠名医院工作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十一)稳步推进人事工作。按政策及时完成了医院绩效工资调整;完善了临聘人员考试考核、合同签订等相关工作,做好了职称申报绩效考核等工作。

(十二)严格落实纪检工作。与所有药品、材料经销商签订了廉洁承诺书;开办了两期中层干部廉政教育培训班;多次召开全体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专题工作会;加强依法治院工作,通过加大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与职工监督力度,我院无医务人员违纪问题,无收受红包、回扣等以医谋私、以权谋私的现象。

(十三)保质保量完成计生工作。医院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一年来计生基础工作扎实,院内节育措施落实到位,院外各种节育手术均符合计生政策,各项登记和报表均及时、准确、真实进行上报,保质保量完成了计生工作任务。

(十四)圆满完成办公室工作。及时撰写各种总结、计划、汇报及其他公文材料,完成材料的打印,做好信息上报和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了各种文件的收发、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严谨及时地组织了各种会议,做好会议记录;按工作程序协调院外相关部门及院内相关科室的联系;圆满完成医院各项接待工作;严格公章管理,按时完成医院证照的年审。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3

玉门市卫计党工委共有委员11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辖1个(党委),14个党支部(其中:乡镇卫生院党支部6个),共有正式党员199名(其中:乡镇卫生院党员53名),预备党员11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

近年来,玉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凝聚各方力量,以“铁人先锋”行动引领健康玉门发展,使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高度重视,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成立了由局党组成员、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卫计系统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健康扶贫工作动员会、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健康扶贫政策培训会,明确目标,理清职责,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建立了以“局领导+股室+县级医疗队+乡镇卫生院”的党建+健康扶贫挂钩联系制度新模式,局党组称员分片指导乡镇切实抓好健康扶贫工作,确保政策落地100%,贫困户覆盖100%。

2、强化宣传,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一是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授课PPT,深入各乡镇开展县处级挂钩领导、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市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培训场次达20余场,培训人员达6500多人次。先后印发了玉门市扶贫政策宣传折页、宣传品等10万余册。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的面对面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重点让群众记住“打针看病不发愁、医疗保险政府交;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基本全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来,送医送药送健康”3句话,记住包挂干部、工作队员和家庭医生3类贴心人。将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抽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专家组建了12支健康扶贫小分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深入全市12个乡镇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及相关政策宣传,累计开展义诊130次,免费送医送药价值3万余元,服务人次达1.5万人。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抓实抓好信息宣传工作,挖掘党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关注度,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就医。

3、夯实基础,提升基本医疗承载力。根据《甘肃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下发了《玉门市脱贫攻坚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182万元,实施了6个非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13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9个镇乡均已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均有1名以上的执业医师。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总投资3.4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4、上门服务,扩大健康扶贫覆盖率。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格局。玉门市卫计局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工作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采取“家庭医生团队”模式,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组建8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到全市各个行政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和免费体格检查,并提供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截止目前,全市已签约165600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33346人,0-6岁儿童签约7975人,孕产妇签约308人,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10712人,高血压患者签约9600人,糖尿病患者签约2130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484人,肺结核患者签约28人,残疾人签约328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84人,城乡低保五保签约16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13人,因病返贫118人,签约率100%。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

 

为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和谐计生,帮助计生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笔者特做了此次调查。

一、基本情况

奉节县位于渝东三峡库区,幅员面积4099平方公里,总人口1037732人,辖31个乡镇,387个村(居)委会,人口自然增长率6.32‰,已婚育龄妇女203693人,落实节育措施189950人,节育率93.06%。地域属山大坡徒,立体气候,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属部级贫困县。

实行节育措施3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落实绝育手术84500人,其中:输精管绝育75000人,输卵管绝育9500人,由于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每年开展2—3次集中优质服务活动,30年以来全县累计少出生人口约50万人,由于实施节育手术近期并发症在施术医疗单位治疗,远期并发症由各乡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解决的政策,造成部分并发症患者未妥善解决医疗费进而多次进京和向市级有关部门上访。

二、节育手术并发症的鉴定及管理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计生部门对全县已施行节(绝)育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摸底,对施行节(绝)育手术后身体不适的经本人申请,乡镇计生办调查,计生服务站或卫生院的医生检查鉴定确有并发症者转县级医院进行了免费检查鉴定,县级医院聘请泌尿科、妇产科、外科、内科等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组成鉴定小组按国家计生委办公厅1990年9月12日“关于印发《节育并发症管理办法》和《节育并发症鉴定办法》的通知(计生厅字〔1990〕172号)”,从2004年起至2007年共检查鉴定5976人,其中男性4722人,女性1254人,对县级条件受限和不能作结论的转市计生研究院司法鉴定所检查鉴定,属节育手术并发症383人,占受检人数6.4%,其中男性并发症298人,占77.8%,女性并发症85人,占22.2%。按疾病程度上分为轻度233人,占60.8%,中度86人,占22.5%,重度或部分丧失劳动力54人,占14.1%,丧失劳动力和致残6人,占1.6%,需要手术取环4人,占1%。按疾病分类:节育器异位及变形断裂需要手术取出4人,占1%,输卵管绝育术前无生殖器炎症,术后短期内出现直接有关的急性盆腔感染,因治疗不彻底使症状、体征持续存在或病情反复发作,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存在阳性体征有72人,占18.8%;节育术后出现下腹疼痛,经盆腔静脉造影证实为盆腔淤血症1人,占0.26%;人流不全经子宫吸刮术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子宫探查造影和宫腔镜检查证实宫腔粘连有4人,占1%;人流术子宫穿孔和多处肠管损伤、修补造漏现肠粘连1人,占0.26%;输卵管绝育术前神经正常,节育术后出现恐惧等精神疾病经三峡中心医院、万州精神病医院诊断为歇斯底里(转换型)多次住院治疗3人,占0.8%;输卵管绝育腹部切口疝1人,占0.26%;输精管绝育后自诉结扎处疼痛,经检查有明显压痛之单(双)侧痛性结节144人,占37.6%;输精管绝育后单(双)侧附睾瘀积150人,占39.2%;输精管绝育后单(双)侧睾丸萎缩3人,占0.8%。

根据病情不同分别提出治疗方案到指定医疗机构治疗,治疗经费按轻度、中度、重度每月县补助医药费40元、50元、80元实行承包给并发症患者,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办法,县计生委每年从财政补助的事业费中解决20余万元拨付给乡镇计生办发放给并发症患者。对家庭特别困难由乡镇村(居)委会给予重点帮扶。如新民镇毕某,镇政府出台文件每年解决帮扶资金1000多元,民政社会救济600元,帮助发展种养殖业,镇计生办每年解决1000多元家庭生活补助,2007年县计生委特殊补助1400元,镇政府将男方按复员军人解决定期定量补助。

三、存在的问题

      这批并发症大多数是在1973—1993年期间采用“一安、二扎、三引刮”的行政措施,每年层层下任务必须完成,年终考核奖惩,大部分是乡镇施行的手术,由于当时的基本医疗条件和实施手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一部分从绝育手术后就出现并发症基本丧失重体力劳动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如大树镇青连村龚某绝育术损伤了双侧输精管动脉血管,现双侧睾丸萎缩不能扪及,造成家庭夫妻感情不和致使夫妻长期分离。部分手术后长期炎症、疼痛,这些人年龄大部分都在40—70岁之间,手术后的并发症状况日益严重地显现出来。如公平镇桃李村谈某,竹元镇高治村的吴某人流术造成子宫穿孔、肠管膀胱多处损伤,修补造漏,当时在县人民医院住院半年之久,后在县计生指导站住院治疗半年,现留下长期肠粘连,严重时出现肠梗阻,住院治疗医药费用全部由计生事业费中报销。镇、村每年解决帮扶资金1000多元帮助发展生产,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新民镇中岭村毕某,竹元镇小塔村张某施行输卵管绝育术后患歇斯底里(转换型),每年都要住精神病院治疗,昂贵的医药费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加之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国家补助的医药费和救济又十分有限,这部分并发症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牺牲者,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一群弱势群体。

四、几点建议

笔者为计划生育作出贡献的弱势群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并发症要予以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并发症患者及家庭救助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这批人员的医药费和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之让其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扶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光荣,不吃亏、不后悔,年轻实行计划生育,年老有社会扶助。

1.对农村并发症患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年个人缴纳部分(10元钱)列入地方财政统筹解决,治疗并发症开支的医药费据实报销。

