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

时间:2022-05-31 01:54:00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依托,以个人的创意和技能为基础的产业门类,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危机的阴影尚未远离之际,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18-02

一、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进入信息休闲时代的背景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依托,源于个人的创意与技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使这种创意与技能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的新兴产业。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较晚,发展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比较小,但总体上已经形成了四大类别:一是文化类,如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视广播、展览等;二是设计类,如设计、广告、艺术、工艺品、时装、软件类等;三是建筑类,如环境艺术、灯光艺术、建筑设计等;四是观光旅游类,如主题公园、文物建筑、自然风景、特色旅游、新型农业旅游等。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结构有欠合理:一是有些地方盲目上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由此导致园区遍地开花而利用率却徘徊低迷;二是有些地区对当地的文化资源利用不当,不能有效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而是盲目跟风建设自身欠缺的文化创意项目等等;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当动漫成为风行一时的时候,各地纷纷建立动漫基地动漫城,由此导致千城一面,并造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从近几年发展情况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部门(如图书出版业、报刊期刊业、电影电视业等)显出“滞胀”的特点,不仅与新兴文化产业部门(如互联网、数字传媒、休闲旅游、广告及会展等)的高速增长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低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从规模上看,2004年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等为主构成的“核心层”有从业人员223万人,实现增加值884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体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行业等有从业人员422万人,实现增加值835亿元 [1]。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

1.文化创意产业丰富了产业结构的内容。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按照两大部类的划分方法(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还是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农业、工业、服务业),或者是按照资本的密集程度划分方法(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是与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活动相关的,满足小康状态下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新兴产业,是精神消费与娱乐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现代服务业。开拓了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增长方式。在当下需求更具有精神化、心理化、个性化、独特化特征的时代,消费的时尚化、浪潮化,使得文化创意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固化的稳态工业发展模式,以无形的创意和文化作为发展的核心,这一转变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结构的内容,是一种新的产业类型。

2.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量。中国幅员辽阔,改革开放后虽然各地的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但总体仍然存在很大的落差,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区域差距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优势区域从来都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逐步替代低附加值的产业,并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向不发达的区域转移。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对机遇的把握能力原因,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态势。而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更多的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长期发展下去便形成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从而阻碍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特别是西部地区就要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生产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目前,中国正经历三个重要的经济转型:一是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型;二是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型;三是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化日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因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值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然选择。

3.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水教授曾说过:“产业结构的演进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2] 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演进也不例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作为宏观经济结构的一部分,与经济结构的变动密不可分。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从总体上看,传统的资源、供给约束型经济正在向市场、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文化产业结构也发生了以下变化:传媒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改革政策密集出台,体制创新活跃。比如广州报业集团化的探索为国内传媒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经验与借鉴。传媒领域的制度变迁提高了中国传媒业的市场集中度,提升了传媒产业的复制与传播能力,扩充了文化产业链条,对文化产业结构乃至传统工业结构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到2002年,形成了包括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等在内的7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可以赢利,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当代,以传媒、娱乐、旅游、教育、咨询、会展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其他产业,不断创造着财富的神话。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290亿元,比上年增加17.1%。全市宣传文化系统主要单位经营收入达76亿元,比2003年增长14%。到2005年,全球娱乐业和传媒达到1.2万亿美元的规模。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挣到了六七个亿人民币,《英雄》、《十面埋伏》的海外票房分别高达11亿元和4.5亿元。更加令人关注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被外国人写成《1421:中国发现世界》赚到1.3亿英镑,《三国演义》被日、韩改编成游戏后,回到中国赚得盆满钵盈。文化产业具有的巨大盈利能力,正在为许多国际知名带来高额利润。这一功能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强大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还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能够促进与它相关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其次,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他产业的文化含量,进而发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这种无形的带动作用一般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来实现的。比如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宾馆、餐饮、交通演艺市场;广播影视产业将带动音像、影像、游戏软件、家电、通讯设备、广告展览等产品及服务市场;各类先进的文化设施的建设,能够有力地推动高科技转化为市场优势,并带动建筑业和制造业市场;表演演出业的发展,将推动服装业美容业及各类延伸产品市场。

3.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新的增长点。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的《2007年度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6.6%,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达3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文化产品出口整体呈现多个特点:首先,出口产品以电子游戏类为主,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进口则以声像类产品为主;其次,文化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外资企业仍然是出口主体,民营企业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中国文化服务出口以杂技、武术、戏剧、动漫及电影出口为主,其中电影出口总值达20.2亿元人民币[3]。

4.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吸纳劳动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大国,也是人口大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类型,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从而有效扩大就业。在美国,从事艺术及其相关工作的人数达1 700万,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 377.81万,占中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89%。并且这一数据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扩大也逐步扩大。

5.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知识体系,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知识,同时又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背景下,这种功能显得更加突出。在新增的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仅新兴产业大部分是知识密集的软产品,而且传统制造业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高。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带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动力,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国内经济遭遇发展瓶颈的形势下,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不是经济危机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江蓝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1.

上一篇:关于衍生产品的发展 下一篇:基于北京\西安\呼和浩特三地房地产价格指数预...