2.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对绝育并发症患者目前国内无特殊治疗措施的如“痛性结节”、“附睾瘀积”等年老生活不能自理的,国家在生活等方面给予扶助,扶助金按人打卡发放。

3.对现有的并发症患者列入低保对象,享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如白帝镇2007年已解决并发症11户家庭中的48人享受低保待遇。

4.对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已退休、退职的职工的计划生育并发症的治疗医药费应列入职工医保范畴予以解决,医药费据实报销,有关部门应出台文件,职能部门予以执行。

5.积极探索并发症的根治,如输精管绝育术后的痛性结节,附睾瘀积,患者本人要求吻合的可考虑施行输精管吻合术,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5

认真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校领导、同事对我的厚望。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深知;;一棵树不成林;;的道理。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为大家整理的乡村骨干教师帮扶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乡村骨干教师帮扶报告一

光阴似箭,一晃一学期的工作已悄然离我们远去。回首这一学期所走过的路,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是快乐、是成熟。我是学校县级美术骨干教师,我深知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与责任。于是,我把压力化作动力,认真做好每项工作,不辜负校领导、同事对我的厚望。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深知;;一棵树不成林;;的道理。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并与积极肯干的陈颖老师组成了帮扶小组。现将本学期的骨干教师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的帮扶工作:

本人认真的按学期初的骨干教师帮扶计划进行工作,如约完成了如下任务。

1、做到了每个月帮助陈老师备一节课,检查一次教案,真正的提高陈老师在教材的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的能力。

2、做到了每个月听陈老师一节美术课,并给出其做出详尽的讲评,以便帮助陈老师提高。

3、做到了每个月给陈老师上一节美术示范课,起到了示范、牵引的作用。

4、指导陈老师进行教育教学情况,认真书写指导过程中的记录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材料的整理收集。

二、取得的成绩:

工夫不符有心人,在本人的帮助,陈颖老师的积极努力下,陈老师的《神鸟变树》一课在学校的教研中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如既往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极主动的帮助陈老师,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以上便是我本学期骨干教师帮扶工作的总结体会。说是帮扶,其实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几年来,我教学水平的进步,教学成绩的取得,都是各级领导精心指导和同事关心帮助的结果,我发自肺腑的向各位领导表示感谢。希望各位领导、同事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帮助我,我又一次整理好行囊,积蓄力量,向下一个驿站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乡村骨干教师帮扶报告二

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我们结合__试验区城乡教育的现状与实情,为了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早在__年秋学期就下发了叶教[__]81号《关于开展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的试点工作并一举成功。

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局六教人[__]39号文件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几年来,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坚持做到“四有”,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按照__年市局文件和会议要求,__试验区成立了由试验区分管干部人事和文教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区组织人事部和文教局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并在文教局人事股设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具体安排,组织实施。

__年文教局又下发了叶教[__]45号《关于开展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通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措施和目标,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__年结对帮扶计划”的规定,全区有19所中小学担负结对帮扶任务,共安排129名教师到比较偏远、条件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从事支教工作,现已进行了四年三批轮岗支教达107人次。

由于我区范围较小,校数较少,所以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其意义有了外延,范围有了扩大,不仅城区中小学校要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农村完中、初中、乡(办)中心学校及区级农村示范小学也要开展结对帮扶村级薄弱小学,不仅要从师资和教学管理上予以帮扶,而且要从资金和物质上予以帮扶,因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既是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又是结对帮扶的支援学校。

例如,三元中学是__中学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又是三元乡梓园小学的支援学校。另外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要结对帮扶2所农村薄弱中小学,例如__实验学校在师资上结对帮扶平岗中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孙岗乡段岗小学;__中学在师资和教学上帮扶三元中学,在资金和物质上帮扶桥店中学;__二小在师资上结对帮扶三元乡龙塘小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平岗办事处龙冲小学。

结对帮扶薄弱学校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支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加深了校际关系,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营造氛围,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营造氛围,升温加压,早在__年11月12日上午,镇区办事处教辅组门前彩旗飘扬,鼓乐阵阵。文教局和镇区办事处选派14名小学教师赴孙岗乡小学支教的欢送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文教局负责同志、镇区办事处领导及镇区教辅组成员、镇区办各小学校长和镇区中心小学学生参加了欢送会。镇区办分管领导首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镇区办党委政府对踊跃报名、主动申请赴孙岗乡薄弱学校支教的老师表示谢意,要求支教老师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把镇区办严明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严格的学风带到孙岗乡学校。

支教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镇区办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希望选派支教的教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加强两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孙岗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欢迎会结束后,14名支教教师在师生的热烈欢迎下,乘坐支教专车开赴孙岗乡,沿途所经学校,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中午,孙岗乡党委、政府对新到任的支教教师给予热情接待。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孙岗乡党委政府对镇区办顾全大局,关心支持孙岗乡薄弱学校教育的行动表示感谢,对支教教师舍弃城区优越环境,到艰苦地方工作的精神表示敬意。并表示,孙岗乡将会尽其所能地解决这些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为了优化支教措施,收到帮扶实效,促进全区支教帮扶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开展,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欢送活动。此举促进了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过去那种乡镇之间教师派不动、调不出、分不进的局面,为今后的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必将对全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文教局始终把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工作作为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我们多次召开了全区支教工作动员会及支援、受援学校协调会,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并把支教与职评、评优晋级挂钩,要求城区学校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评聘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否则,一票否决。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导向,广大中青年教师能够理解支持,各校教师都能按计划安排如期到受援学校支教。

开展结对帮扶的各校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如__中学在本校高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教学工作量加一点,对相关专业的教师压一点,支教教师兼一点的办法,为支教教师提供方便。

__年秋期一次性派出7名高中骨干教师赴三元中学支教,并把教师在受援学校承担的工作量和在本校承担的工作量实行累加计算,来确定超课时奖的发放标准,另外还给予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费补助,保证了支教教师能安心踏实地工作。实验学校支教教师在活工资分配上,将受援学校工作量作为本校实际工作量计算,所需经费由本校支付,其他方面的津贴也仍然正常发放。

三、共同提高,达到优质资源共享。

__中学与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开展结对帮扶,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为三元中学争示创办市级综合示范高中提供软件设施帮助;镇区办选派省级“教坛新星”焦健同志到孙岗乡竹园小学为师生上示范课,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他们受益匪浅。

尽管我区人口少,面积小,但据不完全统计,在近4年来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支教学校向受援学校捐助帮扶资金达29万余元,还有衣物、文具、图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文体器材、树木花卉等,总价值达17万余元,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

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支教学校与受援学校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

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市、区级示范学校进行每月一周的教学培训,以提高其教学业务素质。

四是学生互访。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有始有终,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结对帮扶工作一年一总结,每年支教学校、受援学校和支教人员都要写出支教工作总结,支教教师还要写出自我鉴定,参与受援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经派出学校签署意见,报区教育主管部门支教办公室核定。城区学校的李启成老师、尤如昌老师在孙岗乡薄弱学校支教过程中克服困难,吃住在偏远的农村学校,默默无闻地敬业奉献,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和赞赏,他们分别在__和__年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六、感受与启发。

虽然我区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们的感受和启发较多。

一是支教和受援学校的领导有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

二是支教教师在农村偏远学校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

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受援学校得到的教学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总之,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使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我区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懈地努力。

乡村骨干教师帮扶报告三

通过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和专业扶贫,为云南省施甸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扶贫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一、提高认识,实地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为了扎实做好挂钩帮扶工作,学校20__年组织7批次,20__年已组织6批次各方面力量赴施甸县调研考察和实施项目。调研涉及整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基础教育、施甸县城乡规划、姚关镇文化旅游开发、雷打树村人畜饮水蓄水安全、生猪养殖和火腿加工、野鸭湖产业发展、水蛭养殖和药品生产,高山特色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严格按照《西安交通大学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逐项落实。学校党委明确要求,全校上下必须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力求实效。

二、发挥智力优势,重点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扶贫。

学校始终坚持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贫为主的工作方针。具体针对当地人力资源缺乏、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了干部培训、基础教育培训和医疗培训三个主攻方向,开展各类培训12期,供培训2600人次。

一是扶贫干部培训。依托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基地,面向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和陇川县在20__年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培训,近期又将开展2期,共有200余名来自基层的干部接受了关于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了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小城镇建设、县域经济建设项目策划、包装与申报、历史文化追思、空间集聚机制与城市发展的信息动力学、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与领导干部的新闻传播素养、领导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地教学等。

二是教师培训。20__年6月,来自施甸县教育局的干部、中小学校长、年级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和听课培训;20__年4月、20__年3月,西安交大附中、附小及幼儿园的20余名骨干教师分两批,赴施甸县开展了高效课堂与课题研究、特色班级建设与管理、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备战高考与重点难点突破等四个专题的教学报告,并通过上公开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具体的形式进行教师教学培训。

三是智力帮扶。20__年,人居学院专家教授经过实地考察,向施甸县县委和政府提交了城乡规划及旅游开发帮扶项目的建议,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项目的规划和实施。生命学院书记、院长带队赴施甸就可能进行科技合作的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为施甸一中师生做科普知识讲座;实地考察了施甸县太平镇石瓢温泉地热资源,与县国土局和太平镇就开发石瓢温泉饮用富氢水相互交流了意见和看法,研讨了施甸健康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可行性,为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基础。20__年6月5日,学校副校长李伟一行5人在保山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朋建,施甸县县长张云怡及其他市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前往姚关镇雷打树村、施甸三中、姚关小学和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了调研工作,并在施甸县召开了20__年扶贫帮扶工作联席会议,总结20__年帮扶工作,明确20__年的帮扶工作计划,学校有关部门与施甸县四大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20__年帮扶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创业企业与施甸县当地的青年创业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组织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县农业局开发农产品网上交易的电子交易平台,解决高山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

四是教育挂钩帮扶。针对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非常落后的局面,学校把当年扶贫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了基础教育帮扶上。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学校20__年一期投入60余万元帮扶援建施甸中小学校园网络项目由西安交大网络中心承担,顺利建成并开通了施甸一中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络,新建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和两个多媒体教室,搭建了施甸一中主页服务器;20__年,学校二期投入近50万元,为姚关镇雷打树小学、施甸三中、仁和镇中学各建设了一个计算机教学机房;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初步的网络技术培训。学校工会与施甸县总工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共同圆大学梦活动,每年投入2万元资助10名施甸籍贫困大学生。校团委、仲英书院组织了两次赴云南施甸帮扶实践活动,40余名师生分别在施甸县一中、三中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博士生协会对施甸县域经济中的特色农业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民生问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

五是文化交流。文学院杨琳教授课题组,针对施甸县抗战文化、契丹文化、布朗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及开发进行了实地调研;学生艺术团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乐魅力的白龙水村、摆榔乡、由旺镇等地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同他们同台演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舞蹈团,赴施甸县进行跳舞吧交大的采点拍摄,并形成了醉美施甸专题系列,宣传推广施甸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六是卫生医疗帮扶。学校三所附属医院采取多种形式对施甸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第一附属医院派出医疗队赴施甸县为近200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医学临床三基三严专业培训;第二附属医院先后对保山市人民医院、施甸县中医院、施甸县妇幼保健院、姚关镇医院进行了学科对接和指导,重点对施甸县人民医院等级评审进行了模拟测评,同时制定了三年的医师、护理管理等方面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和保山市医专的教师培训计划。目前,已累计接受33名医务人员到学校三所附属医院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学习和培训。

三、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做好挂钩扶贫工作。

学校组织部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要求,结合岗位要求,认真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派工作。经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选、学校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分两批选派了2名干部赴滇西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考察了全县乡镇、农场、全县中小学,直接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登门与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党政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交流座谈,主动了解县情、民情,学习地方工作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与当地扶贫工作联席会议的联络人,切实承担起了学校与滇西边境山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找准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

20__年4月21日,学校举行社会扶贫工作会议,总结20__年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安排部署20__年学校社会扶贫工作。要求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认真归纳和总结,找准着力点,影响和带动当地的发展,提升扶贫工作的成效和意义。

一是突出挂钩帮扶的重点区域和项目,促进帮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针对具体项目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分工,建立项目监督评价推进机制,确保有效落实。

三是统筹校内外资源、发挥优势,将自身的优势与帮扶地区的需求结合起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做好帮联共建、产业培育、吸引人才与资金等工作,激发帮扶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是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加强对帮扶地区的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6

过去的一年里,医院领导班子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全会精神、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我们的使命就是建设成全市四个区域性医疗中心之一,打造全市一流的现代化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区委的部署要求,集思广益,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破解制约医院发展因素,团结和带领全院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公立医院改革和第三轮医院评审为契机,狠抓内部管理,营造医院文化,提升凝聚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医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变化:

 一是继续狠抓了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医院班子继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业务管理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化组织领导,将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纳入医院工作总体布局,院班子承担着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主要责任,积极做好廉政表率,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在全院开展了医德医风专项整治、医疗行业收受红包专项整治等多项活动,切实抓好对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加强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了源头管理,促进了全院人员廉洁从业。

二是重塑医院文化,进一步提升医院软实力。医院班子继续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提出了“厚德仁医、严谨求实”的院训,新设计了院徽。院训和院徽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志。医院要求把“厚德仁医、严谨求实”的院训,植入每个员工心中,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使职工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与医院的整体目标趋于一致,形成巨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了医院文化发展,塑造了医院新形象。

三是打造人才队伍,提升业务水平。针对医院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充分利用骨干医生培训项目等,派出骨干青年医生到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进行专科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医联体建设机会,派出各级医护技人员到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二附院等进修学习,同时邀请省市各级医院各专业专家来院进行专题讲座、查房,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重学习、爱学习的良好风气,针对中初级临床医生短缺的情况,医院面向全社会招聘,经过资格审查、专业知识和诊疗常规面试考核等程序从40多位报名者中择优招录10名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这批医生已经成为科室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创新了医院临床医生引进、培养的新模式,做到了按岗按需用人,同时充分尊重了临床科室意见。

 四是继续平稳推进绩效管理。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落实中。医院班子始终以医院发展大局为重,切实增强了改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坚定不移的推进绩效改革和PC管理。落实PC管理要求,进行周检查月反馈,由四个分管领导带队,分行为规范组、医疗管理组、护理管理组、环境卫生组四个小组分头检查考核,奖优罚劣,绩效工资改革做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通过全成本核算,实现了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进一步提高医院经济运行效率,保证了医院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五是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启动健康扶贫工作。健康扶贫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做好健康扶贫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我院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将扶贫工作作为当前医院最大的政治任务,严格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健康扶贫政策,以“上下一盘棋”的大局意识,紧紧围绕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更好防病”要求,领导全院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优化了我区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了贫困人口健康管理,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将健康扶贫工作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安排部署,切实加强领导,逐项抓好了健康扶贫工作任务落实。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去年5月1日我院正式启动健康扶贫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和结算,在各临床科室设立扶贫病房(病床),按不低于总床位的5%比例,共计设置扶贫病床 62张,对床位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每个贫困患者能及时住院,能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所给予的帮助和扶持。我院在诊疗中坚持四个合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把贫困患者治疗费用降到最低。从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方便群众就医入手,构筑“五道保障线”,努力实现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因病在脱贫路上掉队,携手同步奔小康。健康扶贫户住院患者按照各项政策报销,自付费用全部在10%以下,切实保障贫困患者能防好病,看上病,治好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证了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工作。我院将医疗中心工作与医改工作紧密结合,着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好对口支援,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等各种医改政策,医院通过加强院际联系,构建新型协作医院关系,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上饶市人民医院达成了医联体建设协议,与省儿童医院达成了儿科专科联盟建设协议,和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确立了协作医院关系,投资建设了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并投入使用,充分利用协作医院的支撑和帮扶,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帮扶、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现场会诊和远程会诊等,丰富了医院协作内涵,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方便了广大患者。

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我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技术协作,医共体建设等,探索大型医疗设备、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着力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技术能力,做实、做大、做强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建设,与12个乡镇医院共同组建了广丰区人民医院医共体,目前选择了基础较好的洋口中心卫生院进行重点帮扶,每周三派出了内科、影像学专家骨干,职能管理人员到该院进行工作,将医共体建设推向实实在在的共同提高,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在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动与乡镇医疗服务机构的双向转诊工作,尽早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切实履行县级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职责,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履行落实医改政策的义务。

七是全面完成医院外科大楼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外科大楼建设2017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00 m2 ,新增280张病床。大楼启用后改善了我院就医环境,缓解了住院难的问题。同时促进了大外科系列科室业务建设。大外科系列按照医学的二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分为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4个二级学科,胃肠道肿瘤、复杂肝胆手术、前列腺电切、输尿管镜和经皮肾镜等较高难度手术普遍开展,胆囊腹腔镜,阑尾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成为常规手术,17年手术台次 4505 ,比16年增长近700台,增幅超过18% ,全身麻醉590台,比16年增加 220台,增幅 60%,外科病区新增业务收入1165万,占新增医疗收入23.3%; 新组建了重症医学科(ICU),填补了我院专业空白,全面提高急危重患者的治疗能力,17年出科620多人次,开展了床旁血滤,循环支持,呼吸支持,体温控制,心脑血管溶栓等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医疗收入近1000万,占新增医疗收入17%。

八是继续完善第三轮医院二甲评审工作。根据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部署,我院继续完善了第三轮的医院二甲评审工作,将该项工作列为医院重点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流程、预案等等,并严抓执行落实,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作为全院的核心工作,提升医院各级各类人员的管理能力为抓手,目前各项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计划年后全面完成这项工作。

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励精图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2017年门诊人次数达349597人次,住院人次数达34258人次,病床使用率达100%,病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药占比由44%降到40%。经济效益也得到同步增长,2017年实现业务收入2.55亿元,和2016年的2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丰收”, 创造了区人民医院工作的新辉煌 。

我院过去一年的成绩是显著的、变化是巨大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大家的辛勤努力分不开。这是我院民主决策、群策群力、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我院全体职工主人翁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此,我代表医院领导班子向与会代表和全院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 二一八年医院工作思路和措施

各位代表、同志们:

医院近一年来虽然职工的精神面貌、财务状况、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执行、内部协调运转等都有改观,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是很多,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还任重道远,这一点我们有清醒的认识。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医疗改革的深化攻坚之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在医院改革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换档期、爬坡期,在这样的发展特殊时期, 如何发挥公立医院的自身优势,如何打破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如何谋划医院的跨跃式发展,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新发展思路,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再创我院工作新辉煌而努力奋斗,主要抓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现综合大楼布局改造,并继续完善重点学科建设。医院将做好现综合大楼的翻新改造,大楼将在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缓解医院业务用房的紧张局面,以适应医学发展和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针对我院临床专业分科落伍局面,进行大内科专业分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根据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规定,扩建急诊科并组建EICU、重建新生儿室(NICU)、扩建血透室、新组建心血管科(CCU、介入室);同时改造检验科、病理科、门诊部及诊室分布。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针对医院一直无市级重点学科和龙头学科实际,医院确定将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等列为先期的重点建设专业。医院已与上市公司乐普医疗达成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将做好心血管内科病区及介入导管室的建设,力争一次性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达到人员培训返回即能用的目的,做到设备调试和人员培训的无缝对接。

二是努力打造一支老中青结合、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硬件设施的逐步改善,学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医院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医院班子规划和布局,打造和储备业务强、素质好、结构优的一支人才队伍,选拔业务技术骨干,带动和提升医务人员整体水平。形成学历、职称、年龄合理的人才梯队。

三是继续推进医院三期建设项目内科大楼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医院三期建设项目内科大楼2017年12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建设场址在院内外科大楼西侧,占地面积1822 m2,建筑面积27014m2 , 设置病床260张,内设健康管理科(体检中心)、康复医学科(康复医学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通过内科大楼的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培养合理人才梯队,强化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医院将在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成住院床位在1000张左右,学科门类齐全,科室设置合理,集医疗、康复保健、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医院,将医院建设成社会满意,百姓放心,政府满意,职工满意的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在加强内涵建设和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医院要通过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始终把提高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并以此刺激经济效益的增长。实现收支平衡,持续发展。医院各项业务指标和经济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明年的经济效益目标预计是确保业务收入2.8亿元,力争完成3亿元,同时药占比下降到35%以下。为医院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各位代表、同志们,宏图已绘就,满怀壮志;号角已吹响,扬鞭脚下。我院的改革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各位代表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迎难而上。只要全院同舟共济,艰苦创业,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达到。值此机会,我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向各位代表,并通过您们向全体员工道一声:您们辛苦了!是您们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换来了我院今天的巨变。希望您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7

规划范围包括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

第一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出台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2011年至2015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亿多人、贫困发生率降低11.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大幅提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等问题逐步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趋于缩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前,贫困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从贫困现状看,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563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以下统称贫困县)和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民族8省区贫困发生率达12.1%。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依靠常规举措难以摆脱贫困状况。从发展环境看,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大,地区经济发展分化对缩小贫困地区与全国发展差距带来新挑战;贫困地区县级财力薄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产业发展活力不强,结构单一,环境约束趋紧,粗放式资源开发模式难以为继;贫困人口就业渠道狭窄,转移就业和增收难度大。实现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时间特别紧迫,任务特别艰巨。

“十三五”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重大机遇,特别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凝神聚气、锐意进取,形成强大合力;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盼脱贫、谋发展的意愿强烈,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激发,脱贫攻坚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行动,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整体开发有机结合,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根本保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作用,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加快破解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以“六个精准”统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坚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创新扶贫考评体系,加强脱贫成效考核。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坚持统筹推进改革创新。脱贫攻坚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工作相衔接,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统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能力,逐步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机制,形成有利于发挥各方面优势、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有效途径,推动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活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保障贫困人口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光荣脱贫。

积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的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实施特色民族村镇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工程。依托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并受益的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等乡村文化旅游。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鼓励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和产品生产销售。坚持创意开发,推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发展家庭手工旅游产品。

第三节 电商扶贫

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依托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挥大型电商企业孵化带动作用,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网上商店,鼓励引导电商和电商平台企业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和改造服务网点,引导电商平台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实施电商扶贫工程,逐步形成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服务网络。对贫困户通过电商平台创业就业的,鼓励地方政府和电商企业免费提供网店设计、推介服务和经营管理培训,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和小额信贷支持。

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强交通、商贸流通、供销合作、邮政等部门及大型电商、快递企业信息网络共享衔接,鼓励多站合一、服务同网。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以及分等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制定和应用。

第四节 资产收益扶贫

组织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资产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形成集体股权并按比例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优先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持股贫困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享资产收益。创新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补助方式,在贫困地区选择一批项目开展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通过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制度,并在贫困地区推广,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第五节 科技扶贫

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问题。围绕全产业链技术需求,加大贫困地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力度,鼓励贫困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围绕支柱产业转化推广5万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提高贫困人口创新创业能力。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基本实现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技优势,为贫困地区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大力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引导支持科技人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加强乡村科普工作,为贫困群众提供线上线下、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

加强贫困地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星创天地”、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在扶贫开发中的技术集中、要素聚集、应用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园区+贫困村+贫困户”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推动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支持建设1000个以上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和1000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第三章 转移就业脱贫

加强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保障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合法权益,开展劳务协作,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已就业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和有序实现市民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未就业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

第一节 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针对贫困家庭中有转移就业愿望劳动力、已转移就业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开展差异化技能培训。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通过农林技术培训、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互联网+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对贫困家庭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提高贫困家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深入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已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岗位培训。继续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俗称“两后生”)、农民工免费职业培训等专项行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第二节 促进稳定就业和转移就业

加强对转移就业贫困人口的公共服务。输入地政府对已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口予以政策支持,将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中高考政策,保障其本人及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持输入地政府吸纳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为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开展地区间劳务协作。建立健全劳务协作信息共享机制。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要加强劳务信息共享和劳务协作对接工作,全面落实转移就业相关政策措施。输出地政府要摸清摸准贫困家庭劳动力状况和外出务工意愿,输入地政府要协调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采取多种方式协助做好就业安置工作。对到东部地区或省内经济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地政府要帮助有意愿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建立健全转移就业工作考核机制。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要加强对务工人员的禁毒法制教育。

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建立定向培训就业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订单培训。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与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鼓励引导企业向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财政资金支持的企业或园区,应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资金应与安置贫困人口就业任务相挂钩。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鼓励发展居家就业等新业态,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第四章 易地搬迁脱贫

组织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安全得到保障,饮水安全、出行、用电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后续发展有门路、转移就业有渠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第一节 精准识别搬迁对象

合理确定搬迁范围和对象。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识别认定结果为依据,以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对象,以省级政府批准的年度搬迁进度安排为主要参考,确定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规模和年度搬迁任务。

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动员,保障搬迁资金,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统筹规划同步搬迁人口。

第二节 稳妥实施搬迁安置

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根据水土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环境和城镇化进程,按照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的原则选择安置方式和安置区(点)。采取集中安置的,可依托移民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并做好配套建设。采取分散安置的,可选择“插花”、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安置,也可在确保有房可住、有业可就的前提下,采取货币化方式进行安置。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安置区(点)建设方案研究论证工作,将安置区(点)后续产业发展和搬迁人口就业等安排情况纳入建设方案专章表述,并做好推进落实工作。鼓励地方选择基础较好、具备条件的安置区(点),开展低碳社区建设试点。

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规划建设安置住房,严格执行建档立卡搬迁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在稳定脱贫前,建档立卡搬迁户不得自行举债扩大安置住房建设面积。合理制定建房补助标准和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补助标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范围内的建房补助资金,应以建档立卡搬迁户人口数量为依据进行核算和补助,不得变相扩大或缩小补助范围。同步搬迁人口所需建房资金,由省级及以下政府统筹相关资源、农户自筹资金等解决,安置区(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一并统筹规划、统一建设。

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点)水、电、路、邮政、基础电信网络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完善安置区(点)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必要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安排专项建设基金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本金,发行专项金融债券筹集贷款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建立或明确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和市县项目实施主体,负责资金承接运作和工程组织实施。地方政府要统筹可支配财力,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省级投融资主体还贷。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如有节余,可用于支持搬迁贫困人口后续产业发展。

第三节 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大力发展安置区(点)优势产业。将安置区(点)产业发展纳入当地产业扶贫规划,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支持搬迁贫困人口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支持“有土安置”的搬迁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搬迁户的利益联接机制,确保每个建档立卡搬迁户都有脱贫致富产业或稳定收入来源。

多措并举促进建档立卡搬迁户就业增收。结合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小城镇建设,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种养加工、商贸物流、家政服务、物业管理、旅游服务等工作。在集中安置区(点)开发设立卫生保洁、水暖、电力维修等岗位,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解决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鼓励工矿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优先聘用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支持安置区(点)发展物业经济,将商铺、厂房、停车场等营利性物业产权量化到建档立卡搬迁户。

促进搬迁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引导搬迁人口自力更生,积极参与住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安置区环境改善等工作,通过投工投劳建设美好家园。加强对易地搬迁人口的心理疏导和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其形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优化安置区(点)社区管理服务,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积极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适应新生活的信心,使搬迁群众平稳顺利融入当地社会。

第五章 教育扶贫

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手,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教育总体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优先保障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大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新建改扩建的支持力度,扩大教育资源,提高普及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强化师资培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依托师范院校开展“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均衡配置机制,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倾斜。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每年向“三区”选派3万名支教教师。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向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第二节 降低贫困家庭就学负担

完善困难学生资助救助政策。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元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予以资助,优先推荐勤工助学岗位,做到应助尽助。

第三节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强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院校建设。继续推动落实东西部联合招生,加强东西部职教资源对接。鼓励东部地区职教集团和职业院校对口支援或指导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启动职教圆梦行动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国家重点中职学校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单列招生计划。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职教育。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开展面向贫困人口的继续教育。保障贫困家庭妇女、残疾人平等享有职业教育资源和机会。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建设,继续办好内地、新疆中等职业教育班,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加大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资助力度。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助学补助政策,鼓励贫困家庭“两后生”就读职业院校并给予政策支持。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

第四节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支持贫困地区优化高等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国家专项计划,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

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形成长效机制,畅通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高校招生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普通高校适度扩大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规模。

第六章 健康扶贫

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缩小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就医费用个人负担大幅减轻,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和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和临床专科建设。加强远程医疗能力建设,实现城市诊疗资源和咨询服务向贫困县延伸,县级医院与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鼓励新医疗技术服务贫困人口。在贫困地区优先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全国三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一对一”帮扶行动。到2020年,每个贫困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每个30万人口以上的贫困县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改革方案出台前,贫困县可先行探索制定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赋予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一定自主招聘权。加快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统筹做好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供应配送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到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强化人才培养培训。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支持贫困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加大本专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做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提高薪酬待遇。组织开展适宜医疗卫生技术推广。

支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能力建设,加快民族药药材和制剂标准化建设。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加强中医、民族医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培养一批民族医药学科带头人。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利用。将更多具有良好疗效的特色民族药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第二节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降低贫困人口大病、慢性病费用支出。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通过城乡医疗救助给予补贴,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筹资主要用于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基础上,确定合规医疗费用范围,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突发重大疾病暂时无法获得家庭支持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贫困家庭患者,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支持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在贫困地区先行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病种范围。

实行贫困人口分类救治。优先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单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以县为单位,进一步核实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及患病人员情况,对贫困家庭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为有需要的贫困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市域和省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

第三节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

加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全面完成已查明氟、砷超标地区改水工程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食用合格碘盐给予政府补贴。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加大对包虫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疫情防控,加强肿瘤随访登记,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治贫治毒相结合,从源头上治理禁毒重点整治地区贫困县的问题。

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在贫困地区全面实施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加大对贫困患者的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提供基本辅助器具。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力争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第七章 生态保护扶贫

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态保护补偿,增设生态公益岗位,使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就业脱贫。

第一节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改善西南山区、西北黄土高原等水土流失状况,加强林草植被保护与建设。加大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改善与扶贫协同推进。在重点区域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等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工程,遏制牧区、农牧结合贫困地区土壤沙化退化趋势,缓解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提高贫困人口受益水平,结合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舍饲圈养和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业产业。

开展水土资源保护。加强贫困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立和完善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强农膜残膜回收,积极推广可降解农膜。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鼓励在南方贫困地区开发利用冬闲田、秋闲田,种植肥田作物。优先将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内黑土流失地区等地区列入综合治理示范区。加强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严禁农业、工业污染物向水体超标排放。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建立稳定生态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贫困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完善转移支付补助办法,逐步提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资金投入水平。

探索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方式。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健全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鼓励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上游建立横向补偿关系。探索碳汇交易、绿色产品标识等市场化补偿方式。

设立生态公益岗位。中央财政调整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支出结构,支持在贫困县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设立生态公益岗位的方式,以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管护为重点,让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充实完善国家公园的管护岗位,增加国家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风景名胜区周边贫困人口参与巡护和公益服务的就业机会。

第八章 兜底保障

统筹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兜底。

第一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建立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大省级统筹工作力度,动态调整农村低保标准,确保2020年前所有地区农村低保标准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及其他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指导贫困地区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推动专项救助在保障低保对象的基础上向低收入群众适当延伸,逐步形成梯度救助格局,为救助对象提供差别化的救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统筹整合社会救助资金渠道,提升社会救助政策和资金的综合效益。

第二节 逐步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的方针,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指导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农村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

第三节 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完善“三留守”人员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摸底排查工作。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三留守”人员提供关爱服务。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建立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和关爱服务网络。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和权益保护工作。研究制定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支持各地农村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留守老年人关爱行动。加强对“三留守”人员的生产扶持、生活救助和心理疏导。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地区留守妇女技能培训和居家灵活就业创业的扶持,切实维护留守妇女权益。

完善贫困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将残疾人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予以保障和扶持。支持发展残疾人康复、托养、特殊教育,实施残疾人重点康复项目,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强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优先扶持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支持引导残疾人就业创业。

第九章 社会扶贫

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引领示范作用,凝聚国际国内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帮扶精准度和帮扶效果,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第一节 东西部扶贫协作

开展多层次扶贫协作。以闽宁协作模式为样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机制,做好与西部地区脱贫攻坚规划的衔接,确保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精确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东部省份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并列入年度预算。东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要积极参与扶贫协作工作。西部地区要整合用好扶贫协作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形成脱贫合力。启动实施东部省份经济较发达县(市)与对口帮扶省份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探索东西部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协作双方每年召开高层联席会议。

拓展扶贫协作有效途径。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东部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鼓励援助方利用帮扶资金设立贷款担保基金、风险保障基金、贷款贴息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省内优势企业到受援方创业兴业。鼓励企业通过量化股份、提供就业等形式,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鼓励东部地区通过共建职业培训基地、开展合作办学、实施定向特招等形式,对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帮扶双方要建立和完善省市协调、县乡组织、职校培训、定向安排、跟踪服务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以县级为重点,加强协作双方党政干部挂职交流。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等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支持东西部学校、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评价机制,重点考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成效,西部地区也要纳入考核范围。

第二节 定点帮扶

明确定点扶贫目标任务。结合当地脱贫攻坚规划,制定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年度计划,以帮扶对象稳定脱贫为目标,实化帮扶举措,提升帮扶成效。各单位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定点扶贫县挂职、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参照中央单位做法,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机制,各牵头单位要落实责任人,加强工作协调,督促指导联系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协助开展考核评价工作。

第三节 企业帮扶

强化国有企业帮扶责任。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用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中央企业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继续实施“同舟工程――中央企业参与‘救急难’行动”,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补充作用。地方政府要动员本地国有企业积极承担包村帮扶等扶贫开发任务。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点带面,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下结对帮扶西部地区贫困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开展扶贫慈善信托。完善对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支持政策。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设立企业扶贫光荣榜,并向社会公告。

第四节 军队帮扶

构建整体帮扶体系。把地方所需、群众所盼与部队所能结合起来,优先扶持家境困难的军烈属、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不含直属机构)和副战区级以上单位机关带头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省军区系统和武警总队帮扶本辖区范围内相关贫困村脱贫。驻贫困地区作战部队实施一批具体扶贫项目和扶贫产业,部队生活物资采购注重向贫困地区倾斜。驻经济发达地区部队和有关专业技术单位根据实际承担结对帮扶任务。

发挥部队帮扶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宣传教育,组织军民共建活动,传播文明新风,丰富贫困人口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战斗力突击力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发挥人才培育优势,配合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接续做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工作,组织开展“1+1”、“N+1”等结对助学活动,团级以上干部与贫困家庭学生建立稳定帮扶关系。采取军地联训、代培代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实用人才,培育一批退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致富带头人。发挥科技、医疗等资源优势,促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组织87家军队和武警部队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3家贫困县县级医院,开展送医送药和巡诊治病活动。帮助革命老区加强红色资源开发,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第五节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扶。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从事扶贫开发事业。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协调服务机制,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以各级脱贫攻坚规划为引导,鼓励社会组织扶贫重心下移,促进帮扶资源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帮扶。支持社会组织通过公开竞争等方式,积极参加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资源动员、资源配置使用、绩效论证评估等工作,支持其承担扶贫项目实施。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模式。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鼓励社会组织在贫困地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努力满足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从国家层面予以指导。建立健全社会扶贫监测评估机制,创新监测评估方法,及时公开评估结果,增强社会扶贫公信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扶贫作用。制定出台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专项政策。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系列行动计划。鼓励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兴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和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施脱贫攻坚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鼓励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充分发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中华志愿者协会、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等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

办好扶贫日系列活动。在每年的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期间举办专题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开展表彰活动,做好宣传推介。从2016年起,在脱贫攻坚期设立“脱贫攻坚奖”,表彰为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每年《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组织各省(区、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社会公募、慰问调研等系列活动。

第六节 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资金、信息、技术、智力、理念、经验等国际资源,服务我国扶贫事业。通过对外援助、项目合作、技术扩散、智库交流等形式,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减贫知识分享,加大南南合作力度,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认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组织实施好世界银行第六期贷款、中国贫困片区儿童减贫与综合发展、减贫国际合作等项目。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十章 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造血”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2020年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全面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做好与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加快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对分散性供水和水质不达标的,因地制宜实行升级改造。提升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延伸,着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

多渠道解决生活用能。全面推进能源惠民工程,以贫困地区为重点,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实行骨干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相结合,到2020年,贫困村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进贫困村小水电、太阳能、风能、农林和畜牧废弃物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工程。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设施农业发展相结合,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风电等农村小型能源设施。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加强贫困村信息和物流设施建设。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推动公路沿线、集镇、行政村、旅游景区4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鼓励基础电信企业针对贫困地区出台更优惠的资费方案。加强贫困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直接通邮。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农村快递揽收配送网点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农业、供销合作、商贸企业的合作,推动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率先建立县、乡、村消费品和农资配送网络体系,打造“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按照精准扶贫要求,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统筹中央和地方补助资金,建立健全分类补助机制。严格控制贫困户建房标准。通过建设农村集体公租房、幸福院,以及利用闲置农户住房和集体公房置换改造等方式,解决好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加强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贫困村开展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乱埋乱葬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保障处理设施运行经费,稳步提升贫困村人居环境水平。到2020年,90%以上贫困村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普遍建立村庄保洁制度,设立保洁员岗位并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开展村庄卫生厕所改造,逐步解决贫困村人畜混居问题。提高贫困村绿化覆盖率。建设村内道路照明等必要的配套公共设施。

健全贫困村社区服务体系。加强贫困村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拓展学前教育、妇女互助和养老服务、殡葬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依托“互联网+”拓展综合信息服务功能,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新模式。统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积极培育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加强贫困村移风易俗、乡风和村规民约等文明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共文化建设标准,对贫困县未达标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填平补齐。加强面向“三农”的优秀出版物和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启动实施流动文化车工程。实施贫困地区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工程。为贫困村文化活动室配备必要的文化器材。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

着力改善生产条件。推进贫困村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以贫困村为重点的田间配套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抗旱水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结合产业发展,建设改造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园区路,新建改造一批生产便道,推进“交通+特色产业”扶贫。大力整治农村河道堰塘。实施贫困村通动力电规划,保障生产用电。加大以工代赈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生产设施“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采取超常规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组织实施,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精准扶贫脱贫机制。加强建档立卡工作,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定期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核查,按照贫困人口认定、退出标准和程序,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健全精准施策机制,切实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健全驻村帮扶机制。严格执行贫困退出和评估认定制度。加强正向激励,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国家原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扶贫资源动员机制。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确保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等模式,建立健全招投标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对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鼓励社会组织承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企业扶贫具体项目的实施,引导志愿者依托社会组织更好发挥扶贫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和规划衔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

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和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其光荣脱贫。加强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培育,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推动扶贫开发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利益与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切实回应群众需求。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机制。

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对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内的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将审批权限下放到贫困县,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机制,支持贫困县围绕突出问题,以摘帽销号为导向,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跟踪审计,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和项目稽察等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机制,保障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精准。

考核问责激励机制。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严格实施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强化执纪问责。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逐级报告和督查巡查制度。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

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加大中央集中公益金对扶贫的支持力度。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村。各部门安排的惠民政策、工程项目等,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各省(区、市)要积极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投资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投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和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省级政府统筹可支配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在扶贫开发中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

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正向激励作用,用好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涉农贷款投放,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等业务。发挥好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的功能和作用。继续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稳定和优化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基层网点设置,推动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主力作用。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股本融资。推动开展特色扶贫农业保险、小额人身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

土地政策。支持贫困地区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专项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央在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分配中央补助资金时,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并积极指导地方支持贫困地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允许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和扶贫开发工作。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干部人才政策。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加大中央单位和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之间干部交流任职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派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任职。改进贫困地区基层公务员考录工作和有关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加大贫困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提高博士服务团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培养水平,深入组织开展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完善和落实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激励政策。通过双向挂职锻炼、扶贫协作等方式,推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事业单位人员交流,大力选派培养与西部等艰苦地区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加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力量,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

第三节 强化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扶贫开发任务重的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中心任务,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重点抓好县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领导能力建设,改进县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选好配强扶贫任务重的县党政班子。脱贫攻坚任务期内,县级领导班子保持相对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实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强化贫困群众的主体责任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新风正气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扭转落后习俗和不良生活方式。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提高村委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组织实施能力。加大驻村帮扶工作力度,提高县以上机关派出干部比例,精准选配第一书记,配齐配强驻村工作队,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明确责任分工。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总责,负责组织指导制定省级及以下脱贫攻坚规划,对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干部人才保障,并做好监督考核。根据国家关于贫困退出机制的要求,各省(区、市)统筹脱贫进度,制定省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年度脱贫目标。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对规划实施效果负总责。市(地)党委和政府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扶贫工作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出台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强业务指导和推进落实。

加强监测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与监测评估等工作。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依托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和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结果,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监测评估结果作为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级医院医生帮扶工作计划篇8

 

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推进卫生健康项目和强化行业作风为抓手,以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为重点,按照“巩固成果,创新举措,开拓进取,稳升质效”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亮化特色,努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八大任务,102项工作”。

一、不断加强行业党建和行风建设

(一)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党的建设

1.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学xxx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通过强化支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对高知识群体的政治引领和吸纳。持续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3.积极引导党员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创新主题党日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切实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实施“建设健康定西·党员在行动”品牌打造工程,开展“三好一满意”“三亮三比三评”“送医送药送健康”“健康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党校、进企业”等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4.持续加强基层党建,强化抓落实、靠责任,抓班子、建队伍,抓机制、强管理,抓培训、提能力,抓创新、促提升等“五抓措施”,落实定期工作提醒、调度推进、督促指导、全面考核、述职评议等“五项机制”。

(二)加强卫生健康行业作风建设

5.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聚焦“一岗双责”做实压力传导,不断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建立健全“六张清单”,切实增强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6.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规定,不断提升党内法规执行力,扎实开展医疗领域专项治理,持之以恒纠正医疗领域不正之风。严厉处置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医疗服务中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家属赠送的“红包”礼金或其他不正当利益等违规违法行为,促进依法执业、廉洁行医。

7.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完善医德医风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坚定不移将“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治理要求落到实处,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新风尚。

8.加强依法执业监管,严禁夸大宣传或虚假信息,全面排查医疗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点科室运行等情况,将医疗行为管理纳入卫生监督重点。加强与医保、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动,坚决打击医闹和伤医等侵害医务人员生命健康的行为,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就医环境。

9.主动了解社情民意,诚恳接受公众咨询、投诉和举报,规范做好卫生健康领域来信来访、网上信访、12320卫生热线、12345民生热线、领导信箱受理、处置和答复,确保及时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一)高效发挥联防联控机制

10.健全高效顺畅的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及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完善组织机制,强化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一办九组”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适时完善疫情防控预案,切实履行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责任。

11.准确掌握疫情流行形势,定期开展疫情分析研判,及时提出预警信息,精准施行防控措施,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

(二)持续做好重点环节管控

12.加强冷链食品管控,强化冷链食品和重点环境的疫情风险监测,加大检测频次和范围,对进口冷冻食品从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做到全链条管控和检测。

13.加强海鲜市场、带有冷库的食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售卖冷冻肉类及水产品的大型超市等场所、冷冻水产品和冷冻肉类等食品产品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核酸监测。

14.加强在外地集中隔离期满14天后的境外来定返定人员管控,落实目的地居家集中隔离14天措施和不少于3次核酸检测,做到人物同查。

15.加强高中风险区来定人员管控,汽车站、火车站按来源地风险等级进行摸排来定人员,并及时移交属地管控。

16.严格落实“四方责任”,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确保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三)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17.加强核酸检测人员培训,优化核酸检测实验室人员配置,市级每个实验室储备10-20名检测技术人员,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10万人;县级每个实验室储备8-10名检测技术人员,日核酸检测能力达到6-8千人。建成市人民医院城市检测基地,配齐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监测仪、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旋涡震荡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等核酸检测设备。

18.加强流调队伍建设,各县区组建不少于5支由疾控、公安、社区等人员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组,分乡镇、社区划定片区、统筹调度,确保在24小时内完成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

(四)切实做好院内感染防控

19.全面完成安定区公共卫生应急急救中心、渭源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业务用房、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及PCR实验室改扩建项目、临洮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感染疾病科改造及医疗设备采购、漳县中医医院传染楼建设等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以及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隔离救治病区“三区两通道”改造。

20.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度,充实预检分诊力量,按规定开展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核酸检测,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杜绝院内感染。

(五)组织实施新冠疫苗接种

21.认真组织实施新冠肺炎疫苗紧急接种工作,做好人群摸底、接种培训,严格疫苗冷链运输和配送,指导做好定点接种单位接种现场、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置、应急救治工作,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传播。

(六)科学合理储备物资

22.以县区为单位,按照30天满负荷运行需求储备防控物资,各医疗机构按照30天满负荷运行需求进行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建立科学合理的储备制度,形成调配长效机制,及时调换库存物资,防止物资过期浪费。

三、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3.持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落实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三级公立医院设立总会计师、二级公立医院设立会计师制度。

24.完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面实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基层医疗机构综合管理等12个方面46项指标进行考核。

25.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分配制度,激励性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达到60%。积极争取政府投入,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债务。

(二)推进区域综合医改工作

26.推进紧密型技术联盟和专科联盟建设,加快重点专科和薄弱学科建设,每个县级公立医院加入2-3个专科(技术)联盟,有效提升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90%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得到有效救治。

27.稳步推进陇西县、临洮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基层就诊率达到65%,年内开展督导检查2次。

28.建立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整体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慢性病防控管理能力,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60%。

29.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推进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信息化建设,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线监管实现全覆盖。

(三)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30.加强分级诊疗病种管理,结合各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各增加分级诊疗病种5种以上。分级诊疗病种入径率达到100%,临床路径管理率达到50%以上。

四、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

(一)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31.提升综合医院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医院组织管理、科室建设、优护服务、医疗技术和药事管理,力争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通渭县人民医院、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临洮县人民医院、岷县人民医院等5家综合医院年内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服务能力。

32.加强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实施市级医疗重点学科评审,市县级医疗机构各申报市级重点学科3个,11月底前完成医院自评和县级初评工作。

33.提升紧急医疗救援能力。独立建设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完成120急救指挥云平台、县级指挥分中心、医疗机构救援站建设,同步实现院前急救与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等5个急危重症救治中心的有效对接和省市县互联互通。

34.提升信息平台应用能力。建立季度督导检查机制,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高效应用,22家医疗机构数据质量达到80分以上,二级医院全面完成远程会诊对接。三级医院卫生专网接入带宽达到300M、二级医院达到200M,6月底前完成互联网医院网络安全等保测评,年内完成成熟度测评准备工作。

35.实施社区医院建设试点。指导洮阳中心卫生院等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补齐短板、健全科室和配齐设备,提高门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积极创建社区医院。

36.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巩固提升已达到推荐标准的13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积极促成已达到基本标准的62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推荐标准,59家达到基本标准。

(二)继续加强乡村一体化

37.规范加强乡村医生管理。乡村医生在工作日期间要确保正常在岗并开展服务。按规定配备使用80种以上基本药物并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8.有序做好新老村医交替。新聘用的乡村医生和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参加岗前培训期间,暂由老村医和乡镇卫生院派驻开展工作。新村医岗前培训结束后按照“新村医不熟、老村医不退”的原则安排新、老村医交替工作。在新聘村医能独立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下,老村医方可退出岗位。

39.按时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严格落实村医养老和收入待遇,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确保村医各项待遇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各项资金于12月20日前全部发放到位。

40.提高健康一体机使用效率。强化健康一体机使用监管,年内开展1次健康一体机使用情况督查考核,确保一体机正常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认真开展协作帮扶

41.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市人民医院根据通渭县人民医院、渭源县人民医院、渭源县中医院、漳县中医院实际需求,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派驻5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帮扶团队驻点帮扶;全市各受援医院与支援医院主动对接,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关系,组织选派不少于3人的专业技术骨干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

42.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好城市三级医院开展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能力帮扶工作。选派60名以上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帮助基层创建新科室、开展新业务、推广新技术,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努力实现“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

43.积极开展东西部协作。力促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和岷县与帮扶市医疗机构各新建1对结对关系,选派100名医疗技术骨干到帮扶市进修学习。

44.全面支持漳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促进漳县卫生健康项目建设,指导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为漳县争取至少1个省级以上卫生健康方面的重点支持项目。组织医疗机构对口帮扶漳县,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强化高层次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中医药、护理、卫生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培训。

(四)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45.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持续规范诊疗行为,杜绝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年内,市级组织开展血液安全督查、分级诊疗病种评估和医疗质量考核,各县区开展1次医疗质量专项督查。

46.着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通过市级质控中心和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举办10期以上医疗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不少于1000人次。

47.健全完善市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新成立消毒供应、病理、心电、病案管理等4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切实发挥质控中心医疗质量“守门人”作用,对各级医疗机构相关科室进行专业指导。

48.积极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年内组织1次以民营医院依法执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及诊疗行为为重点的专项督查,督促民营医院规范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质控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提升等,有效保障民营医院医疗安全。

49.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严格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奖惩与绩效工资挂钩政策,定期进行“三基”训练和考试,开展医疗质量相关培训。学习医保目录,规范用药,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业务素质。切实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病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50.全面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对辖区慢性“四病”人群按照“分片包干”原则,量化分解任务,实行“网格化”管理。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季度开展1次电话随访抽查,每半年对签约服务质量开展1次明察暗访,杜绝人员遗漏、签而不约、履约不实等问题。

51.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继续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加强定点医院日常监管,督促定点医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时更新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数据,确保大病救治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52.指导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优先发展妇女儿童保健业务和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逐步完善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好基本业务功能的宣传与推介。争取与三级医院建立医联体等多形式的协作关系,引进和拓展新业务新技术,规范医疗和保健管理。

五、着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做大做强市级中医医院

53.紧抓三级中医医院建设契机,切实发挥好市中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国家中医特色医院建设项目,完成定西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用地划拨和资产划转。

54.积极争创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全力推进胸痛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中医特色优势专科1个。

55.持续推进市中医药研究院建设,着力加强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增量提质。探索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

(二)全面提升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56.全面推开全市中医“专科联盟”建设,推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2-3个市域专科联盟建设。

57.完成2018年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评审验收命名,各中医医院新建5-7个市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创建1个省级中医特色优势专科。

58.开展中医医院服务质量专项督导考核,规范医院管理和服务流程,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和基本标准建设,全面提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水平。

(三)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59.实施好22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单位全部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规范操作流程及数据统计。

60.以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平台,开展乡村两级医务人员中医适宜技术全员推广培训,确保乡、村两级分别能够开展9项、6项中医适宜技术。

(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61.牵头督导落实《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创建国家或省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启动第四批全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活动。开展传统经方、验方及民间传统中医技术的搜集整理和保护。

62.依托市中医药学会平台,举办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和学术交流,开展百名中医药专家巡诊义诊活动。

63.加强各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文化的宣传。组织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定西市全民悦中医”系列活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五)全力推动中医药康养服务

64.指导所有县级及以上医院和2-3个民营医院相关科室加挂“康养科”牌子,提供“中医药+康养”服务。加强部门联动,依托全市文化旅游和中医药资源,在景区和酒店建设3-4个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在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及政府接待型宾馆、农家乐等餐饮机构推广药膳服务。

65.协同中医药产业部门,办好药博会相关论坛,扩大定西中医药知名度。积极开展党参、黄芪等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推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尽早颁布,促进以定西道地食药物质为原料的健康产品研发。加强院企合作,研发生产一批中药院内制剂。

六、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引进各类卫生健康人才

66.引进卫生专业技术急需紧缺人才260名、副高级或硕士学历以上高层次人才20名、人事人才200名。

(二)分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67.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借助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医联体建设等平台,派出不少于400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接收50名帮扶专家培养带教10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68.选派51名基层医疗机构助理执业医师以上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对全市6334名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通过远程方式进行“线上”培训。

69.选派30名左右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和100名左右乡村医生参加“线下”培训,着力提升村级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三)激活用好中医药专业人才

70.组织实施甘肃省2021年度重点人才项目(定西市中医事业人才培养项目),培育中医事业人才700名。

71.开展第三批定西市名中医评选,选树5-10名市级名中医。举办全市中医学经典“金匮要略”知识竞赛。

(四)认真做好卫生人才梯次配置

72.组织开展全国医师执业资格、护士执业资格、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全省卫生系列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创新开展乡村医生职称评定,继续实施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层级晋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七、全面强化健康管理服务

(一)着力推进健康定西建设

73.一季度组织召开推进健康定西行动联席会议,督促推进各成员单位6月底前制定印发17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督促各县区3月底前制定印发推进实施方案、考核评价办法、考核指标体系、职责分工等,9月份组织全面督查1次,全面推进健康定西建设。

(二)全面实施疾控体系改革

74.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监测、检测、检验能力,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预防为主的疾病预防防控体系。

75.做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和检测预警工作。开展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中东呼吸综合征及肠道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处置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直报和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76.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队伍建设。督促各县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全市应急救援水平。组织开展全市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应急演练暨技能大赛。举办全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培训班。

(三)认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77.按照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核心制度,增进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与妇幼保健机构之间工作协作和信息共享.规范管理。确保质量,提升妇幼健康项目执行效果,确保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全面开展妇幼保健机构考核并完成等级评审,促进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78.落实国家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重大疾病防治策略,做好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创新推进落实医防协同慢病远距健康管理,完成安定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省级示范点的创建工作,积极争取其他1-2个县区开展示范点的创建。

79.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慢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妇幼健康、健康教育等专业机构职能进行深度融合,统筹部署资金使用、业务培训、工作督导、项目宣传和日常监管,并将本级专业机构业务指导纳入年终项目绩效评价。

80.通过信息化监测、定期通报、抽查访视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层级监管。严格落实绩效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方案,严格落实“按量付费”的考评奖惩机制。

81.启动药食同源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对我市道地药材党参、黄芪、当归进行健康危害因素检测。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督促各医疗机构做好食源性疾病网络直报,并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四)加强职业病防治管理

82.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组织领导,调整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粉尘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争做“职业健康达人”。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提升疾控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职业病诊断、体检机构质量管理,规范实施重点职业病、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等5个监测项目。

83.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病防治法定主体责任承诺书,推动落实用人单位、医疗机构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继续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评估,确保重点企业项目申报率、定期检测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率、监督检查问题整改率均达到95%以上。

(五)积极开展老年健康服务

84.全面建成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全面落实老年人门诊诊查费减免1元政策,积极开展老年健康宣传进万家、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敬老月”等活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不少于3次,老年人保健讲座不少于1次,年内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1个。

85.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和社区医养结合双促双建活动,持续推进各级中医院医康养深度融合,年内建成渭源县中医院、通渭县中医院、陇西县第三人民医院、岷县清水镇卫生院等4个医养康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示范机构。

86.为65岁及以上居家老年人提供“2111”式健康管理服务(开展两次医养结合服务,一次免费体检、一次中医药体质辨识服务、至少一次失能评估与健康指导),确保90%的居家老年人能够享受健康管理、医疗卫生和照护服务。

(六)促进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87.加强计划生育业务培训,全面监测人口信息数据,落实奖励优待政策,提升家庭发展能力。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殊家庭一次性补助和住院护理补助对象资格确认及经费预算申报。

88.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探索家庭服务、托幼一体化服务、社区服务、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多元化托育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扶持和打造婴幼儿托育服务试点机构,年内至少打造2家示范性托育机构。推进家庭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农村中老年妇女生殖健康教育。

89.落实《定西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救助办法》,广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暖心行动,全面落实精神慰藉、走访慰问、志愿服务、保险保障4项制度。

90.加强与保险机构配合协作,积极开展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综合保险工作,特别是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户、农村绝育二女户的意外保险工作。

(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91.大力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渭源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其他县区分别创建省级卫生乡镇、社区、单位各2-3个。

(八)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92.巩固扩大陇西县部级健康促进县创建成果,积极开展临洮、安定健康促进县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和学校,各县区至少创建1-2所健康促进学校,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申报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

93.加大健康巡讲力度,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开展健康知识“六进”、“三减三健”等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力争达到20%。

(九)切实强化健康宣传

94.继续深化与新闻媒体合作,对定西日报《健康视野》专刊和定西广播电视台《健康定西》专栏全面改版升级,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反映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动态。

95.积极利用“互联网+宣传”,整合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号等新媒体资源,组建全市卫生健康宣传矩阵。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探索建设抖音、快手、H5等短视频传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强化便民服务、信息查询和网上办事功能,全方位提升新媒体传播影响力。

96.利用“5.29”会员活动日、母亲节、“7.11”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群众性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农村婚育新风尚。广泛宣传全面两孩政策、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知识,围绕家庭成员生理心理健康需求,拓展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咨询服务。

97.压实舆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重大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工作,对重特大突发事件及其苗头,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送、及时评估、及时应对。

八、加快推进卫生项目规划建设

(一)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98.编制完成《定西市“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定西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和《定西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二)抓好项目建设工作

99.精准谋划项目。结合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盯政策导向,精准谋划“十四五”卫生健康项目,对现有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

100.推进项目前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政策走”的原则,推进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岷县妇幼保健院建设等4个项目前期工作,9月底前完成可研、环评、稳评审批及“两证一书”办理。

101.加快建设进度。加强项目调度,推动定西市肿瘤医院—华夏精放定西肿瘤中心、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等13个新建项目3月底前完成各项前期工作、6月底前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7亿元;推进安定区公共卫生应急急救中心、岷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等13个续建项目4月底前全面复工建设,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9亿元。

102.加强资金争取。积极申报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临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等8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积极申报市医院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市血站提升服务能力等36个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不少于1亿元。同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抄送:省卫生健康委,市委办,市政府办。

定西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1月25日印发

上一篇:教师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帮扶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